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慢悠悠將《大明風華》電視劇看完 被感動的三個畫面和情節

慢悠悠將《大明風華》電視劇看完 被感動的三個畫面和情節

來自網路

《大明風華》劇情介紹:明永樂元年,靖難之役,建文帝削髮入山,行蹤遂成千古之謎。建文舊臣,盡遭屠殺,御史大夫景清,夫妻罹難,長女若微,被副將孫愚所救,次女蔓茵,為太子朱高熾所救。骨肉同胞,一在宮中,一在江湖,同時長大。十年之後,若微圖謀刺殺朱棣,妹妹蔓茵嫁入宮中,若微在刺殺中,遭遇皇太孫朱瞻基,目睹了金陵城波雲詭譎的政治叛亂,蒼茫暮色中,曲折隱微的帝王心事,國家正在從亂象中恢復,平關外,遷首都,通運河,鄭和下西洋,揚威海外,編撰《永樂大典》,盛世將成。最終若微決心放棄個人仇恨,輔佐登上皇位的丈夫,為天下人謀取最大的幸福和安寧,她歷經了五帝六朝,以自己的氣度和智慧,數度救大明王朝於危難,在歷史洪流中,孤身一人,溯流而上,見證了一個偉大時代的誕生。

慢悠悠地,將《大明風華》電視劇看完,歷史彌久,看了又看,電視劇結束的時刻,又總是感覺電視劇還沒有完,真的沉浸其中太久,感情也隨之波瀾,很難感覺電視劇是真的已經演完啦!

這部劇堪稱是明代一部史詩鉅著,單說跨越年度,從永樂皇帝朱棣,又歷經了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鎮、朱祁鈺,反過來朱祁鎮又復辟,就是所說的“兄弟輪流坐莊”,數一數共經歷了五個皇帝的故事,總體上來講,前半部分寫的像“史”,後半部分有點兒“摻雜成分”,但是大方向還是和歷史一致的,但是有些情節是為了煽情或者觀眾有火爆看點,還是加了一些小說成分,那麼,好吧,我們就當小說來娛樂消遣吧。

在這裡,我不想評價電視劇什麼,只是想把我被電視劇極其感動的幾個情節和畫面展現出來,伴隨著歷史的更迭,時間的推移,去追尋哪些前朝再前朝的舊事,也不枉是一樁樂事。

第一個被感動的畫面是因為那聽起來令人哭泣的畫外音,那是真真切切的內心感情流動,一個帝王的能把感情演繹到如此,怎能不令人肝腸寸斷?

朱瞻基要下線了,臨死前,他深情告白孫若微:“若微,十年風雨覺得若不能相守,是辜負了這一生,我不能忍受去一個沒有你的世界,可讓你和兒子分開,又生怨恨,所以我把手鬆開,把世界還給你,上天會因為我的發心,必不致讓我沉淪在無智無識的黑暗中,我不會忘記你,願來日再相見”太讓人感動了。

來自網路

在此之前,他拿出朱棣寫的遺詔,意思是孫若微是靖難遺孤的後代,她要當太后,必然會引起大亂,所以要儘早殺之,唸完之後,他對孫若微說:“你願意為朕殉葬嗎?”聽到此話,孫若微內心哇涼哇涼的,原來他們一家還是防著她,本以為朱瞻基也是絕情之人,但他最後還是捨不得讓孫若微殉葬,死前的表白證明他太喜歡對方,所以不想與她分開,是深情!其實他真的是想把若微帶走,一時一刻也不想和對方分開,最後在殉葬名單上改了七遍,反反覆覆,最後放手不是絕情,是真情。這個時候觀眾被感動了,真正的情感來自於成全而不是毀滅,何況他放手的是一個有著遠見卓識有能力執掌大清風雲和未來命脈的女中豪傑的一代大清皇后,而且在以後的歷史發展中,確實孫太后起了很大的作用,北京保衛戰孫太后識人善認命于謙擊退瓦剌,在歷史的關頭起了重要的作用,挽救了大明王朝與水火,這不得不佩服朱瞻基的睿智聰明的判決和決斷,以及帝王的英明之處。

