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三國亂世,軍閥們打得不可開交,為何卻沒有外族入侵?原因是什麼?

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塞外民族同樣起到了深遠的影響,每當中原內亂,或者是王朝衰弱的時候,邊關的異族就會趁虛而入,比如東晉的八王之亂,南宋和明朝的滅亡等等。

但是這也讓人感到好奇,在三國時期的亂世,軍閥們打的不可開交,為何卻沒有外族入侵呢?其實你看看是哪些大將在鎮守邊疆就知道了。

首先要了解一下,三國時期,邊境都有哪些外族軍事力量存在,在東北方面,有著高句麗、沃沮、百濟,在北方的蒙古草原,則是烏孫、堅昆、匈奴、烏桓,鮮卑等族,西北方面是河西的羌人,南部則有南蠻族和山越。

在這些勢力當中,威脅最大的有三個,一個是西北部的羌人,一個是匈奴,還有一個是崛起的新勢力烏桓國。

漢末鎮守西北的將領,不是別人,正是引起天下大亂的董卓,雖然董卓在黃巾之戰的表現有些拉閘,並且為人殘暴,但是這並不能掩蓋他對漢廷邊疆的貢獻,董卓並非門閥大族出身,因此也被朝中計程車大夫階層和世家所看不起,但是卻能統帥西涼兵馬,足以證明其能力。

史書記載,董卓年輕時,也是一員猛將:“(董)卓有才武,旅力少比,雙帶兩鞬,左右馳射。”

公元166年,鮮卑人入塞,與叛亂的羌人聯合,對抗東漢政府,董卓出任軍司馬,在平定幽、並、涼三州叛亂中發揮了重要貢獻,到了167年,叛亂的羌人進犯三輔,董卓更是帶兵出擊,斬其首領,俘虜萬餘人。從此董卓名聲在外,讓羌人膽顫。

公元195年,北方的南匈奴聯合袁紹,參與了中原封建軍閥的混戰,並且佔領了黃河流域諸多郡縣。但是迫於很快崛起的曹操壓力,到了202年,此時袁紹勢力覆滅,南匈奴首領只好歸附曹操。

而曹操為了北方的穩定,將南匈奴分為五部每部擇立貴族為帥,另選漢人為司馬對其進行監督。徹底消除了北匈奴對朝廷的威脅,曹魏政權也就完成了對北方的統一。

隨著烏恆國的勢力逐漸壯大,曹魏採取了主動出擊的策略,在207年,曹操親征柳城的袁尚、袁熙與烏桓。在白狼山,曹操的先頭部隊和敵兵遭遇,將軍張遼主動出擊,率兵大破烏桓軍隊,而他最高光的時刻,還斬殺了以“驍武”著稱的烏桓單于蹋頓。史書記錄這場戰爭“其疾如風,虜眾大崩,胡、漢降者二十餘萬”烏桓國也就退出了歷史。

在南部,蜀漢丞相諸葛亮,也是親率大軍,平定了造反的南蠻部族孟獲等人,這個相信無需多說,“七擒孟獲”的典故大家也都聽說過。另外一邊,東吳的孫權,也主動往南方內地山區展開擴張,設郡置縣,孫權在位期間,吳軍和山越人有過多次交戰,屢屢獲得勝利,到了孫權晚年,山越人基本都被納入吳國的編戶齊民中。

從上述的結果我們不難看出,鎮守和防禦邊疆的,都是有頭有臉的名將,在錯綜複雜的局勢下,依然牢牢的保持住了邊境的穩定。

相比之下70多年後晉朝的八王之亂,西晉亡國,異族入侵,導致了中原將近三百年的動亂,也就能夠理解晉朝為何如此不受史學家待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