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諸葛亮的祁山路是誰修的?祁山路的開頭竟是一位東漢名將!

諸葛亮壯志未酬的祁山北伐家喻戶曉,但卻少有人知道諸葛亮走的祁山路的開頭一部分還是一位東漢名將所修。當時,從蜀漢北伐基地漢中通往諸葛亮北伐目的地祁山、天水、街亭等地,會經過略陽、徽縣、成縣;在徽縣與成縣之間,又有東西兩條兩條出口。東側可以經兩當、鳳縣出大散關,即韓信所走的陳倉古道;西側就是曹魏大將鄧艾走的陰平小道。所以,略陽與徽縣、成縣之間的道路便顯得尤其重要。同時,這一段路之間還有眾多河流可以幫助交通。這也是為何諸葛亮五次北伐有四次不走他路,均經過略陽道的原因。但是在東漢末年,這段山路曾發生過一次驚天動地的大地震。

“(公元前193年)春正月乙卯,羌道、武都道山崩(今寧強縣漢王山)。殺七百六十人,地震至八月乃止。”

可以說,這次大地震使原來相通的西漢水和漢水從此斷開,也導致了後來西漢水被嘉陵江襲奪。從此,略陽到成縣、徽縣便十分難走。到了虞詡擔任武都太守期間,為了軍事以及民生用,便耗費巨資修通了這段艱難曲折的道路。史載“自沮(略陽茶葉鎮)至下辯(成縣)數十里中,皆燒石翦木,開漕船道,以人僦直僱借傭者,於是水運通利,歲省四千餘萬”。所以說,公元前206年的韓信還是十分幸運的,但是公元228年的諸葛亮卻又是不幸的。也許,沒有這次山崩,四川、漢中、隴山和祁山依然可以經水路聯成一片,諸葛亮的北伐會是另外一番局面。

雖然身為武都太守的虞詡在任時頗有建樹,但是剛剛進入帝國官僚階層的他還是一個小小的郎中。如果沒有那場影響東漢帝國一百多年的羌亂還在繼續,虞詡也不會快速升遷到武都太守。東漢中期,散居湟中的羌人隨著生齒日繁,勢力漸漸滲入隴西區域。彼時,東漢王朝為了經營西域,往往強徵隴西的羌人從軍,加之漢朝官吏多仗勢欺人,最終導致了羌亂。隨後,當朝鄧太后派遣鄧氏權貴鄧騭發兵征討卻屢不能勝,且損兵折將。此時,內遷漢地的南匈奴也趁機南下騷擾。因此,大將軍鄧騭便提議已經捉襟見肘的東漢朝廷棄守涼州,並將全部的隴西居民內遷關中。此時,無資格參與朝會的郎中虞詡聽聞廷議結果後十分震驚,他立刻找到太尉陳禹說了一段堪稱精闢至極的見解。

“竊間公卿定策,當棄涼州,求之愚心,未見其便。先帝開拓土宇,劬勞後定,而今憚小費,舉而棄之,一不可也。涼州既棄,即以三輔為塞,則園陵單外,二不可也。諺曰:“關西出將,關東出相。”觀其習兵壯勇,實過餘州,今羌胡所以不敢入據三軸,為心腹之患者,以涼州在後故也。涼州士民,所以推堅折銳,蒙矢石於行陣,父死於前,子戰於後,無返顧之心者,為臣屬於漢故也。今若棄其疆域,徙其人民,安土重遷,必生異志,倘猝然發難,因天下之飢亂,乘海內之虛弱,豪雄相聚,席捲而東,雖責有賁育為卒,太公為將,猶恐不足以御之。如此則函谷以西,園陵舊京,非復漢有,此不可三也!”

(注:所謂涼州,相當於今甘肅一帶,同時它所包含的河西走廊又是中原通往西域之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

虞詡的意思大體為三層。第一,不能因為軍費支出龐大而棄守自先代帝王費心勞力開拓的疆土。第二,若拋棄涼州,關中就會成為邊塞。如此,歷代先王陵寢便會暴漏在敵人的兵鋒之下,這有損皇帝的形象。第三,若關中成為邊塞,那麼朝廷就必將派駐重兵駐守。倘若以後帝國虛弱,手握重兵的邊將又發動叛亂,這無疑會再次演繹一回秦滅六國,高祖定天下的老套路!

張禹聽完,渾身冷汗直流,連忙入朝再次發聲否決了鄧騭棄守涼州的方案。會上,鄧大將軍很尷尬!後來鄧騭聽說這是芝麻小官虞詡出的主意,惱恨之下便隨便編了個理由將虞詡發配到朝歌當縣長。當時,朝歌正發生叛亂,且亂賊十分猖狂。不僅屢次擊殺當地長官,而且還多次挫敗朝廷正規軍。所以,滿朝官員都明白這是鄧騭赤裸裸的報復——借刀殺人。虞詡也不推辭,來到朝歌一番打理,便平定了當地叛亂。先前,剛到朝歌的虞詡思考當地形勢後,立刻做出判斷。他認為朝歌背靠太行山,前臨黃河天險(漢志河),距離東漢糧倉重地敖倉僅有百里之遙。當時青州、冀州遍地流民,反賊不知開倉賑濟災民擴充勢力卻坐守要地等死,實在是一干烏合之眾,不足為慮!

