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唐朝末年,農民地主之間的矛盾逐漸激化,為何還有那麼多人造反呢?

唐朝末年,政治昏暗腐朽,民間生靈塗炭。一方面官員搜刮民財,繁重的苛捐雜稅,另一方面即使連年大旱導致莊稼顆粒無收,官府仍舊對農民進行殘酷的剝削。農民的土地權益名存實亡,慢慢掌握在了當權者與地主階級手中,至此農民地主之間階級矛盾逐漸激化。

再者,朝廷當權者昏庸無能,整日沉迷酒色,不理朝政,促使宦官專權。各地藩鎮與朝廷長期爭權,致使社會民不聊生,有鬥爭的地方百姓爭流離失所,沒有鬥爭的地方百姓又受到地主階級的壓迫,一時間農民起義聲潮一浪勝過一浪。

最早起義的是浙東地區的“裘甫起義”,緊接著龐勳在桂州發動農民起事,俗稱“龐勳起義”。不幸的是這兩場起義都以失敗告終,然民間都流傳這一句話“龐勳起義是唐朝滅亡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新唐書》曾說過,唐朝滅亡的災禍起源於桂林。由此不難看出龐勳起義是唐朝滅亡的開端。

\“唐亡於黃巢,而禍基於桂林!\”《新唐書》

唐朝滅亡最重要的一場起義是“黃巢起義”,而促使黃巢揭竿起義的人便是先於“黃巢起義”的王仙芝。

唐朝末年,朝廷銀庫空虛,販賣私鹽的打擊也越來越大,出生於鹽販之家的王仙芝屢屢科舉失利,現又面臨著朝廷對私鹽巨大的打擊,遂咬牙揭竿而起。

原因:

王仙芝認為朝廷看不起販賣私鹽的人

王仙芝認為朝廷看不上自己的才華

究其原因我們可知,王仙芝起義的初衷只是為了讓朝廷降低對販賣私鹽者的打壓,承認販賣私鹽者,再者對於一個科舉屢屢失利的人而言,在朝廷中獲取一個自己滿意的官職那是再好不過。所以“王仙芝起義”最開始並不是為了推翻腐朽無能的唐王朝。

王仙芝揭竿起義那幾年恰巧蝗蟲肆虐,莊稼顆粒無收,大多數農民不得不背井離鄉當上流民,落草為寇,聽說了王仙芝的起義,加上農民自身對於地主階級的憤懣,對於天災的無奈,紛紛加入到王仙芝的起義隊伍,這是王仙芝隊伍擴大最重要的一個原因。

有了大批的人馬,王仙芝在公元874年於長垣起兵,次年靠著農民的擁護與隊伍的聲勢攻陷了濮州和曹州。起義軍初戰告捷,隊伍不斷擴大。公元875年,出身境遇與王仙芝相同的黃巢響應王仙芝的聲響,也揭竿起義帶領著一批人馬加入到王仙芝的隊伍中。

黃巢同王仙芝一樣也出生於鹽販之家,科舉也是屢屢失利,整日借酒消愁,在聽說了王仙芝起義的成功之後頓時萌生召集家庭晚輩招兵買馬的想法。因此可以說沒有王仙芝起義之初的成功,黃巢可能會慢慢埋沒在歷史的長河,默默無聞。

有了黃巢的王仙芝如虎添翼,很快這個起義軍便縱橫山東一帶,朝廷聽說為之震怒,迅速任命宋威帶領河南一帶計程車兵剿殺起義軍。很快起義軍便於沂州(今山東臨沂)被擊潰,王仙芝,黃巢等人逃跑不知所蹤。而為何起義軍有縱橫山東的能力卻打不贏宋威帶領計程車兵?原因有兩個:

