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明朝的分封制度到底是什麼樣的分封制度的起源和發展都是怎麼樣的呢

關於明朝的分封制度說起來很簡單但也很複雜。說簡單是因為基本上歷朝歷代對於沒有繼承資格的皇子們都採取分封,只不過在分封的具體安排上有所差異;而說複雜則是,明代的分封制度並非是一成不變的,而是經歷了幾個階段,以下我來具體說明。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對這個來之不易的江山分外珍惜,開始了他一生自虐式的勤政。洪武帝雖然在反腐、民生方面也有不少建樹,可也破壞了許多中國約定俗成的制度,比如“王與士大夫共天下”的宰相制度。洪武總結國家之害,共六端:女寵、宦官、外戚、權臣、藩鎮、夷狄。倒也符合事實,但他恰恰遺漏掉導致西晉八王之亂的宗室問題,而且分封皇子與一位從孫為王,“為長治久安計”,其中幾位在邊疆,掌握重兵。

總結來說,朱元璋所欽定的分封制度,是以保證朱氏天下不被外姓侵奪和皇室成員的累世權力為出發點的,這就決定了分封逾制和藩國地位的尊祟。其表現主要有以下三點:

軍事上,各王府配備三護衛,約16000人。將諸子分封於邊塞重鎮及內地各重要城市,使眾子“據名藩,控要害,以分制海內。”並賦予節制王府所在地方駐軍之權。邊境九王皆手握重兵,而內地諸王也是“部兵躍武,並列內郡。”

政治上,規定親王冕服為九章九旎,車騎邸第下天子一等天子之臣,貴至太師垂相公侯,不得與講分禮,伏而拜謁。子孫後代嫡長子襲封,餘子皆降等襲爵,如:親王子嫡長子仍為親王,其餘諸子為郡王;郡王嫡長子仍為郡王,其餘諸子為鎮國將軍,諸如此類。

在經濟上,朱元璋強調“眷親支之厚”,規定親王祿米萬石,郡王2000石,鎮國將軍1000石,輔國將軍800石,奉國將軍600石,鎮國中尉400石,輔國中尉300石,奉國中尉200石。把他的子孫後代按親疏分等級由國家全包起來。其宮室造作、婚喪嫁娶亦由政府負責,王府官員亦按規定由政府支給祿俸。

由此可見在明洪武時,除太子之外,藩王是封建等級中最有權力的階級。他們不僅擁有封藩所在地的統治權,而且擁有相當實力的軍權和所在地方官員(包括王府官員和地方官員)的控制權,經濟上國家予以大力支援。可以說明代藩王最幸福的年代就是朱元璋的洪武朝了。

雖然朱元璋的這種做法目的是為了維護他家天下的構想,但是實際上卻因此而開啟了“藩釁”,並最終導致了他的後代們對皇位的爭奪。

實際上在朱元璋晚年,已經意識到了他制定的分封制度弊端很大,容易造成國家分裂。在他親自撰寫的遺詔中,令“諸玉臨國中,無得至京。王國所在文武吏士,聽朝廷節 制,惟護衛官軍聽王。諸不在令中者,惟此令從事。”在朱元璋的遺詔中,實際上已經將各地藩王的部分軍政大權收歸國有了。

建文帝朱允炆繼位後,削藩早已是他的既定方針。並迫不及待地付諸實施。剛剛當上皇帝,他便首先下詔“王國吏民聽朝廷節制,惟護衛官軍聽王。”繼續強調了朱元璋遺詔中的內容。隨後開始了一系列的削藩舉措:廢周王為庶人,將家屬全部抓至京師;安排人員接手北平佈防,監視燕王,逮燕王府官屬旗校,誅周鐸、於諒等;羈留齊王在京師;逮捕代王於大同;廢岷王為庶人;將湘王嚇得自焚而死。這一系列舉措終於逼反了燕王朱棣,起兵靖難,並一舉奪取了皇位。

當皇帝后的朱棣,由於身份的轉換,也接過了削藩的大旗,繼續進行削藩:

嚴加管束,首先改變藩王們驕橫貪婪的心理情緒,對他們不合理的要求堅決制止。如寧王奏以杭州封予以拒絕,改封南昌;代王朱桂奏請封其女戶徐忠,被朱棣踢書訓斥;肅王朱楧奏請藥材、書籍,書給送去,而藥材以皇考“分封供給有制”不予等等。

在大封靖難功臣,加強中央力量的同時,對有不軌行為的王府加強軍事監視。如洪武三十五年七月,派都督袁寧赴雲南“ 整肅軍備”,同時警告岷王“凡事可與計議而行”,要“宜慎出入,謹言節飲。”永樂元年,岷王與西平侯沐晟交惡,岷王要求處置沐晟,朱棣表面對沐晟嚴加戒諭,但重申仍命沐晟鎮守雲南,並雲南都司屬衛聽其節制。實際上對岷王剝奪其權勢,監督其行為。

對違法幹紀者予以堅決打擊,並藉機增立藩禁。永樂元年春,先命有司“自今王府非得朝命,不得擅役一軍一民及領一錢一物,聽從者有罰。自永樂三年至十五年,齊、晉、谷、代、岷諸王相繼因罪被廢。朱棣把王府的軍政權全部收回,完全置於朝廷的監控之下。

收繳王府護衛軍對有過王府,首先收回其 護衛軍,並歡迎王府主動獻還。永樂一朝,被收繳護衛軍的王府已佔半數。

經建文、永樂兩朝的削奪,大明朝廷全部收回了王府的軍政權力,明朝的分封制度從政治上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既解除了王國對王室的威脅,亦使王國失去了落屏王室的作用。

在經過朱棣如此大動作的削藩之後,明朝後世皇帝皆秉承著“裁削精神”,對宗室藩王越發嚴苛。此後甚至發展到了“出城省墓,請而後許,二王不得相見。”“無罪固一城,被之以虛名,而實之以庶人。”“箝制之者無不至。”近乎於囚徒的待遇。因此這些當不了皇帝的藩王們,只能困守王府,在規則允許的範圍內,以尋歡作樂為己任,極盡奢靡鋪張之能事,朱元璋所寄予的藩屏王室的作用徹底消失殆盡。

但朱元璋定下的“眷親支之厚”國家厚養宗室的政策卻始終沒變,有國家幫著養孩子,宗室藩王們完全放開了手腳,不停地生孩子。用《愚公移山》裡的一句話;“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據有關資料記載,洪武時宗室人口共計58人。正德年間,增至2945人。嘉靖八年,“宗室載屬籍者8203人。”嘉靖四十三年,“蓋四萬有奇”。隆慶五年,不計郡縣主君及儀賓,玉牒現存者共28924位。萬曆二年,“載玉牒者四萬,而見存者可三萬有奇。”至 萬曆四十年,據大學士李廷機、葉向高疏稱“萬曆三十二年,玉牒宗支共計一十五萬七千餘位,今襲封新生已逾十四年,又有六十餘萬位,比之弘、正間,不啻百倍。

明朝在嘉慶年間拖欠宗室俸祿就已經十分嚴重了,嘉靖八年二月,詹事霍韜疏稱“宗室日廣,祿費不給。”同年四月,禮部尚書梁封亦謂“若不早為議處,委難善圖其後。”宗祿的急驟增長使國家財政步入了絕境,同時也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但大明朝廷仍勉力供給,一是祖制難改,二是宗室人數眾多力量龐大,一旦觸動利益,肯定會發生內亂。

我不編造故事,我只是歷史的搬運工。關注我的ID:大黃扯點歷史,不斷更新原創文章,期待與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