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南征和北伐哪個簡單,劉裕和祖逖為何不能完成,一統天下的目標

北伐也好,南征也罷,首先要朝堂有積極的進取心態。為什麼劉裕北伐能取得巨大成功?一、實際的控制能力,二、大局觀。即便如此,劉裕也被內部耗損嚴重耽擱,更因為這個,不得不在劉穆之死後匆忙南迴建康。不管祖逖也好,劉義隆也罷,包括後來的端平入洛,以及其他諸多北伐,大都糾結於河南中原四戰之地,殊不知河洛之地,本來就是四戰之地,即便佔領了,不能西據潼關、北過大河、東憑山東,那也佔不穩當。看看朱元璋是怎麼謀劃北伐的:“吾欲先取山東,撤彼遮蔽(第一步),移兵兩河,破其籓籬(第二步),拔潼關而守之,扼其戶檻(第三步)。天下形勝入我掌握,然後進兵,元都勢孤援絕,不戰自克(第四步)。

鼓行而西,雲中、九原、關隴可席捲也(第五步)”。這就是大局觀。劉裕與朱元璋一樣,是有大局觀的人。而且,劉裕知人善任,敢於用人,善於用人。朱齡石、朱雞石、沈田子、王鎮惡、檀道濟等名將,在他手下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才能。而且都在他手下成長為能獨當一面的名將,這比桓溫、祖逖、殷浩等人又強了太多。

祖逖北伐後期,與石勒打默契戰。而且祖逖北伐一直被朝廷掣肘,再一個祖逖的眼光只放在豫州,最終也就一個豫州刺史了事,大局觀一般。和他一起聞雞起舞的幷州牧劉琨,一開始混得風生水起,結果後來被殺。西晉八王之亂後,幽並青冀幾大州牧各自為戰,甚至有人有野心,最終被石勒各個擊破。祖逖除了中流擊水的豪邁悲壯一往無前外,最終成績和劉裕比,不值一提。317年北伐,321年鬱鬱而終。僅僅4年。死後第二年豫州被石勒攻佔。而劉裕北伐,不能說他有私心。他是確確實實有雄心壯志,志在一統天下的。可惜滅南燕收復山東時,後院起火;滅後秦時,劉穆之病死。要知道,出身寒門的劉裕,在東晉的朝堂生態環境下,並不被豪門士族誠心擁戴,而自己就是靠擊敗桓楚起家的,劉穆之一死,可以說根本無託。一旦久留在外,又出現一個“劉裕”也未可知。事實上,劉裕回建康是有他的不得已,但是留守關中的配置才是問題的關鍵。

大軍迴歸,少量部隊留守是一個方面。沈田子與王鎮惡的矛盾,劉裕是很清楚的,結果卻是一邊寄希望於諸將能通力合作,另一邊卻給沈田子關鍵時候可以當衛瓘的暗示。最終導致沈田子殺王鎮惡,王修殺沈田子,劉義真殺王修。主要重將都被殺了,一個12歲的劉義真,一支萬人久戰疲弊的北府軍,最終被赫連勃勃打敗也是很正常的。而劉裕,在關中留守集團全軍覆沒時,還讓蜀中鎮守的朱雞石、朱齡石千里送人頭。真可謂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可以說劉裕和柴榮一樣可惜。劉裕收復的不止河南之地,連河北岸的滑臺也從北魏“借”過來了。終劉裕一世,沒看北邊有什麼收復失地的打算。岳飛的情況也是一樣,當時的岳家軍已經具備與金軍精銳戰而勝之的實力,所以如果光復開封,那燕雲以南就不復為金所有了。

入主中原就是破八卦陣,只有走河西走廊,函谷關和長江三峽兩條路才能成功。秦漢晉隋宋元都是先取巴蜀,再順江而下一統江山。周滅商,涼滅漢,匈滅晉,唐滅隋,都是先取長安。李隆基也是退守巴蜀成功復國,西北西南是生門。曹操取道漢水失敗了,祖狄取道淮水失敗了,匈奴突厥取道雁門關失敗了。祖逖北伐兵員基礎薄弱又處於後趙強盛期,驅逐後趙石虎過黃河北岸,桓溫第一次屬於前秦發展期,第二次第三次屬於燕秦角逐期,劉裕雖然強,但是北方各國屬於分裂鬆散期,所以個人以為祖逖大於劉裕大於桓溫,因為劉裕畢竟取得的成果最輝煌。

歷史上北伐統一的只有明和民國,大背景下是東晉、南宋兩次大規模南渡極大的開發南方。而南征統一的有秦伐楚、晉平東吳、隋滅陳、唐滅蕭銑、宋滅南唐,元滅南宋、清伐南明,煌煌青史,定都南方者國祚都不長,歷史是明,朱棣也後面遷了,因為中原之患,西漢是匈奴,東漢是羌,魏晉是烏恆和五胡。其中鮮卑在晉後一家獨大,建立了幾個國家,其北魏和南朝相始終,隋唐是突厥,唐中葉之後是東北的奚、契丹,五代契丹強盛,霸凌中國,立晉、滅晉,與北宋終始,南宋是金和西夏,後蒙古滅之,明覆起,北元仍強,故明太祖先後命徐達、藍玉徵之,成祖幾次親征,英宗時還有土木堡之變,滿清崛起,對蒙古分而制之,用黃教糜爛其心性,劃定牧場止其遷徙,眾立蒙古八旗分化其勢,聯姻滲透血脈。

小編認為,南征和北伐並不是純粹地理概念,還包括經濟概念,還涉及到王朝基礎。秦漢唐根據地都在關中,地理位置屬於北方,元清也是如此,明朝朱棣為北京。此外樓主說的其實才並非主要原因。在南宋之前,北方不論是經濟還是人口都勝過南方,而且北方由於平原較多,容易統一,統一後北方形成巨大合力,由北統南容易得多。根本原因就是冷兵器時代,在北方大平原上,騎兵對步兵,有碾壓的優勢(卻月陣是個意外),以騎兵的機動性,只要劫了南方軍隊的糧道,南方軍隊基本就是等死的結果。而南方對上北方,打贏了,追不上,打輸了,跑不了。勝不能竟全功,敗則全軍覆沒,這樣下去南方能被放幾次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