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吳橋萬壽村有座萬壽寺(揚州江都)

吳橋萬壽村有座萬壽寺

李志傑

萬壽村位於吳橋集鎮東北3公里。從集鎮北頭的姜謝公路向東,再沿萬王公路拐向北,道路不太寬,卻是極清爽的。遙望萬壽村,稻田飄香,綠浪滾滾,豆田鑲邊,鄉味瀰漫。綠樹環繞的村莊,青青翠翠中,質樸清新的民房影影綽綽。

萬壽河穿莊而過,這一條河與白塔河相通,一路逶迤流淌,流經高揚、季劉、顧營、萬壽、肖家、興河……一直到二姜集鎮。秋意漸濃,靜水流深,青色的水面,安詳而沉靜,與古老的村莊相望、廝守。秋風拂過河面,盪漾細密的波紋,似喁喁私語,有說不完的情話。

過了萬壽橋,沿水泥路向東,沒多遠就是萬壽寺。對於萬壽村這一的古老的地名,家鄉人似乎一直稱之為wa ci,也許我聽不真切,也許父輩們一直是這樣稱呼的。想來是將萬壽寺簡稱為萬寺,東路腔的讀音不免走音變調,聽起來土得掉渣,卻也鄉味滿滿。不知是先有萬壽村而後有萬壽寺,還是先有萬壽寺而後有萬壽村,總之,在我們這一方,村與寺同名,委實不多見。確鑿無疑的是,萬壽寺是我們這一方著名的古寺。江都廟宇的興建最早可追溯到漢代,萬壽寺便是其中一座,曾經與開元寺、聖容寺、石塔寺統稱揚州東鄉四大寺。

萬壽寺是有廟會的,時間是正月半,我母親是去過的,也許帶過我去過,去過也是幾十年前事了,確實沒有印象了。

我的五爺在兵荒馬亂的戰爭年代被日本鬼子拉夫,後來逃回來去萬壽做道士。李法祥《記憶中的周家樓》一文提及此事。五爺一生未娶,大概1975年病故,安葬於萬壽村,我伯父曾經來萬壽村探尋墓地,因年代久遠,已無跡可尋。

萬壽寺坐北朝南,門前的水泥路也不太寬,對面有一家門面房,不知是不是萬壽村極有名的百年豆腐坊。依稀記得媒體上報道過,萬壽豆腐坊傳承百年,依然保留最古老的製作方法,豆腐圓比豆腐還嫩。

寺院牌樓灰黑色,古樸典雅,紅門緊閉,右側另有大門,可以入內。寺院第一進是天王殿,廊簷翹角,黑瓦黃牆,樸樸實實。寺院最後,是一排年代不太久遠的磚瓦房,帶外走廊,西側有幾間房屋被拆掉,露出黑板的模樣,用不著說,這裡也是萬壽村的老學校舊址了。

西側是一排兩層殿宇,內有一眾和尚做佛事,木魚聲聲,禪音嫋嫋,佛音迴盪。寺院東側是一排正在建築的殿宇,有工人在腳手架上忙碌。

迎面走來一位老者,姓高,住在附近。高先生說,寺院後面一排老房子確實是老學校的教室,至於寺院,大概於十年前重建。問了我五爺曾經在萬壽做道士之事,高先生還有一些印象。問院內的兩棵白果樹是不是古樹,高先生說不是。高先生指著大門東側的石碑說,那是古物,上面刻有文字。石碑不小,鑲嵌在底座上,邊角用角鐵牢牢焊住。石碑表面凹凸不平,古樸粗糲,正面刻有文字,已然模糊,難以辨認。想來這一方石碑,一定記載古萬壽寺的重要資訊,算得上鎮寺之寶了。

出得寺門向東,按高先生的說法,那裡有超市店鋪,是萬壽寺的街上。街上還有老房子,更多是新式建築,氤氳著溫和、平淡、謙遜、質樸的鄉村性格。

回頭向西,水泥路與萬壽河平行,水鄉風情盡收眼底。天空飄起了毛毛細雨,河邊有婦人撈螺螄,水凳上有人垂釣,清清秀秀的萬壽河水氣濛濛,溼溼濡濡,滋滋潤潤,瀰漫著濃郁的水鄉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