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為什麼中國人辦事情總喜歡找關係?人情是撬動社會資源的基礎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LD講故事

在中國,關係和人情是繞不過去的話題。因為傳統的中國是人情社會,具有龐大的關係網路,又叫做熟人社會。

關係就如同一門學問,呈現出獨特的中國文化,也展現了社會的另一個側面。

筆者先跟大家講個故事,20世紀80年代,中國南方某省有個村幹部,大家叫他張村長。張村長的父親是當地張氏的長老,輩分很高。後來父親去世,張村長因為自己的幹部身份,就沒有聲張。

張村長的哥哥,按照當地習俗,給父親操辦了一場葬禮。因為張村長父親在當地的地位,加上張村長的身份,很多村民前來弔唁,有一千多人參加,葬宴就擺了幾十桌,許多客人送了紙禮錢,前後共有7000元。

之後有人舉報,說張村長搞“腐敗和封建”活動,張村長因此被關押,還被審問了幾個月。這件事,當地黨組織、公安和縣委都介入了,還有調查組到村裡查訪。

張村長被舉報後,村裡的長輩們三番五次找人到城裡為他辯護,當地村民也找到城裡,說明張村長是一名好乾部,是被冤枉的。

張村長為什麼在當地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呢?當地的村民解釋:張村長這些年,遇到誰家婚喪嫁娶、生病住院時,都會掏自己的錢給別人隨禮,前後也是好幾千元。現在他的父親去世了,大家就是來“還禮”的。

在村民們看來,葬禮不是封建迷信,張村長也不是趁機斂財。這是一個社交場合,大家透過人情債的方式搭建橋樑。大家互相虧欠點什麼,人際關係才能持續下去,這是民間一種維護關係的習俗。

關係意味著什麼?

關係是什麼呢?關係的本質,就是“持續不斷地交換”。

關係中,先是交換。比如食堂裡的阿姨,如果關係好,她可能會給你多打點菜;還有門口的保安,如果你對他不尊敬,那麼他就會為難你不讓你進去。只有與對方透過交換,建立起某種聯絡,對方才會給你行方便。

有了交換,接下來就是建立穩定的關係。求人辦事,除了求人一方的準備,被求者是否懂規矩,也是原因之一。在傳統社會,弱者正是透過關係從強者那裡撬動資源。

如果有人費勁千辛萬苦找上門,誠心送上禮,希望幫個忙,這個時候被求者能不能直接嚴詞拒絕?

在北方某個農村,農民李伯年紀大了,準備過陣子去城裡兒子家安度晚年,但是家裡還有十畝田,要怎麼辦呢?同村的老劉提著兩斤雞蛋來李伯家,希望李伯能把稻田交給自己打理。

這個時候,要是李伯拒絕收下雞蛋,那老劉的面子可就丟盡了,在農村,面子可是代表著自己的影響力和辦事能力。老劉送雞蛋,就是給李伯面子。

拒絕除了駁對方面子,這事傳開了,還意味著李伯要停止關係的交換,不再跟村裡人來往。以後李伯要是回到鄉下,就沒有村裡人跟他串門和嘮嗑,以後他要是去世了,村裡也沒有什麼人會來參加,顯得冷清。

於是,李伯就把老劉的雞蛋收下了,還把十畝田的事情承諾下來,兩人談笑風生。李伯還跟老劉說,以後有機會去城裡有需要幫助的,可以去找他。

這是在做下一次關係鋪墊,使得交換關係有一個生生不息的過程。

傳統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大家都在一個社交網路裡,正是需要這樣的關係交換,才能長久地合作下去。

關係有多重要?

那關係為什麼在傳統社會當中那麼重要呢?這是由於中國傳統文化有一種特別的觀念,叫“親屬般的義務觀念”。

什麼意思呢?古代社會流動性不強,同村人可以相互照應,但是一輩子總歸要跟陌生人打交道,陌生人跟自己又沒有親屬關係,要如何保障自己的利益?就是要建立親屬般的關係。

為了建立這種關係,有人選擇結拜、認乾親等等。隨著社會動盪,人們建立這種關係的意願就越強。

古代官場對於這種關係最為需要,科舉制度下的考官和考生可能形成師生關係。同一年中榜的考生會結成親密關係,被稱為“同年”。

除了官場,女性也是傳統社會中拉近關係的重要力量。因為傳統社會里,財產繼承是按照男性血緣進行的,所以男性主要是促進族群內部團結。女性以媳婦的身份加入,相當於外來者,她們需要在兩個不同的群體之間建立一個關係。

男性掌握著塑造社會結構和制定規則的主導力量,女性陰柔的權力會嵌入其中,並不斷變化形態,形成一定的支配關係。

對於中國社會關係學的描述,有一個場景,就是20世紀的80年代。

那個時候的社會處於劇變的時代,國家開始鼓勵消費,,但是社會的生產力還沒跟上,很多消費品還是屬於稀缺物。比如腳踏車、彩電、洗衣機等產品,正常渠道買不到,很多時候就需要依靠關係去買。

還有更重要的,是工作的調動。1983年有位工人想從地級市調到省會工作,但是廠裡沒有名額。他思前想後,決定託關係搞定這件事情,前後送了上千元的

,這個數目在當時可謂天文數字,一個工人的工資不過四五十元,要攢很多年才有上千元。

那時候還流傳一句話:這事挺難辦的,得研究研究。“研究”就是煙和酒的諧音,對方在暗示你送禮。只要你的菸酒準備充足,就能打通任何關係。

在那個資源少需求多的時期,關係很容易成為撬動資源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