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中醫史上最偉大的一位,死後被後人稱為藥王

近些年來中醫越來越受到國人的重視,中醫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早已融入中國人的血液中了。但是中醫之所以能歷經幾千年的傳承,和古代那些從事醫學事業的人是離不開的,孫思邈就是其中偉大的一位。孫思邈,是唐代著名的醫學家,被後人稱為“藥王”。在他一生時間裡,他為當時的中醫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孫思邈生於西魏大統七年(541年),自謂“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孫思邈幼年時,便嗜書如命,知識廣博,只是後來身患疾病,經常請醫生治療,花費了很多家財。

雖然上天沒有給孫思邈一副健康的身體,卻給了他一個極為聰敏的腦袋。孫思邈只有聰敏好學,在7歲的時候便已經能夠認出一千多個字了,而且幾乎每天都能夠背誦出一篇千字文。《舊唐書》有記載載,西魏的大臣獨孤信對孫思邈十分器重,稱其為“聖童”,但是孫思邈卻無形功名。

因為自己身體常患隱疾,久治不愈。所以他在18歲的時候便立志從醫,為民除病。後來又迷上了醫藥學,從此開闢一條自己的康莊大道。他在學習的途中一邊免費為別人治病,並且時常做出總結,形成了屬於自己的一套理論。孫思邈常憑自己所學,救濟周邊的百姓。年僅20歲的時候,憑藉對醫學的造詣已經是小有名氣,“京鄰中外有疾厄者”都會來找他醫治。

孫思邈是一個很有悟性的人,不是一個書呆子。他明白世間的疑難雜症是整治不完的,要徹底的除去病患就要從根源處入手。醫治“未有”之病,才是真正的高明。所以孫思邈開始注重養生的學問,研習道家黃老之術。

我們知道,道家講究“無為”不受功名所拘束,孫思邈在37歲也就是公元579年的時候,摒棄了仕途,離開了家鄉。到了長安以西600餘里的太白山,還有長安以南的終南山度過了數十年的隱居生活。在這幾十年裡,他研究了扁鵲、仲景、倉公、華佗、王叔和等諸多名家流傳下來的藥方名典。對於人體的十二經脈,五臟六腑都有細緻而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對一些草藥的識別、採集、炮製、貯存等方面的探究,更是達到了開宗立派的級別。。他一生修書立著,所寫的《千金方》,為後人推崇備至,被譽為“人類之至寶”。

孫思邈在平日裡十分的喜歡收集研究前人留下的老藥方,就好像一些收藏家酷愛收藏古董一樣,但是孫思邈本身就是醫學大師,所以他收集藥方的時候也能融為己用。有一次孫思邈在研究漢代名醫張仲景所留下的五石散的時候卻緊緊的皺起了眉頭。臨終前,他反覆要求自己的弟子:“遇此方,即須焚之,勿久留也。”

“五石散”在不同的時期配方有所區別,但大體是由乳石、紫石英、白石英、硫黃、赤石脂等五種石藥構成。最初是用來治療瘧疾、傷寒或者溼疹的偏方。但因其藥性燥熱,服用後,可以讓人精神亢奮,飄飄欲仙。因此在魏晉時期,漸漸成為上層社會的“潮品”,成為魏晉名流們身份地位的象徵和精神食糧。常服這種藥很容易上癮。一旦上癮,很容易引發嗜睡、狂躁等症狀,甚至於中毒而死。他多次上奏皇帝,要求在全國範圍內禁燬。可惜並沒有引起皇帝的重視。這讓孫思邈鬱鬱不樂,頗為無奈。

所以孫思邈一直都致力於為人們見解五石散的危害,將民間追捧五石散的歪風壓制住。乃至於在臨終之際,都在反覆的叮囑弟子,一定要將五石散的藥方給毀掉。醫者仁心,用在孫思邈的身上再恰當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