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韓國人為什麼如此痛恨中文功德碑?韓國人為什麼要把它們埋入土中?

韓國經歷洪災後,出現一塊中文功德碑,民眾要求銷燬,認為是國恥

韓國境內有一塊特殊的功德碑,上面的文字分別用中文、滿文、蒙古文所刻寫。韓國人一直認為這塊功德碑是韓國國恥,所以曾經多次將其推倒,並埋入土中。但沒有想到,經歷洪災之後,這塊功德碑又一次出現在韓國大眾面前。

這塊功德碑背後究竟隱藏著怎麼的故事,讓韓國人如此痛恨它呢?此時還得從中國的明末時期說起。當時的東亞發生了“丙子胡亂”,也就是清軍為了攻打明廷,先解決後顧之憂,對朝鮮發動的一場戰爭。

1636年至1637年,皇太極率領10萬大軍攻打朝鮮,僅僅用了12天時間就打到了朝鮮的王都,迫使朝鮮國王向滿清屈服。當時的皇太極為了在朝鮮樹立自己的威望,還特意命人做了這塊石板,立在朝鮮境內。而朝鮮國王看到這塊石板的話,就如同見到滿清的皇帝,必須叩頭以示敬仰。

而皇太極在離開朝鮮前,不僅拿走了大量物資,還強制將五十萬數量的朝鮮人作為奴隸押離了朝鮮,這也讓朝鮮人對滿清嚴重不滿,並將這塊功德碑視為國恥。歷史上的朝鮮人一直稱呼滿清為‘’胡虜‘’,雖然表面上說是順從清廷的統治,但私下卻自認為繼承了明廷的正統,所以他們的年號也使用“崇禎”長達兩百多年。

中日甲午戰爭後,日本控制了朝鮮,並強迫朝鮮與中國斷絕外交關係,還命人將這塊功德碑埋在地下。但1913年的時候,這塊功德碑被挖了出來,重新豎立在朝鮮境內。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朝鮮半島爆發內戰,進而引發了抗美援朝戰爭。戰事結束後,韓國教育部覺得這塊功德碑是國恥,於是將其再次埋入地下。但在1963年,韓國經歷洪災之後,這塊功德碑再次重見天日。

韓國政府認為這塊功德碑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覺得應該作為歷史文物保護起來,於是將其轉移至松坡區石村洞,並在此修建公園。而立起功德碑的基座上,還特意雕刻了過去朝鮮國王向皇太極叩頭的情景,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提醒韓國民眾勿忘國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