第二個被感動之處是孫太后在兒子朱祁鎮一定要殺于謙之時,孫太后和兒子說的一番話,真是發自肺腑,令人感悟和落淚,感悟的是中國封建帝制的弊端和必須洗新和革致,落淚是為中國的三大忠臣之一于謙而淚灑前襟——

來自網路

朱祁鎮發動“奪門之變”後,因為要執意殺于謙,而孫太后不同意,朱祁鎮幾次三番要見母親,母親一律不見,最後母子終於相見了,當時孫太后輕卷珠簾,神態很悠然且凝重,其實孫太后和胡太妃兩個太后在歷史上都是賢后,胡太妃曾經是朱瞻基原配皇后,後來被廢。而且朱瞻基確實喜歡孫太后為多,但是她們兩個絕對不是親姐倆,我覺得二人長相都是鵝蛋臉,都很美,但是從扮相上來講,胡善祥演員的扮相讓人美得驚豔,而且湯唯相對來講就弱一些,不過也不影響大局,因為畢竟孫太后的政治眼光還是略高胡太妃一籌。

當孫太后又悠然又神情凝重地說出這番話的時候,我們會從中悟出了什麼的呢?

孫太后講:“我們自幼讀書,聖人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實劉漢李唐,趙宋朱明,天下只不過是一家一姓的私產,身為誰人之身,家為誰人之家,國為誰人之國,天下又為誰人之天下?可知否?既不知,又何談溫柔敦厚,正色立朝?又何談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豈不是自作多情,蠢得可笑?”

是呀,自古,封建帝制帝王把江山當成一傢俬有,所以為了自己的需求不擇手段,其實明英宗心裡明鏡地,比誰都清楚,于謙在北京保衛戰中立下的汗馬功勞,可以說沒有于謙就沒有“土木堡之變”後的大明王朝,為了自己篡位,有一個真正的說辭和理由,從明英宗的角度來講就必須殺于謙,其實確實是這樣,說來說去,朱祁鎮就是為了自己當皇位來的正當,就必須殺這麼一個千古忠臣,有人說在十五世紀中葉,是世界各國的歷史發展的分水嶺,也就是說那個時候世界各國發展都差不多,而中國的統治者(也就是朱祁鎮復辟之後時代)就沒有把握好這個時機而飛速發展,可見一個國家國士有多麼重要!于謙一心為國,兩袖清風,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百姓,他當官是為百姓謀福利,可是在那個“一家一姓”的封建社會里,這個願望又怎麼能夠實現的呢?

其實,于謙事先完全對“奪門之變”沒有一點察覺的嗎,很多史書都記載了,于謙當時是兵部尚書,什麼風吹草動能逃得過他的法眼,如果他早些下準備,那麼朱祁鎮也就會被亂軍殺死,因為于謙不想發動太多的血腥戰爭,因為戰爭最終受苦的是黎民百姓,“奪門之變”幾乎是兵不血刃就達到了國家易主,于謙當然也想到了自己最後的結局,于謙是何等聰明之人,但是于謙寧願用自己的死來換取百姓的安定,使百姓免於生靈塗炭,這正是于謙的偉大之處。而殺于謙之時,北京城百姓冒雨哭聲一片,說到底,于謙就是封建王朝皇帝爭奪權位的犧牲品。一代忠臣死得如此悽慘令人不僅唏噓。

第三個感動的畫面就是電視劇的結尾,孫太后和徐斌架一艘小船,離開朝廷紛爭,遠離政治,徐斌辭去重金高官,和自己心愛的人遊走四方,孫太后因為于謙的事情已經對兒子徹底失望,重又燃氣對愛情的希望,雖然這可能是一個虛構的結局,怎看起來那麼浪漫,那麼符合人的對愛情的真正向往和追求,人生一葉扁舟子,何處江山不月明?

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