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少年英雄賴寧15歲犧牲,下葬現場萬人告別,今安葬家鄉烈士陵園

列夫托爾斯泰曾說過“人生的價值,並不是用時刻,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有的人生命的旅程很短暫,但是卻給人們留下了最美的風景,就如同詩人臧克家所說“有的人死了,可他仍活著”,這個世界上已經沒有他的軀體,但他的靈魂與精神常駐。

年僅15歲的少年英雄賴寧,當他無畏衝向火場的那一刻,他瘦弱又偉岸的身影從此紮根於這片大地之上,當年他下葬時,現場萬人同他告別,母親更是痛不欲生,如今32年過去了,曾經英雄的墳墓現今又在何方?

年齡只是一個符號,它從來不是限制人們行動的枷鎖。15歲時你在幹什麼?也許還在與初中學業作鬥爭;也許還在和父母撒嬌買心愛的玩具;也許還在為早上多睡10分鐘而煩惱,而15歲的賴寧用生命譜寫出了一首人生讚歌,雖是少年身,亦有壯志心。

1973年,賴寧出生在四川石棉的一個幹部家庭,父母都在當地政府單位任職,雖然家裡條件很好,但父母從來都不嬌縱孩子,所以自小賴寧就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孩子。

從小學開始,賴寧年年被評為三好學生,他不僅學習成績優異,還有很多特長,在參加的繪畫大賽和書法大賽中都斬獲優秀的名次,深得老師和同學們的喜愛。

小學畢業升初中的時候,按照賴寧當時的條件,他獲得保送中學的資格,但是賴寧主動選擇放棄,而後以全縣第一名的成績在5264名小學畢業生中脫穎而出,成功考上當地重點中學—石棉中學。

美好的品質需要從小培養,人們常說“三歲看老”,這個時候的賴寧就很自己的想法,如果按現在這樣發展下去,賴寧的未來不可估量,但誰也沒有想到少年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15歲。

十幾歲的孩子可能還在為沒有收到家人的生日禮物而生氣,而同樣年紀的賴寧已經很有社會責任感了。賴寧的家鄉石棉是一個四周環山的地方,漫山遍野都是鬱鬱蔥蔥的樹林,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每年到了乾燥風大的春季,這些山林就極容易起火,所以每年春天這裡火災頻發。

賴寧上小學的時候就曾三次上山救火,為此當地林業局還特地向學校寫了感謝信。謙虛是一種美德,低調也是一種智慧,賴寧這種做好事不留名的精神更值得大家學習。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好的家庭教育能讓孩子獲益終生。也許是受到父母的影響,賴寧責任心很強,10歲那年就親自給當地政府寫信,希望縣政府能打擊遏制大渡河周邊的非法捕撈行為,不得不說少年的覺悟很高。

家鄉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個擁有特殊感情的地方,賴寧對家鄉的愛是無可置疑的,畢竟他將生命都獻給了所熱愛的這片土地。

1988年3月的一天,石棉縣海子山因為電線短路引發山林火災,山火藉著風勢越燃越烈,剎那之間,山上宛然成了一片火海,除了濃厚茂密的森林,山上還有石油公司油庫以及衛星電視轉播臺,撲滅山火萬分火急。

我們必須承認每個時期都有其侷限性,畢竟社會是需要一步步發展而更加完善的。那個年代森林消防不像現在這樣完備,當地人也會參與這種山林救火,當時在家寫作業的賴寧看到了那漫天的火光,立馬飛奔至火場,與小夥伴們加入救火隊伍中。

火勢真的太大了,一時半會也滅不了,但眼看天色越來越晚,現場指揮救火的領導下令先將參與救火的學生送下山。

本來賴寧和同學們一起已經被拉上了車,但眼看天越來越黑,滅火人員行動更加困難,大火亦是愈加猖狂,十幾歲的孩子雖然不如半百老人更加懂得生命的意義,但也知道生命的珍貴,即便這樣,賴寧仍義無反顧從車上溜回去繼續滅火。

在所有人不懈努力之下,大火最終還是被撲滅了,三千多畝森林損失不大,油庫和轉播臺也沒有受到大的影響,而賴寧卻在這場大火中犧牲。

次日中午人們在海子山南坡發現了賴寧的遺體,他的屍體仍舊保持著奮力救火的姿勢,可見在生命的最後一刻,賴寧還是想著滅火,就這樣,一個剛剛15歲,還有大好未來的少年再也看不見這個世界明日早早升起的太陽。

這是一個有溫度的國家,那些為了國家利益犧牲個人利益的英雄永遠不會人們被遺忘。賴寧被授予“英雄少年”、“全國十佳少先隊員”、“中國少年先鋒隊小主席”等榮譽稱號。

他勇敢救火的英勇事蹟一時之間為全國人民所知,大家紛紛讚揚這個有責任心、勇敢的少年,人世間最悲慘的事情莫過於“白髮人送黑髮人”,作為英雄的母親,失去心愛兒子的黃和榕悲痛欲絕。

在賴寧遺體下葬的那天,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送別小烈士最後一程,當時現場人山人海,大家自發排隊一一跟英雄告別。賴寧的妹妹手持哥哥的遺像走在前方,賴寧的很多同學都來與他道別,但母親黃和榕一定是現場最難過的一個人。

賴寧犧牲後被安葬在家鄉的烈士陵園,如今與周圍其他烈士的墓地一樣,簡單穩重,墓碑上也只寫著“賴寧烈士之墓”這幾個字,不過在陵園廣場的某處草坪中矗立著一座賴寧的雕像,鮮豔的花朵環繞著雕像,雕像上還刻著賴寧生前的一段話。

對於英雄烈士,一個有態度的社會不應該遺忘,為了紀念賴寧的英雄事蹟,上個世紀90年代,關於賴寧的紀念雕像于山西太原東倉巷落戶。賴寧在如花一般的年紀犧牲了,在他去世的很長一段時間,母親都不敢去陵園看看他,失去兒子宛如剜心之痛。

賴寧的生命定格了,他永久地離開了這個世界,但石棉縣人民不會忘記他,全國人民不會忘記他,在賴寧身上人們看到了少年的擔當、勇敢、無畏與責任,他的精神值得所有人學習,他雖然去世了,但一直活在大家的心中。

毫無疑問,賴寧是讓人感動、令人尊敬的,捫心自問如果是我,可能都做不到賴寧那樣。曾經北大有一名教授公開表示現在的大學生都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其實,這個世界上利己主義者絕對不少,人們都在為自己的利益在世間熙熙攘攘。

但一個想要發展越來越好的社會,一個想要站穩腳跟的國家更多需要的還是像賴寧一樣的人,只有社會執行態勢良好、只有國家愈來愈強大,每個人的生活質量才會“水漲船高”,感恩身邊那些像賴寧一樣的人,並努力也讓自己成為一個有責任心、有擔當、勇敢無畏的大寫的人。

拋去賴寧的年紀,他的舉動無疑是值得讚揚的,但一味發揚賴寧見義勇為精神的同時也應該注意他的年齡,當時賴寧年僅15歲,還是一個未成年人,未成年人是需要整個社會保護的物件,讓他們參與這種危險的事情還是不能推崇和鼓勵的。

幫助別人本身是一件好事,但是在幫助他人之前也要思考一下自己的實際能力,不能盲目,否則無畏就變成了無知。現在媒體上經常有新聞報道稱幾個學生救落水的同學,但最終全部命喪其中,要知道捨己為人是善行,見義勇為是美德,量力而為是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