山東一帶一直都沒鬥爭,相對於其他地方而言士兵戰力較低

河南一帶士兵在宋威的戰略帶領下成了所謂的正規軍,戰力不容小覷

這也是為何王仙芝,黃巢這農民起義軍能夠快速攻打下山東的原因,也是為何迅速失利於宋威的原因。

戲劇性的一幕來了,擊敗起義軍的宋威不僅沒有乘勝追擊,甚至認為起義軍的威脅不值一提,在不知道王仙芝,黃巢生死的情況下,急功近利的向朝廷上報王仙芝,黃巢等人已經死去,宋威隨即帶兵於青州休息。

宋威對朝廷的不負責任給了起義軍喘息的機會。幾天後,不甘心的王仙芝帶著起義軍反撲回來,得知此事,朝廷再次命令青州計程車兵剿殺起義軍,得知此事的青州士兵心中不免有些抱怨,不少人甚至準備倒戈。鑑於此,王仙芝趁勢攻打上去,十幾天時間便攻下數城,此時朝廷早已大亂,不少大臣逃出洛陽。

而王仙芝能否一舉拿下洛陽?事實是否定的,當權者為了穩固都城,派重兵把手洛陽,相對於地方兵,王仙芝自知一時拿不下洛陽,隨即改變戰略。

自知打不下洛陽主力隊伍的王仙芝隨即改變戰略,“流動戰術”,何謂“流動戰術”?顧名思義,避實就虛,也就意味著躲避朝廷的主力,攻打地方藩鎮的次要力量,慢慢消耗朝廷力量。王仙芝這個起義軍像打游擊一般,遇到主力軍便轉變作戰地方,很快又攻陷了數城。

此時帶兵圍剿王仙芝的宋威正在做著兩件事:

上報朝廷王仙芝等人不足為懼

縱容王仙芝在地方的作亂

之所以縱容王仙芝的行為是因為宋威早已做了兩手打算,第一,穩定朝廷對自己的信任,倘若朝廷獲勝,自己也算出了一份力。第二,縱容王仙芝,倘若起義軍獲勝,自己也算是起義軍的一大功臣了。宋威的兩手抓放縱了起義軍的發展,也因此起義軍越做越大。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養賊而戰”。

然而朝廷中好事者對此事議論紛紛,當權者聽到很多風聲,很快宋威剿殺起義軍的職務便被崔安潛、李琢、張自勉等人取而代之。

公元876年,發生了一件很巧的事,王仙芝所帶領的起義軍攻打到蘄州,巧的是蘄州裴渥當年考取進士的主考官王鐐也在王仙芝隊伍裡,二人就這麼書信來往,一來二去,裴渥表示如果王仙芝這個隊伍停兵,自己一定在朝廷那裡美言幾句,王仙芝一定能當上個官。

王仙芝大喜後當即停兵,坐等升官。

這件事很快傳到朝廷,朝廷大臣對此事立馬分成了兩面派:

朝廷多數大臣表示不能給王仙芝官職,因為這樣會使王仙芝小瞧朝廷,而且王仙芝是造反軍,給了官職以後肯定會做更多越界的事。

當朝宰相王鐸堅持認為可以授予官職,原因很私人,那便是自己的弟弟王鐐也在王仙芝隊伍裡,無論朝廷打不打得贏起義軍,自己的弟弟都有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畢竟是朝廷宰相,當權者很快便採納了宰相王鐸的說法。

事實上朝廷只授予了王仙芝一個人官職,黃巢從始至終都沒聽到朝廷讓自己當官的詔書,科舉屢屢失利的黃巢頓時眼紅加憤怒,這情緒立馬宣洩到了王仙芝身上。王仙芝答應官職後自知理虧,當即對黃巢表示自己不會走馬上任。

“始者共立大誓,橫行天下,今獨取官赴左軍,使此五千餘眾安所歸乎!”《通鑑紀事本末·卷三十七上》

很快這兩個起義首領便因內心的隔閡分道揚鑣:

