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老班手記連載2:孩子,老師懂你

孩子,老師懂你

中秋節前一天,我收到一份特殊的禮物。

“楊老師,在過去,如果媽媽催得不夠緊,兒子總是拖著不寫作業。即便是去寫作業,也要把房門關上。從一年級到四年級學習成績一直向下滑,愁死人了。”

小C同學的爸爸在表達過中秋祝福之後,激動地說著兒子最近的變化。

“自從進入五年級,開學也就三四天,我和他媽媽就感覺像換了個孩子一樣,每次放學回家小C都特別開心,還經常自言自語,得先寫數學作業,這還是我們的兒子嗎?真不敢相信,您要是早教他就好了。”

聽著小C同學爸爸的講述,我很欣慰。什麼是教育?相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對此都會有不同的理解。第斯多惠說,教育的本質在於激勵和喚醒。當嘗試過100種方法不能取得教育效果時,一定還有第101種能夠正確開啟孩子生命的方法。有時老師不經意地努力,帶給孩子可能是自信,帶給家庭的或許是快樂和希望。

事情還要從開學第一天說起。經過一個漫長的暑假,孩子們重返校園。開學第一課,以常規訓練為主,我只講了“小數乘整數”一點內容。讓學生在演草本上做了幾道鞏固練習,我坐在教室裡,逐一面批學生交上來的課堂練習。

當批改到小C同學的演草本時,發現他計算對了2道小數與一位整數相乘的習題,計算“12。8×42”時,豎式數位寫法存在問題。我讓小C到黑板上板演“128×42”的豎式。小夥子在黑板上認真地算著,只見眼圈一紅,淚花開始在眼眶裡打轉,緊接著,幾滴眼淚順著臉頰緩緩地滑下來。

當時我還寬慰了一下小C,“男兒有淚不輕彈,男子漢還能被道題愁哭了嗎?”看到小C在黑板上的計算正確,本來還擔心他不會計算整數乘法,看來是我多慮了。

第二天上午,小C同學沒有來上課,座位上空空的。父母也沒有向我請假,我很擔心,到底發生了什麼狀況?上午我連續有兩節課,關鍵是剛剛接過來的班級,連學生還沒熟悉過來,家長的聯絡方式也不可能有啊。嘗試過幾種方式,都沒有聯絡到小C的父母。直到第四節課,還是多虧教導處盧主任幫忙,終於接通了小C的媽媽電話。

“孩子怎麼勸也不去上學,打也打了,罵也罵了,說什麼也不到學校,說你管得太嚴了。”小C媽媽在電話裡無奈地說著。

“先想辦法把孩子送到學校來,在家裡待的時間越長越不好解決。”讓人感到哭笑不得,我真夠得上是心慈面軟佛繫了,居然還嫌我太嚴厲?

中午又同小C的爸爸進行了溝通,初步達成了共識。孩子不能到校要履行請假手續,可以暫時不關注孩子的學習,一定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尤其是男孩子,否則將來進入社會怎樣立足啊。

下午小C同學重新回到學校,相信他一定內心惶恐不安,做好了接受老師嚴厲批評和訓斥的心理準備。出乎他意料的是,老班不僅沒有“收拾”他,甚至連理都沒有理會他,彷彿什麼都沒有發生一樣。

殊不知,恰恰是這種看似無所作為的氛圍,才更有利於孩子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才更有利於促進孩子的自我成長。

繼續找學生到黑板上板演,學校裡的故事不斷覆盤。當然,其中也包括小C同學。小C第二次“眼圈一紅,淚花在眼眶裡打轉,緊接著,幾滴眼淚順著臉頰緩緩地流下。”

這一次不同於第一次的處理,我取出一張紙巾遞到孩子手裡,什麼也沒有說,示意小C擦擦眼淚。

“在糾正孩子的行為之前,先要贏得孩子的心。”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一書中表達這個觀點,我特別喜歡。關係決定教育效果,在處理學生的“問題”時,一般情況下,教師處於主導地位,我試著採用“先跟後帶”的方式,先接納並處理孩子的情緒,再進行教育引導。

同樣的食材,經由不同的廚師之手烹製的佳餚在品質上會有云泥之別。同樣的道理,當不同老師面對學生同樣或是類似問題時,其互動方式的不同往往會呈現出差異巨大的教育效果。

孩子的感受力是敏銳的,一張紙巾,讓小C感受到了“老師懂他”,也讓小C讀懂了老班的耐心、接納、鼓勵甚至是期待。小C同學的細微變化再次生動詮釋了“親其師,信其道”, 一張紙巾,打開了少年塵封已久的心靈之門,讓教育的光亮溫暖心房。

壹點號良師足跡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