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矮大緊”點評諸葛亮,羅貫中和他比誰更懂三國?大家自己來體會

憑證是《曉說》以下幾集

:《他們是三國的主角,簡直厲害到飛起》、《三國夢之隊,軍師的女人們》。大致觀點:把諸葛亮歸納為一個內憂外患、軍事謹慎、不懂花招、不進步之人。

還欺負劉禪年輕人。

帶刀斧手覲見劉禪、壟斷軍政權力。

充當第二號曹操的人。劉禪死後20年沒有為他建廟,君臣關係也不好……

諸如此類的事情。

這次不一個一個地批駁。

因為以上觀點,但凡一個談論三國史的應該都沒有臉去看人。

均為現場爆炸的基本錯誤。

上次在曹操墓時,其人

惹惱了大量考古學和史學領域的專業人士和愛好者。

評論他在三國史上的地位——其實是一坨那啥。

他一張開嘴就是一坨一坨的,我不知道人為啥這麼自信?他比“羅灌水”更厲害?

奉上以下文字大家自行去體會。

中國人,根據對諸葛亮的理解程度,在我個人看來,我們可以分成三類。

第一類便是後文所述:

我根本沒聽說過或者對諸葛亮的理解僅限於一些民間印象(包括遊戲和二次元粉絲)。

第二類:讀過《三國志》的正史

,或者透過其他一些二手、三手、四手……七手、九手(包括廈大教授品三國系列)等史料瞭解了一些諸葛亮的歷史。而在第2類裡面,尤其容易出現翻案諸葛亮的。

他們面對的物件往往不是學術界

,而是公眾;他們要翻的物件,或他們要推翻的目標,它不一定是官方歷史上的諸葛亮,而是《三國演義》刻畫的諸葛亮。他們的賣點通常是“讓我告訴你,歷史上的諸葛亮與你的印象不同!”

然而,

為了強調“不一樣”的區別

,他們會抓住一些句子來貶低諸葛亮——反轉文章嘛,大抵如此。如果說“歷史上和小說中的諸葛亮都不是一個好法”,顯然還不夠令人震驚。

當然要把其他一些謀士和將軍褒獎得比天還要高,以表明諸葛亮有一個虛假的名聲,常年受到愚昧人的讚揚。

只有我能推翻這個案子,讓歷史人物恢復清白。

而你們這些重複歷史的人就是被官方歷史書灌輸了。

第三類是:讀完過《三國志》

,瞭解裴注,瞭解陳壽為晉國所寫的一些陰陽曲筆詞的具體含義,對諸葛亮有比較全面的瞭解。

在這種程度上,一般不太可能故意詆譭。因為我們知道“官史上的和小說中的諸葛亮都不是很強的方式,但他們都很強”。

如果知曉到這一層,還是再說那幾句話:“我告訴你,諸葛亮和你的印象不一樣,太可怕啦!”

那就是有目的地找到一個話題

——或者是從來沒有讀過一本書,而是有目的地讀錯了。

舉一反三,

各種誇張的“我要揭露歷史上真正的XX”。

實際上是在利用人們的叛逆心理。利用年輕人的叛逆時期,對所有現有知識持質疑態度。他們想把所有現有的影象顛覆掉,再踩上10000只腳。

因此,諸葛亮並不是這種尋找詞語來顛覆內在形象,

藉機推翻案件的唯一受害者。

“高某人”的評價是黑暗觀點的集合。但是太暗了。

一句“未封過侯”,暴露了底牌

,其實是一個沒有讀書的典範。照我估計,他當時是提前在各個攤位上匆匆讀了一圈陰謀論,然後匆匆上臺。也讓“亮黑”們丟了臉。

再說羅貫中的“居心”。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意思可能相當於刀法精奇“周主任”、劍法通神“蔣校長”。你認為用刀法精奇形容偉人或名人是責罵他還是讚揚他?都不是,這是表達錯了。

中國古代的評書和小說,是給老百姓和底層知識分子看的。

老百姓不清楚什麼是廟堂,什麼是軍事。他們只接受京劇和劇本的背景。所以

《演義》是根據他們的邏輯來編譯。

因此:諸葛亮、許世基和李靖等

被刻畫成“牛鼻子”。

張飛、程咬金、胡大海這種則被描述為花臉憨憨。

所有的皇帝長了一對柔軟的耳朵,壞人總是皇后和國舅。

要歌頌“楊宗保”和“包老黑”,就應該稱“潘仁美”和“龐太師”為反派。

作戰取決於單一的決鬥和個人血槽值;