王仙芝攻打河南

黃巢攻打山東

一分為二的起義軍很快便因分散力量不復當年戰績。公元878年,王仙芝攻打江陵,反被趕來增援的李福以及五百沙陀兵包圍後(於湖北黃梅)反殺。至此,王仙芝失敗。

充實黃巢隊伍

王仙芝被斬殺時,黃巢正在攻打亳州(今安徽亳州),王仙芝部下的尚讓成功突破包圍,找到了舊日盟友黃巢,人馬一併歸屬於了黃巢,也因起義軍勢力較大的敗亡一個,黃巢的隊伍也由此壯大起來。

2。毫無忌憚

沒了王仙芝作為起義路之忌憚的黃巢很快便設府署官,準備大幹一場。

有了大幹一場慾望的黃巢立馬重返中原戰場,接連攻下數城後改戰略為“四處出擊”,而唐軍也漸漸摸清了黃巢打仗的套路,很快黃巢便節節敗退。善於總結經驗的黃巢決定退出自己熟悉的戰場,轉頭攻打自己不熟悉的地方。黃巢帶領著起義軍打到了福建,然而一到福建就出問題了:

朝廷派出號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張潾、梁纘圍剿黃巢,黃巢不敵

起義軍多為北方人,到達福建後水土不服,患病者居多

面對如此窘迫的局面,黃巢只得再次轉變作戰方向,轉戰嶺南。後黃巢使計假歸順朝廷,後以“職位太低”為由趁朝廷不注意,攻佔廣州,至此,黃巢有了一塊屬於自己的根據地。黃巢接二連三的進攻促使朝廷節節敗退。

公元880年,朝廷無力招架,黃巢一舉挺進太清宮,急著登基,第二天便大赦天下,改國號“大齊”,畢竟是造反軍,黃巢一上任便屠殺唐朝舊臣,朝廷哀聲連連。

燒殺搶掠,欺男霸女

赤地千里

黃巢進長安城後,唐朝一些詩人寫出大量諷刺黃巢的詩句,尚讓被激怒,下令屠殺看起來能寫出這種詩的文化人三千人。而黃巢也放縱手下,開始“洗城”,城裡的成年男子幾乎被殺光,畢竟黃巢是造反出身,手下的人更是強盜至極。由於黃巢的統治在地方上並無擁護者願意輸送賦稅,導致長安城糧價飆升,很多沒有錢的人不得不吃樹皮充飢,一向繁華的長安城猶如鬼城一般。

當黃巢離開長安城時,史載:“焚宮闕、省寺、居第略盡。”

然而決定唐朝重返長安城的戰役當屬龍尾之戰,即使是黃巢挺進了太清宮,唐朝舊部舊部依舊對黃巢進行鬥爭。

龍尾之戰中黃巢隊伍因輕敵受埋伏死傷兩萬,這場戰役是第一場實際意義上打破黃巢“攻無不克”傳說的戰役。各地藩鎮為之一振,也因此各地藩鎮看到朝廷的希望紛紛投向唐朝的懷抱,加入到抗擊黃巢的隊伍中。

龍尾之戰可以說是唐朝反撲的關鍵戰役,這一戰穩固了軍心,倒戈了各地的藩鎮,由此唐朝接二連三反贏回來。公元883年,黃巢主將尚讓投降唐軍,走投無路的只得黃巢等人帶領六千人馬逃跑山東,後於泰山狼虎谷包圍不降而自殺身亡,一代梟雄黃巢由此隕落。

王仙芝、黃巢隨著朝代的發展逐漸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二者於唐末起義皆為歷史之必然,其亦為古代階級矛盾最為經典的一場鬥爭,是一段具有里程碑的歷史。但其階段性勝利後開始放任手下燒殺搶掠,“洗城”,暴露本性,這也是其難成大業的一個重要原因“不得民心”。這也給我們帶來了沉思,為何農民起義很少成功?這段歷史也向我們證實了“不得民心者不得天下”。不幸的是,黃巢死後的唐朝依舊不得安寧,在最後二十年的夾縫中走向了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