奧推網

選單
遊戲

明宣宗朱瞻基英年早逝,皇太子只有九歲,為何不能立成年親王為帝

前言:

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兩個月前還在宣府巡邊的明宣宗朱瞻基突然

不豫

。所謂的不豫,就是天子有病的諱稱。明代初期皇帝還比較勤政,一般的小毛小病,不會影響皇帝出席早朝。一旦出現“不豫”這個記錄,說明病情比較嚴重。此後的幾天時間裡,大臣們連續到左順門問安,但宣宗的病情始終沒有好轉。所謂的左順門,即今北京故宮協和門,位於紫禁城外朝中路,太和門東側廊廡正中,是明代在京文武官員上下接本之地。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由於皇帝病危,所有人都沒有了過年的心情。正月初三日,朱瞻基駕崩,年僅37歲。大行皇帝只有兩個兒子,長子即皇太子朱祁鎮,年方九歲。次子朱祁鈺八歲,據《明史》所說在皇帝駕崩前一直生活在宮外,連皇太后張氏都不知道他的存在。換句話說,大明的江山現在就要交到一個不滿十歲的黃口小兒手中。當年22歲的建文帝朱允炆以皇太孫的身份即位,尚且被認為主少國疑。距離靖難戰爭到現在,也不過三十多年,只有九歲的皇太子能守住皇位麼?為什麼大明不能吸取教訓選一位成年親王來繼位呢?

宣宗朱瞻基劇照

障礙一:先帝遺詔

朱祁鎮生於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十一月十一日,這一年他老爹朱瞻基29歲,登基也已經接近三年。皇長子的出生,讓苦於皇嗣乏人的皇帝和太后都欣喜若狂,當即下詔大赦天下。

陽德初復,長子肇生。

家之本

隆,中外之心鹹屬。宜施霈澤,

被多方。今大赦天下,

所有合行事宜

,條示於後。

—《明宣宗實錄卷三十三》

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二月,才剛過百天的朱祁鎮就被冊立為皇太子。甚至由於太子是孫貴妃所生,為了避免日後可能發生的嫡庶之爭,宣宗乾脆廢黜了原配胡皇后,改立孫氏為皇后。

今北京故宮文華殿

當年宣宗在做皇太孫之時,有一支五倍於普通衛所的皇太孫親軍。而在冊立太子之後,朱瞻基有樣學樣,也給朱祁鎮設立了一支隨侍東宮幼軍,人數多達七千一百一十二人。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三月,八歲的皇太子朱祁鎮在文華殿正式受朝,接受文武百官八拜大禮。

文華殿始建於明初,位於外朝左順門以東,與武英殿東西遙對。在明世宗嘉靖朝之前,文華殿的宮殿屋頂覆綠色琉璃瓦,而非現在遊客看到的黃色琉璃瓦。主要原因在於從五行之說來看,位於紫禁城東部的文華殿五行屬木,色為綠。何況其又是

“太子視事之所”

,規格本來就要下天子一等。

宣宗發病之時已經接近年底,到了新年正月初一日元旦節,按慣例要在奉天殿舉行大朝會。朱瞻基深知自己已經危在旦夕,為了進一步鞏固朱祁鎮的地位,他下旨讓文武百官在元旦節當天去文華殿朝見皇太子,事實上已經告訴眾臣嗣君的人選。

癸酉朔

豫。免正旦賀禮,命百官朝皇太子於文華殿。

—《明宣宗實錄卷一百十五》

因此當朱瞻基在正月初三日駕崩後,留下的遺詔理所當然是命皇太子朱祁鎮嗣皇帝位。從禮法上來說,大行皇帝遺詔具有最高優先順序,哪怕是太后也無權對其進行否定。

長子皇太子祁鎮天性純厚,仁明剛正

皇帝位

文武

之臣協心

輔佐。

以安養軍民為本。毋作聰明,以亂舊章。凡國家重務,皆上白皇太后、皇后,然後施行。中外大小臣僚

各敬乃職

,效忠

君,毋

朝命。

—《明宣宗實錄卷一百十五》

英宗朱祁鎮劇照

障礙二:皇明祖訓

《明史》在張太后本傳中有一條記錄,顯示太后在宣宗駕崩後,曾對新皇帝的人選有過猶豫。這當然在情理之中,大明的天下由九歲的皇帝來執掌,確實不怎麼令人放心。

宣宗崩,英宗方九歲,宮中訛言

將召立襄

王矣。

太后趣召諸

大臣至乾清宮,指太子泣曰:

