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李健《故鄉山川》:只要故鄉還在,心靈就有歸宿

歌手背景簡介

李健,1974年9月23日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中國內地流行樂男歌手、音樂製作人,畢業於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2001年,與盧庚戌組成“水木年華”組合,從而正式進入演藝圈。2002年,李健選擇主動退出水木年華。在這之後,李健並沒有停止對音樂的摸索和創作,相反,他一直在音樂這條道路上向前走,但是因為李健十分低調,所以知名度並不高。2013年,李健登上春晚舞臺,與孫儷合唱《風吹麥浪》,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2015年,參加《我是歌手第三季》,最終獲得總決賽亞軍。在《我是歌手》的臺前幕後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這位“音樂詩人”,被他的幽默和唱功所折服。在這之後,李健並沒有利用這個熱度去炒作,而是同以前一樣,創作自己喜歡的音樂,做著自己喜歡的事,但和以往不同的是,他有了越來越多的聽眾,他的歌曲和言行舉止,影響著越來越多的人。李健的歌經常能給聽眾很多啟發和激勵,他是個歌手,也像一個詩人。

歌詞意境賞析

全歌三段詞明顯有著意境層次的遞進。第一段是情境的交織:愜意於鳥歸山林、日落東海的天地自然,心頭仍有對心上人從哪裡來的惦念和追問(此處的“心上人”,結合全篇來看,不只是所愛慕之人,還可以是欣賞的人、嚮往的事、心中的夢想等);“青山隨雲走,大地沿河流”(平凡中見絢爛的兩句描寫:本是雲在飄走、河在淌流,作者轉換視角,以云為目、以河為體,反倒是青山移走、大地漂流),心中仍有一篇深情,渴望著、追問著,“等待誰收留”;且,不僅問人、問“誰”,還問天地、問世界——“這廣闊的天地,如何安放我”,“我如何安放,這廣闊天地”——這已然是以一種哲學的態度在發問,在自然與慾望的糾纏中發問:何處安放慾望?怎樣的生活才是“自然”?如何看待有限自我與廣闊世界的錯雜交織?

第二段延續了第一段的心緒,將自我或心靈喻作深海,將嚮往之人或事喻作明月,美好卻不可及;這兩行歌詞過後,歌曲編制突然採取了一個“移調”(“移調”不同於“離調”和“轉調”:簡而言之,“轉調”指有鋪墊地、有過渡地轉換成另一個調,“離調”是片刻離開原調又立馬回到原調,而“移調”是無鋪墊地直接抬升到另一個調)——調的突然抬升和唱腔的突然釋放,宛如在對於自然與慾望的綿長追問之中剎然“頓悟”。

緣何定要觸及心中所向?為何定對所愛不捨窮追?大海與明月固然相“距”千萬裡,可它們不也一直相“聚”於天地中?我們早已“彼此共天地”。歷經瞭如聖光照臨般的頓悟以後,第三段便是全然的釋懷。雖然採取的是相同的旋律走向,但情緒的釋放明顯較前兩段更寬闊、更自在,歌詞也直接回應了第一段那些糾結的發問。青山飄移,大地流淌,我的深情附著於天地與山河,化為一片,“待你收留”(迴應第一段“等待誰收留”);你寓居於世界之上,我亦安身於天地之間——坐落世界之中而擁有世界,擁有世界而擁有世界中你(迴應第一段“這廣闊的天地/如何安放我/我如何安放/這廣闊天地”)隨著思想之恍然徹悟、境界之超然拔升,全曲在自在而自然的輕聲吟唱之中走向尾聲……

開頭段先綻出一片廣闊的“世間”,萬物動靜依然,次序運轉,偶爾窺見在人身上掙扎著的“信仰”和“慾望”,在浩渺的世間中也不過如“花落草長”般微小而自然。

人雖微小,卻於微小中見偉岸,於掙扎處見價值。故緊接著,第二段便從浩渺的世間轉落到生動的人事,“雲煙”縹緲卻非“過眼”,拯救的“彼岸”近在眼前卻又遼遠“無邊”,人事之“糾纏”與生命的“解脫”總是彼此縈繞……意象內部或意象之間充滿了對立與張力,暗示著人生價值細膩而綿纏的自我糾結——那些將“出世”或“入世”絕對化為終極拯救的斷言都不具生命本真的意義呈現。

筆鋒再轉,落實到人,落實到“我”,便進入第三段的境域:在生活的途中,不難找到“化星閃閃”的“先賢”作為精神嚮導,可“我”更願意與“燈火為伴”——星辰閃耀夜空,卻遠不可及;燈火時暖時冷(喻人事冷暖),卻總坐落於附近,舉目可望,更顯親切……在生活中體悟,宛如在深山中踱步,偶爾躍出自我、“舉頭望月”,月卻早已隱去,徒留空山、靜夜、孤身……