“朝歌者韓、魏之郊,背太行,臨黃河,去敖倉百里,而青、冀之人流亡萬數。賊不知開倉招眾,劫庫兵,守城皋,斷天下右臂,此不足憂也。”

於是,虞詡便懸賞招募有犯罪前科的壯士,並將其分為三等。“其攻劫者為上,傷人偷盜者次之帶喪服而不事家業為下”。而後,虞詡再選出他們之中的百餘彪悍之士,囑咐他們打入賊眾內部,並將賊眾引入埋伏。若敵人被一舉擊滅,則他們的罪行便一筆勾銷。於是,虞詡一戰擒殺賊眾數百。隨後,為了徹底掃平賊寇,虞詡又想出一計。暗地重金聘請家境貧寒且擅長縫紉的婦女,派她們去為賊眾縫製帶有記號的衣服。百姓對賊眾擾亂農耕早已恨之入骨,得了虞詡的差遣紛紛自發尋找賊巢。如此,身穿帶有記號衣服的賊眾紛紛被捕快當街緝拿。餘下亂賊不知就裡,皆以為虞詡或是神明,遂驚恐四散,朝歌乃安。鄧騭聽聞,頗為苦笑無語。

後來,因功勞調回朝中的虞詡正趕上漢朝調發重兵屯駐關中防備羌人內侵。懷揣報國之心的虞詡隨即拜謁了屯駐關中的大將任尚,並獻上平亂之策。

“兵法:弱不攻強,走不逐飛,自然之勢也。今虜皆馬騎,日行數百里,來如風雨,去如絕弦,以步追之,勢不相及,所以雖屯兵二十餘萬,曠日而無功也。為使君計,莫如罷諸郡兵,各令出錢數千,二十人共市一馬,以萬騎之眾,逐數千之虜,追尾掩截,其道自窮。便民利事,大功立矣!”

任尚聽聞大喜,遂依計行事,先淘汰冗兵,之後再購買大量馬匹組建騎兵。從此,漢軍開始漸漸扭轉被動挨打的局面,並取得了一定戰果。鄧太后聽聞虞詡滿懷韜略,可謂一步百計,遂於115年任命虞詡為武都太守(羌亂重災區,治下辯,今成縣)。

羌人聽聞虞詡赴任,遂發兵截住陳倉要道阻止虞詡上任。虞詡又想出一計,先就地停車,並揚言請兵保護。羌人信以為真,紛紛撤兵掠奪周邊財物,虞詡見狀趁亂衝過。隨後,日行百里的虞詡每到一處停歇必定吩咐手下增加飯灶。尾隨的羌人見虞詡等人的飯灶逐日增多,疑惑虞詡是否已經得到郡兵迎接?乃退縮不前,虞詡終於走脫。來到武都後,虞詡調查之下才知道武都兵卒薄弱,實在不堪一戰。此時,尾隨的羌人又匯聚重兵而來。虞詡不待休息,立即率眾迎敵。羌人人多勢重,虞詡自忖不能正面取勝。遂定下一計:先設伏,再以老弱吸引賊眾圍城。隨後,羌人見迎戰的漢兵多羸弱不堪,乃紛紛踴躍攀城。虞詡見狀,先調發弓弩手故意用小弩殺敵。小弩無力,其射程僅僅數十步遠,羌人見狀譁然,均以為漢兵不足為懼,遂以主力攻城。

站在城頭的虞詡見羌眾集結重兵強攻武都城,立即下令城中備好強弓硬弩,並以二十支強弓瞄準一羌,務求一擊必殺。奮戰多時,羌人戰死頗眾,紛紛驚懼敗退。虞詡揮軍掩殺,羌人沿途棄屍,連續退了數十里方才立住陣腳,虞詡也不追擊,從容率軍回城。明日,虞詡大舉檢閱士卒。隨後,虞詡先率士卒自東門入北門,又從北門入東門,並來回變幻軍裝。城外羌人遙望武都城門,不知漢兵到底來了多少援兵,均面面相覷,人皆膽顫,乃深夜退走。正渡河遁走時,一彪人馬突然殺出,羌軍大亂四散,許多頭顱和輜重均被逶棄。經此一戰,羌人自認不敵虞詡,再也不敢寇亂武都。虞詡乃犒賞士卒、召集散亡、疏鑿水道、開墾荒田。文章開頭的略陽道即是此時修通。

經虞詡打理,武都人口從1萬3千戶很快飆升到三年後的4萬多戶,從此成為富足大郡。110年後,諸葛亮為北伐做準備時,特意來到祁山附近考察地形。隨後給劉禪上了一本奏摺,“祁山去沮(勉縣茶店鎮,漢時屬武都郡)五百里,有萬戶民,囑其丘墟,信為殷矣。”意思是我僅僅看祁山到略陽一帶的墳墓,就知道此地人口有多少,有多富裕。這一切,有虞詡的一份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