此新天子也。

群臣

呼萬歲,浮言乃息。

—《明史卷一百十三·列傳第一》

這裡的襄王,是仁宗朱高熾第五子朱瞻墡。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流言,是因為襄王是宣宗皇帝親弟弟,是張太后的第三子。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仁宗駕崩和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漢王朱高煦造反之時,襄王曾兩次奉旨居守北京,具有極其豐富的政務經驗。那麼問題來了,30歲的襄王既是太后嫡子、大行皇帝親弟,又正當壯年,且素來還有“賢王”的美譽,為何不能以“國賴長君”的理由立他為帝呢?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對於皇室而言,家規即是國法。當年開國太祖朱元璋在世之時,曾經編寫了一本《皇明祖訓》,作為“垂範後世”的典範,諄諄教導後世子孫“一字不可更易”。明朝皇帝素來以“孝”治天下,如果皇帝自己帶頭不遵守《祖訓》,還怎麼來管理天下百姓?那麼《祖訓》對於帝位傳承又是怎麼說的呢?

凡朝廷無皇子,

兄終

弟及,

須立

嫡母

所生者。

庶母

所生,雖長不得立。若奸臣棄

者必當守分勿動,遣信報

之當立者

嫡臨君

朝廷即斬奸臣

。—《皇明祖訓·法律》

張太后劇照

朱元璋在大明開國之初冊立皇太子之時,便聲明瞭本朝冊立儲君的原則:

長者必正儲位

。換句話說,皇太子的標準就是既嫡且長。萬一皇帝無嗣,即所謂的“朝廷無皇子”怎麼辦?就一個辦法,兄終弟及。

所以如果張太后想讓襄王繼位,她就必須套用《祖訓》之中“兄終弟及”的條款。可是這裡有兩個問題:其一宣宗有兒子,還有兩個,不符合“兄終弟及”的前提條件。其二襄王雖然符合“嫡母所生者”這一要求,但是倫序在他之上的還有張太后次子越王朱瞻墉。

事實上相比已經到湖廣長沙就藩的襄王(此時尚未遷國襄陽),身處京師並未之國的越王才是“長君”的第一人選。而且我們可以毫不懷疑地指出,正是因為宣宗兩個兒子年紀太小,越王才始終沒有前去衢州府就藩。他留在京師的終極目的,就是做一個備胎。

明武宗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正月十六日,乾清宮發生火災。皇宮火災,一向被認為是皇帝失德,所以才會上天示警。於是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王縝趁機上奏,把武宗繼位多年始終無嗣拿出來說事,反過來證明了當年之所以留越王在京,就是為了以防萬一。因此朝廷雖然遵循宣宗遺詔封皇太子為新天子,但並非沒有備案。

丁巳

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王縝以乾清宮災,

陳言四

事:一正大本以安天下。

臣惟儲

貳者,天下之根本。

乞詔勳

戚輔導及部

院等臣講求我朝留親王

之意

參考宋仁宗育宗室之典,以固根本。

—《明武宗實錄卷

一百十一

今故宮乾清宮

保障一:太皇太后輔政

宣宗遺詔中有一條重要內容,就是所有的國家重務,都要請示皇太后和皇后之後才能施行。這裡的皇太后,即仁宗皇后、宣宗生母張氏。皇后則是宣宗繼後、皇太子生母孫氏。朱祁鎮登基之後,張氏進位太皇太后,孫氏進位皇太后。

雖說宣宗在遺詔中將皇太后和皇后並列,但是孫氏無論從禮法還是從個人能力以及威望來說,都無法與張氏相提並論。當初燕王朱棣舉兵靖難之時,張氏就幫著夫君燕王世子朱高熾一起鎮守北平。當夫君成為皇太子後,又是她盡力於孝道,小心翼翼地彌補著強勢公公朱棣因太子肥胖而產生的厭惡感。甚至於宣宗在登基之初,還經常找母后商量軍國大事。

