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父母是怎麼親手毀掉孩子的溝通慾望的?5個場景讓你看清

先看以下幾個場景:

1

媽媽:“對不起,寶貝,媽媽不該打你,但是……”(此處省略一萬字)

兒子:“哼!”

媽媽:“我都道歉了!你還想怎樣?

2

孩子:“哇~”

媽媽:“寶貝很難過是嗎?”(共情)

孩子:“走開!”

媽媽:“我知道你很難過,媽媽抱抱你!”

孩子:“走開!”

媽媽:“你怎麼這麼不講道理?我都跟你共情了,你還想怎樣?!”

3

孩子:“我就要藍色的!”

媽媽:“藍色的不行,買綠色的那個!”

孩子:“我就要藍色的!”

媽媽:“藍色的家裡不是有嗎?不行!”

孩子:“哇~”

媽媽:“你怎麼這麼不聽話,做啥都要和媽媽對著幹!”

幾分鐘後……

媽媽:“好了,好了,給你買行了吧。”

孩子:“我不要!哇~”

媽媽:“都答應給你買了,還想怎樣?!”

4

孩子:“冰激凌掉地上了,哇~”

媽媽:“掉都掉了,哭有什麼用?給你再買一個不就行了?”

孩子:“哇~不要,我就要這個!”

媽媽:“一個男孩子,掉個冰激凌哭成這樣,你給我憋回去,再哭我揍人了啊!”

孩子:“哇~”

媽媽:“你再哭!不就一個冰激凌嗎?我都給你講道理了,你還想怎樣?!”

5

媽媽輔導孩子寫作業

“我每天上班那麼累,晚上還要輔導你寫作業,你還一副拖拖拉拉不想學的樣子,你還想要怎樣?!”

這一幕幕,

有沒有很熟悉的感覺,

好像自己身上被裝了攝像頭,

窺探到了自己和孩子溝通時的樣子。

在父母的心裡,

/

/

當自己跟孩子道歉了,孩子就要說沒關係;

/

/

當自己跟孩子共情了,孩子就要停止哭鬧;

/

/

當自己對孩子妥協了,孩子就要接受;

/

/

當自己付出了,孩子就要感激。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在孩子感受到的是:

/

/

“你嘴上雖說著道歉,心裡壓根兒沒歉意!”

/

/

你嘴上說得很關心,卻根本不懂我!”

/

/

“你雖然妥協了,但你並不認可我的選擇。”

所以,

當父母只站在自己的立場和角度和孩子溝通,

孩子就不會感受到真正的關心和愛。

之前看過一個影片,

一個3歲的萌娃一腳踩在爸爸的臉上,

“逼”著爸爸說沒關係。

評論裡,網友調侃:

爸爸:這話我沒法回答!

這一幕好笑的同時,

很多人也說,好像看到了自己。

很多家長都說,跟孩子溝通毫無效果,

說再多,孩子也是油鹽不進,

那麼,怎麼溝通才是有用的呢?

建議代替命令

跟孩子溝通的時候,不要強制要求做什麼。

當你要表達對一件事情的方法和觀點的時候,我們儘量用建議的方式。如果總是用命令式,如你必須 ,你只能,你不能等口吻跟孩子講話的時候,他一定會保衛自己的,於是就有了叛逆和對抗。

所以在溝通的過程中,我們要用建議代替命令。

比如:媽媽知道、爸爸知道,你這麼做有你的道理,不過呢,媽媽建議你,爸爸建議你……

你這樣說,這樣做也沒有錯,有你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立場,你能想到這一步的確不簡單,不過媽媽建議……

這樣做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那麼你想聽聽媽媽的建議嗎?

這就是用建議代替命令,當你命令就代表孩子沒有選擇。孩子在成長中,有自由才會有自律!

用讚美代替批評

黃導說:“開口就要認同。”

當孩子表現不好的時候,家長常用批評對待孩子,這是常態,我們總以為批評能讓孩子進步,我們總以孩子明白錯在哪裡就會去改正,結果往往事以願違。

事實上表現越差的孩子,越希望得到認同,越是要

給予

關注和關愛,給予力量和支援。地

當他表現不好,不被老師、他人接受認同的時候,這個時候反而更要堅定地跟孩子站在一起,激勵他照耀他理解他,並幫助他,這叫雪中送炭。

不要讓他一顆弱小的心靈被眾人所孤立, 這個時候,他就會變得孤零零。

孩子所有的壞行為都是對愛和認同的呼喚。

用感受代替嘮叨

比如當下雨時孩子不帶傘,被淋溼了,那麼回到家後,爸爸媽媽會怎麼說,怎麼做呢?

很可能這時媽媽不會關心孩子,只會說:“你看,我讓你帶傘你不帶,淋溼了吧,活該,讓你聽話你不聽,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面前有一個及需要關懷的孩子,我們看不到,而急著去表達只自己想表達的,表達自己的抱怨、嘮叨。這時孩子就會感受到諷刺、孤立、指責、打擊。

正確的做法是:儘快看見他,給到他關愛。

可以說“兒子,都淋溼了啊,快換掉衣服,媽媽用熱毛巾給你擦一下頭。”

等到孩子身上衣服換好了,身上擦乾了,再說:“孩子,以後看到快要下雨了,是不是要帶上傘呢?我們把傘帶上好嗎?不然會讓媽媽擔心哦,淋溼了自己不但會影響身體健康。不但要照顧好自己,更重要是你要考慮媽媽的感受,下次出去一定要帶傘哦。”

我們用這樣的方式溝通,孩子是能感受到媽媽是愛自己的,是沒有指責的,下次出門一定會帶傘。

傾聽代替批評

溝通分為兩部分:聽什麼 ,說什麼。

我們經常不經思考就對孩子進行評價,如孩子放學回家說:“媽,我恨死我們老師了!”家長此時一聽,想:我這麼辛苦,花了這麼多錢,老師那裡我說了多少好話,你既然討厭老師。

那我們怎麼說才會讓孩子感受到不是指責、抱怨他呢?

正確的說法:“哦,媽媽沒有感覺到你恨老師,而是感覺到你只是有點生氣,來跟媽媽說怎麼回事。”

這樣說是正確引導孩子,孩子也感受到被理解,我們又做了一個傾聽者。溝通不是先學會說,而是先學會聽。不能盲目地給孩子行為下結論、下定義、扣帽子,這是非常重要的。

溝通,是需要技巧的,並不是你想說什麼就說什麼。

說孩子想聽的話,才能開啟孩子與父母溝通的心門,從而看清孩子的內心,看見孩子行為背後的真相。

當你們的溝通順暢了,你們的親子關係就會有很大的改善,孩子也會更願意聽你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