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清朝:“中堂”是什麼級別的官職,哪些人能被稱為“中堂”?

大家在觀看清宮影視劇的時候,會發現某些重要的大臣會被稱為

“中堂”

,如權傾朝野的和珅被稱為“和中堂”,晚晴重臣李鴻章被稱為“李中堂”。那

“中堂”

是什麼級別的官員呢?有哪些人才可以被稱為

“中堂”

呢?小編今天就給各位讀者大概的科普一下。

“中堂”一詞起源於唐代,但一直到明朝時候才普遍使用,到了清朝才正式定製。清朝由於受漢化的程度非常高,在制定政策的時候大多沿用前朝的一些章法,因此內閣仿明製成為清朝最高權力中心(雖然實際上內閣的權力被“議政王大臣會議”和“軍機處”等取代,但內閣一直是名義上的中心)。內閣的組成人員主要由殿閣大學士、協辦大學士和非常多的“刀筆小吏”組成。

在前一篇文章介紹過,殿閣大學士為內閣的最高長官,大學士一般會兼職“議政大臣”或“軍機大臣”,沒有進入這兩個地方的大學士一般會統領六部中的一部或幾部。在清朝為了平衡滿漢關係,各部有滿漢尚書各一個,分別坐在大堂的兩側,管理各部的的大學士坐在大堂的中間,因此大學士習慣被稱為“中堂”;協辦大學士就是候補大學士,只有當正式的殿閣大學士缺的情況下,才能增加為正式的大學士,但協辦大學士也會統領各部(例如協辦大學士紀曉嵐就曾經管理禮部),因此協辦大學士也會被稱為“中堂”。

在清朝殿閣大學士為正一品,協辦大學士為從一品,因此能被稱為“中堂”的都是內閣的大學士和協辦大學士等一

品大員

;清朝的“三殿三閣”大學士本來滿漢各有兩個,協辦大學士滿漢各有一個,但是殿閣大學士基本都不會授滿,如乾隆以後的“保和殿大學士”到清朝滅亡只有傅恆一人,因此在清朝同一時間能被稱為“中堂”的不會超過十五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