張太后劇照

因此朱祁鎮雖然年幼,但有張氏把握大政方針,大明亂不了。而太皇太后也沒有辜負兒子的期望,在她輔政的八年時間確實把朝政管理地井井有條。正統七年(公元1442年)張氏駕崩之後,已經親政的朱祁鎮對祖母給予自己的幫助,做出了極高的評價。

朕以沖人

大曆服,夙夜遑遑,

濟。

仰賴我聖祖母

以教以育,備

恩勤。

話一言,

鹹出致

愛。於今八年,家國寧

,民

樂生。福被朕躬,

及天下。

—《明英宗實錄卷

九十七

保障二:宗室勢力微弱

到了宣德時代,內閣的運轉已經相當成熟,朝廷之中以文制武的趨勢已經十分明顯。皇太子雖然幼年登基,但是有太皇太后以及內閣的輔佐,基本不太可能發生武將干政的風險。而原本實力強大的藩王,經過朱棣和朱瞻基這一對祖孫的接力削藩,已經沒有資本像當年的燕王那樣再來一個奉天靖難了。

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八月,太宗朱棣次子漢王朱高煦起兵造反。宣宗御駕親征,幾乎幾乎不費吹灰之力便將其平定。次年二月,太宗第三子趙王朱高燧在巨大的壓力之下,朱棟向朝廷上交趙王府護衛官軍。至此,太宗一系再無有威脅的藩王。

漢王朱高煦劇照

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四月,太祖一系藩王中最具實力的晉王朱濟熿因為曾與漢王勾結謀反,被廢為庶人。晉王府太原三護衛官軍也被一併削除。此後的數年時間裡,面對朝廷方面給予的強大壓力,秦王、楚王、蜀王、肅王等實力強大的太祖系親王紛紛主動上交護衛。困擾明初數十年的藩王問題,在明宣宗手上得到了徹底的解決。至於宣宗的弟弟、朱祁鎮的叔父們,他們在就藩之時本來就沒有護衛官軍,拿什麼來造反?

晉王濟

謀為不軌,

罪天地、宗廟,具有顯

。已恭

祖訓,免為庶人,安置鳳陽。其護衛官軍,除舊撥

各郡王者不動。其原在大同守備官軍四千人,令總兵官武安

侯鄭亨就彼

分撥衛所,家屬隨住。見在太原護衛官軍內調三千人,連家屬住宣

府聽總兵

官、都督譚廣分撥衛所。

—《明宣宗實錄卷二十七》

結語:

雖然宣宗駕崩之時,皇太子朱祁鎮只有九歲,但只有立他為帝,大明朝局反而才能穩定。若是強行讓一位成年親王登基,無論這個人是太后的親兒子越王還是襄王,一來不符合大行皇帝遺詔,二來也違反了《皇明祖訓》。

如果可以用嗣君幼弱的藉口另立皇帝,那可不可以用皇帝昏庸的藉口再重新立一位呢?明末的時候雖然北方一片糜爛,崇禎帝甚至被逼在景山自縊殉國。但南方未經戰亂,陪都南京城內又有一套完整的政府機構,可以說比“泥馬渡江”的宋高宗趙構形勢要好得多。結果東林黨人為了黨爭,就是不願意奉倫序當立的福王朱由崧(崇禎帝堂兄)為皇帝,而是想以“立賢”的藉口來奉朱常淓(崇禎帝堂叔)為皇帝。結果南明就此陷入內鬥,後來甚至連遠支宗室唐王也能稱帝,魯王也能監國,最終抗清大業因為這樣無謂的內卷而慘遭失敗。

雖然朱祁鎮後來因為土木堡之變而獲得了一個“大明戰神”的綽號,但是彼一時此一時。我們不能倒果為因,就認為當初不應該讓他當皇帝。在內有太皇太后以及內閣三楊輔政,外無強敵逼迫,此外武將無力干政,宗室奄奄一息,這種情況下非要以“國賴長君”的藉口另立一位成年親王,反而會從根本上動搖大明皇室統治的正統性,有百害而無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