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長達百年的戰國時代促進古劍術發展,形成以技術為核心的劍道流派

“劍道”一詞最早是見於中國先秦古籍《吳越春秋》。在《前漢 書》中有記載:“樂浪海中有倭人……”,顯示早在兩漢時期就有了 中日兩國之間的交流,據考證,當時的往來主要集中在兵器及冶煉 鑄造技術。

隨著交流的深入,中國的武術如刀法

在隋唐時期也 傳到日本,主要透過兩個途徑:一是透過日本官方所派遣的遣隋 使、遣唐使與中國之間的官方往來;二是與朝鮮半島和中國沿海周 邊地區的民間交流。“日本劍道”最早見於《日本書記》和《古事記》 等典籍,今天的稱謂是明治末期才有的,日本武士集 團首領源賴朝建立鎌倉幕府政權,作為日本第一個由武士階級為 基礎建立的軍事政權,在其統治的700多年間,武士的地位非常高

享有諸如“稱姓、佩刀、斬舍御免”等許多特權,像比武、決鬥在古代 日本也是成年男子樂於參與的事情。尤其是到了室町時代中後期, 由於連年戰禍,日本國內習武成風,人數逐年遞增,除了武士,就連 普通民眾也加入進來,許多以教授武術為目的的武館逐漸興起,並 出現了各具特點的不同流派。而刀劍在古代日本被視為武士的靈 魂與精神象徵,日本武士通常都是刀不離身,因此,在所有的古代 武術技藝中,劍術是武士必須掌握和流傳最廣的。

當時還沒有 護具和竹刀,只用木刀來練習

長達百年的戰國時代大大促進了古 劍術的發展,逐漸形成了以技術為核心的劍道流派。其中“神道流” “影流、中條流”成為日本劍道的三大源流,這是後人所公認的。到 了江戶中期,出現了模仿盔甲樣式而製作的護具和竹刀,自此劍道 開始了穿著護具使用竹刀進行實戰的聯絡方式。明治時期實行全 盤西化,受歐洲的影響,劍道風氣也日漸衰落,加上當時政府還頒 不了“廢刀令”,劍道近乎衰亡。

明治十年,劍道又重新得 到了重視。自明治12年開始,柔道之父嘉納治五郎掀起了“武 術”向具有體育和教育意義的“武道”改革的浪潮。隨著改革大潮的 不斷推進,少數學校開始將劍道納入教學體系,之後逐漸被更多學 校所接受,並於明治28年,設立以“範士、教士、練士”為等級的師範 者制度。大正六年,日本全國200多個劍道流派被統一了標準,整理 並制定了“日本劍道型”,原來的“他流比試”被普通的劍道比賽所 代替,武道開始在保持傳統的基礎上向具有教育意義的體育轉化。

日本劍道的風格特點對抗性

劍道是對抗雙方穿著護具,手持竹刀或木刀,在木質地板上赤 腳對打,按規則擊打有效部位,最後由裁判記點數判勝負的運動。 劍道訓練可以提高眼法、步法和身法的靈敏性,雖然是用竹刀比 賽,但進行真實的擊、打、刺、避、擋等招式的對抗,主要強調以重挫 對手為致勝目標,力求兇狠,大眾化 劍道具有運動和武道的本質。初學者需要運用體能來施展劍 技,但待到技術成熟後。

則多以智慧運用策略取勝;通常年輕時較 尊崇儒家思想 自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創立儒家學派,基本上堅持“親、尊”的 立法原則,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仁治”。在中國封建社 會,儒家思想長時期被被封建統治者尊為正統思想。被大和民族社會各階層所廣泛接受,許多重大 的歷史事件的發生都和儒家思想有著密切的聯絡,例如:在日本歷 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化改新,就是在儒家思想的深刻影響下 而

總結

在日常生活與訓練中嚴格貫徹,這樣才能有效地約束自己的行為。日 本民族體育對禮儀有著極其嚴格的要求,練習者除了要對前輩師 長畢恭畢敬之外,同輩之間也必須嚴格遵守禮儀,否則就將被視為 膚淺失禮,受到懲罰。在學習之前要先學習禮儀:進入 道場要向前輩們逐一問好;入座時絕對要按照尊卑順序,不可坐錯;練習或比賽前要向老師和對手行禮。

代表儒家五德;劍道比賽中的氣合,主動的進攻,代表勇敢 不退縮;練習休息間歇,竹刀與護具應擺放整齊,行走時不可跨越; 取勝時不能當場歡呼雀躍,否則會被認為是不尊重對手而被取消 成績;讓對手受傷棄權,不管是否有意,都將被判為輸掉比賽;練習 結束時應收刀行禮,心存感激和謙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