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福王朱常洵,真的成了“福祿宴”嗎?洛陽出土一石碑給出了答案

◆文:剛子聊歷史

原創作品,洗稿

抄襲必究

福王朱常洵,他是萬曆最寵愛的兒子,母親鄭貴妃也是萬曆寵愛的妃子。為了立他為太子,萬曆和大臣們“鬥智鬥勇”,但遭到大臣們的極力反對,耗時十五年,史稱“國本之爭”。

圍繞他的儲位之爭,先後有三百多官員被攪進這場政治風波中,一百多名官員為此事丟了烏紗帽,還折了四個內閣大臣。

雖然最終他沒能鬥過明光宗朱常洛,錯失太子位,但他的親王待遇超乎尋常,規格之高讓人咂舌。

《明史》裡的列八傳記載:

二十九年始立光宗為太子,而封常洵福王,婚費至三十萬,營洛陽邸第至二十八萬,十倍常制…下詔賜莊田四萬頃。所司力爭,常洵亦奏辭,得減半。中州腴土不足,取山東、湖廣田益之。

就是說朱常洛被立為太子後,萬曆封朱常洵為福王,而且為他的婚禮花費白銀三十萬兩,在洛陽為他建福王府又花了二十萬兩,不光如此,還賜他田地四萬頃,而且都是精挑細算的肥沃土地,他的超高規格待遇,讓天下所有的朱氏藩王都望塵莫及!

要說朱常洵雖然沒坐上皇位,但他的王爺生活也夠瀟灑的,富甲天下花天酒地,但是明末的時候,他的日子也就不好過了。

公元1641年,闖王李自成攻打洛陽,朱常洵半夜從城上順著繩子逃了出來,藏在一座寺廟中,可還是被義軍捉住了,最後被處死。

朱常洵死於農民軍李自成之手毫無爭議,但具體是怎麼個死法,在歷史上一直有爭議,各種說法都有,而且傳說的越來越血腥暴力。流傳最廣的就是朱常洵被闖王做成了一道菜,說是李自成對朱常洵恨的咬牙切齒,捉到他之後,讓人把他洗刷乾淨,又從王府後花園捉來幾隻梅花鹿,最後找了口超級大鍋,把朱常洵和梅花鹿放一起,做成了“福祿宴”,犒賞三軍將士。

關於福王朱常洵死,歷史上有三種版本,一種比一種血腥。

《明史》記載:

夜半,紹禹親軍從城上呼賊相笑語,揮刀殺守堞者,燒城樓,開北門納賊。常洵縋城出,匿迎恩寺。翌日,賊跡而執之,遂遇害。

這算是官方最嚴謹的說法,

但這裡只說了朱常洵是死於農民軍之手,並沒有說具體怎麼死的。

清朝的文人彭孫貽的著作《流寇志》,關於朱常洵也作了一些記載:

闖賊跡福王所在,執之……王見自成,色怖乞生……賊置酒大會,臠王為俎,雜鹿肉食之,號福祿酒。屍王城下,承奉二人乞葬王而就死,自成許之。斂王於西關,遂自盡於側。

說的是李自成非常痛恨朱常洵,捉住他之後把他帶到自己的慶功會上,好好羞辱了一番,還割下了朱常洵的一塊肉,和鹿肉一起做了下酒菜,之後就處死了他。朱常洵死後,兩個太監跑去向李自成祈屍,李自成也允許了,

因此朱常洵是有屍體的,而且還被下了葬。

第三種說法就比較血腥了,

說李自成痛恨朱常洵的為富不仁,不肯賑濟災民,先是把朱常洵痛打了一頓,然後就讓人把朱常洵和梅花鹿一起做成“福祿宴”,三軍共享之。

那麼關於朱常洵到底是怎麼死的,

歷史一直都沒有具體的定論

,不過,民國初期,河南洛陽出土了一塊朱常洵的墓誌銘石碑,還原了這一段歷史。

雖然民國這塊石碑就出土了,但由於兵荒馬亂,這塊石碑曾經一度遺失,直到1986年,洛陽孟津縣文管會才徵集到明福王朱常洵的墓誌銘石碑。

志高、廣各79釐米,厚10釐米,楷書,21行,滿行25字。四邊線刻飛龍紋,撰文者為福王朱常洵之子朱由崧,蓋為盝頂,篆書“大明福忠王壙志”。

“大明崇禎十四年正月二十日,突有流賊數萬攻陷府城……王獨挺身抗節,指賊大罵,慷慨激烈,與城俱亡。

這塊墓誌銘石碑不僅記載了朱常洵是怎麼死的,還記載了朱常洵如何英勇抵抗農民軍的,

在這塊石碑的記載下,朱常洵儼然就成了英勇就義的大英雄。

那麼關於朱常洵到底怎麼死的,

他是不是真如墓誌銘上記載的那樣呢?歷史君認為都不太靠譜,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歷史上喜好吃人的梟雄倒是也有,比如隋末的梟雄朱粲,但是李自成攻破了不少城池,也沒有記載他在別的地方有這嗜好,

而且朱常洵和李自成也沒什麼不共戴天的大仇,還沒到“食肉寢皮”的地步。

二:彭孫貽的《流寇志》並不是什麼官方正史,只是一部雜記類的文學作品,為了渲染效果,自然要寫的精彩一些,而且他生活在清初時期,

總要把明末的朱姓藩王寫的差一點,也得把李自成寫成一個殘暴的魔王,才能符合那個時代的政治需求。

那麼,墓誌銘作為一個人最後的記載,總該靠譜了吧?但是歷史君認為也不靠譜,

因為這個墓誌銘是朱常洵的兒子——南明弘光皇帝朱由崧給立的,朱由崧給他老爸寫墓誌銘自然要美化一下,所以才有“挺身抗節,指賊大罵,慷慨激烈,與城俱亡”的記載。

因此,根據以上種種史料記載,歷史君認為,朱常洵既沒有像墓誌銘記載的那般英雄氣,也沒有被做成“福祿宴”,他和明末其他藩王差不多,被農民軍處死了,並沒有多少可以津津樂道的死亡故事供觀眾反覆琢磨。

參考文獻:《明史》等。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從詼諧的角度解讀歷史,關注剛子聊歷史,瞭解更多歷史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