前三段都採取了同一段旋律進行平靜地敘述,緩緩而來,淡淡行進,而第四段成了全曲旋律唯一的推進,故歌詞也像是對於生活與“命運”沉思良久之後的一聲慨嘆:“跋山涉水/看不見/命如山,運似輕舟/世間滄海”——人生之“命運”如涉水拔山:“命”如群山,人在山中兜兜轉轉,欲窺見“命”之全貌,卻永遠只能“身在此山中”;“運”“似輕舟”,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舟在水中至多溯流而上,卻無法動搖流水不絕之勢向……在人世間,在群山中,在滄海上,人總以自身的“有限性”去搏擊世界的“無限性”,卻終歸無法掌控所有,明白了在有限的自我之外有著太多的不測之偶然,體悟到“知其無可奈何而安之若素”並非消極被動,而恰恰就是生活本身——由此而產生對於不測的審美、對於命運的淡然,以及對於生活的節制和信仰……

歌曲藝術分析

樂聲響起,一開始便是悠揚的笛簫之聲,一下子就把人拉進了歌曲的氛圍中。笛簫聲落,李健溫暖的歌聲便隨之傳來。《故鄉山川》這首歌是由李健作詞作曲。在作詞方面,健哥一如既往地寫下了如詩般的歌詞。第一段描述了春天的景色,花草清香,風箏飛旋,不禁讓人想起了遠方的家鄉。異鄉人懷念著家鄉的山水,想起了家裡人對自己的思念,不禁感嘆時光如水,帶人不斷奔向前方。副歌部分正是遊子內心最真實的心聲——自己在不斷向前奔走中回望之時,才發現已離千萬裡遠了。此時此刻再輝煌,也難回到家裡人身邊,與他們分享自己的喜悅。進入第二段主歌,依然是遊子在講述,講述著自己走過的萬水千山,看過的無數月落日出,但無論走多遠、無論過多久,對家鄉、對家人的那份思念卻依然那麼深刻。

第一段描寫了春風,第二段則寫到了雪花,說到冬日,不免讓人想起候鳥南遷——候鳥來年可以回到北方,可在外的遊子呢?就像一隻回不去的候鳥,獨自在外飛翔。遊子又想起了家鄉的燈火——燈火雖遠,卻常常出現在夢中,照亮了遊子的夢鄉。

副歌再落,笛簫聲又起,悠揚的聲音彷彿帶著我們來到了一個充滿霧氣的仙境,在這“仙境”之中,李健為我們帶來了一份驚喜——他唱起了民歌——正是《烏蘇裡船歌》。在前面的介紹中有提到,李健是黑龍江人,而《烏蘇裡船歌》正是黑龍江省的一首民歌。李健用了這樣一種方式,向大家傳達了自己對故鄉的想念。而李健的民歌腔,也是給這首歌帶來了更加豐富的層次。最後一段副歌,是遊子的感嘆,是遊子對家鄉的懷念,是遊子對家鄉的呼喚。“不知不覺中已離家千萬裡”一句,我聽到的是遊子那忍著不敢流露的、思念家鄉時,自己的脆弱。而最後“照亮夢鄉”的高音,就像那照亮遊子夢鄉的燈,放出了溫暖而明亮的光芒。

最後的最後,是一段吟唱,沒有歌詞,但李健溫柔的嗓音彷彿唱出了所有。那些對家鄉的思念、那些夢中家鄉的景與人、那些在深夜忍不住流下的淚,所有的這些,都變成了這一段吟唱。無法言說的那些話,就這樣悄悄地埋在心底吧。

寫樂評的時候,我會單曲迴圈那首歌,挑一個安靜的時間,邊聽邊感受。而在寫這篇樂評的時候,不知不覺中我自己彷彿就是那個離家千萬裡的遊子,便在不知不覺中就寫下了這些文字。這首歌還有一個亮點,就是李健的唱功。這首歌曲中李健運用了不少弱混技巧,那種溫柔的感覺就這樣被表達了出來,與最後的高音也形成了明顯的對比。思鄉之情,是每個遊子心中的一份念想,無可避免,常掛心頭。但我想,思鄉之時,我們不應沉溺在那遠離家鄉的傷感中,更多的應該想一想,自己離鄉時的初心。之後再重拾決心,帶著那份思念,走向更遠的遠方——因為只要故鄉還在,心就總有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