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張士誠先自立為吳王,為什麼朱元璋也要叫吳王?

元朝末年,各地義軍揭竿而起。自立為王者眾多。

這其中有個有趣的小插曲。

影視劇中的吳王張士誠

義軍中較強的一支——張士誠,他控制了杭州、紹興、蘇州,向北最遠到山東濟寧;疆域是狹長的東南半壁,卻也是極富裕的一部分。

1363年九月,張士誠自立吳王,建都在隆平府(今天的蘇州)。

可轉眼到了第二年(1364年)正月,盤踞在應天(今天的南京)的朱元璋也自稱吳王,設定百官,發號施令了。

同一時間,兩個稱王,都稱吳王。這是一件有趣的事。

畢竟,張士誠剛剛在揚州起事的時候,自稱是周王;朱元璋帶了一群淮西軍打天下,若稱淮王也不錯。

但是,他們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吳王”這個稱號。在朱元璋與張士誠爭鬥的這段時間裡,人們把張士誠稱為“東吳”、朱元璋為“西吳”。

這“吳王”的稱號多麼有吸引力呢?

春秋時,吳國在東南

原來,從商紂後期開始,古吳國從江南逐漸興起,歷經數千年;從春秋一霸,到漢初封吳國於廣陵(現在的揚州),再到三國時孫權建吳於金陵。

“吳”是深深紮根於這一地區人心的最大公約數。正和“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所爆發出的感召力一樣。這樣的歷史,已經流在了吳地吳民的血液之中。

這裡就一直是吳之地,百姓說的是“吳語”,發展起來的是“吳文化”。

要得到這個地方、這裡百姓認同的,必然也是“吳王”。只有吳王,才能名正言順的統治這個地方。

“吳王”這個稱號現在看來就是一個超級IP,在當時當地具有極大的號召力;所以,即使張士誠自立為吳王后,朱元璋也要討個“吳王”;兩個吳王,孰真孰假,必然要引來一番爭鬥了!

並且,為了爭取吳地之心,從濠州帶著淮西子弟起事的朱元璋,特地尋祖金陵之句容通德鄉,立《朱氏世德碑》;昭告天下,他也是吳地子孫;稱吳王名正言順。

最後,世上只能有一個吳王。

最終,朱元璋的西吳滅了張士誠的東吳。

奪取天下後,吳王成了大明皇帝

當他一統天下後,他建了國號為“明”;因為此時他所統治,已不是僅僅吳地;他選擇了“明”,他要像太陽一樣,照亮這個地球上他目光所及的全部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