謀略就是伏擊和火攻;

這些才符合普通人簡單的世界觀。

大致就是這樣。

諸葛亮是歷史上一位不算經常可以遇見的軍略分析家。《演義》除了抄襲《隆中對》,別的都沒提到。歷史上的諸葛亮,他是一位以《蜀科》為準繩的廟堂家。陳壽都已經加上“用心平而勸誡明”了。

《演義》也沒有提到它。

在歷史上的諸葛亮,治軍嚴格像上帝一樣。後來,西晉、南北朝、隋唐以及宋還在使用他的軍事訓練方法。所謂“軍隊在國內外,人民無憂慮”,

這在《演義》中還是沒有被提及。

只是給他設定了:各種各樣的火,各種各樣的玩弄張飛刻薄人。

各種各樣的“一聲炮響,埋伏四起”,還有各種各樣的錦囊來做一些小動作。

在歷史上,諸葛亮是“英霸之氣”,史詩級別的宰相、偉大的廟堂家、治國治軍的頂流人才。在《演義》中,他

已經成為一個“使用邪法的道士”。

這是格局太小了。

《演義》全書,初衷是為讀者服務的、縮略了。

譬如:很多遊戲愛好者認為徐州和荊州只是幾個城池(小說也有這麼刻畫的)。不知道這是一個行政範圍,都認為戰場是2邊軍陣對峙,謀士就是讀幾句話。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

“大將軍錄尚書”以及“三公首相”的權責,

都是令人費解的。魯迅先生說:羅貫中“寫劉備看起來像偽、諸葛亮像妖”。這不是誇讚。

劉備是歷史上的英雄。

他慷慨而不屈不撓。他才是所謂的“梟雄”。但羅貫中把他描述成為一個“愛醬哭泣袋”,也很虛偽。

在歷史上,諸葛亮是一位智者,精通外交、戰略和內政。但羅貫中把他寫成了“妖道”。

因為這很容易被理解。

同樣的,荀彧也應該是

曹操的“魏國合夥人”(而不算他的臣子)

。士族的領袖和魏國日常工作負責人。但被刻畫為總領謀士。他很難從“郭嘉們”裡邊脫穎而出。

同樣,張昭也是東吳的文臣領袖。孫策和孫權用他來平衡與原住豪族關係的法寶。是江東的“國寶”級人物。被寫成了一個懦弱的老頭,腦子裡有一窩糟糕的想法。

因為沒有辦法,

這些東西無法在小說中詳細表達。

所以,作者不得不選擇一些普通人可以接受的內容來描繪。

所以,這還真不怪羅貫中。

另一個例子。如上所述,“劍法精奇周主任”。

宣傳部門不知道如何宣傳他。

只好試著說,他是這個國家的一個公僕,他每天管理著一切,他勤奮而樸素。特別是勤奮樸素,睡衣有補丁等。

其實是格局太低了。

他年輕時在天津奮鬥,然後去歐洲遊學,在黃埔成名,在江西負責調停,遠端控制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的情報工作者。接著是長征、轉移權力,把控大局。外事、內治、上扶社稷、下領將帥。

曲展自如,策略英奇,縱橫全世界。“他還沒去過哪個國家?”在權力樞軸裡進出,終於得到了海內邦域的敬愛。這些東西是如何運作的,無法顯示。最後,不得不說“他的睡衣是修補的。”

“他說了幾句俏皮話,贏得了記者們的掌聲。”

過去有一個版本的相聲“怯大鼓”,上面寫著:有個什麼都不會的。去給村民講故事。

他想談談村民們喜歡聽的話。

所以:這裡有一個人,戴著金頭盔和黃盔甲,戴著面雕王冠,拿著丈八蛇矛。這是“毛教員”。

對面一個戴著白盔和素甲,身穿素色長袍,手持一把亮銀槍的人,這是“蔣校長”。“教員”舉起長矛,“校長”一閃而過;“校長”還了一槍,“教員”用長矛架住……

事實上,教員不說,校長也有自己的長處。然而,器略才武,老百姓又無法理解。

乾脆直接“手搠一矛,反扛一槍”

,群眾們聽者著覺得很享受。“哦,諸葛亮棒棒噠。他有魔力!”

《三國演義》對諸葛亮也是如此。羅貫中寫官位、嫡系、訓練、稅收、政法等大家無法理解的廟堂事務。老百姓聽了會問:“你到底在說什麼?”反倒是“借東風,假裝神仙”。

每個人聽了都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