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他是東晉的皇太子,聰明絕頂,也是個混血兒,卻被太監一句話嚇傻了

曹衝稱象的故事大家可能都耳熟能詳,在我們現在小兒的啟蒙教育教材中,“曹衝稱象”、“孔融讓梨”、“司馬光砸缸”這些故事都是必不可少的。這些故事都講這些名人小時候多麼聰明,恭謙有禮。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少年,是個混血兒,也是聰明絕頂,和以上人物相比,一點都不遜色,他就是東晉的皇太子,天才少年司馬紹。

司馬紹(299年-325年10月18日),即晉明帝(322年-325年在位),字道畿,晉元帝司馬睿長子,母親荀氏,燕代(今河北)鮮卑人,所以說他是中國古代民族大團結的產物。在他身上,體現了一個優生學的基本原理,父母兩方的家庭族系相隔越遠,不同種族,不同地區的人互相婚配,其後代的聰明程度要遠超前輩。不懂優生學的司馬睿卻無意間用自己的成果來證明了這一理論的無比正確。因為有少數民族特徵,所以給他兒子起小名叫“黃鬚兒”。司馬睿特別喜歡他這個兒子,常常讓他坐在自己膝上玩耍。

當年司馬睿是在建康(今南京)稱的帝,開創了東晉王朝。有一天,有人從北方的長安(洛陽)來到建康,他就打聽那裡的訊息,當聽到那裡的老百姓在胡人的統治下苦不堪言,不覺傷心的流下眼淚。司馬紹很奇怪,問父親為什麼這麼傷心。司馬睿於是給他講了洛陽原來是自己西晉時的都城,現在被北狄佔領的經過。說完問道:“你看,太陽與長安相比,哪個更遠些?”司馬紹咔吧咔吧眼睛,歪著腦袋回答說:“太陽遠,還沒聽過有人是從太陽那裡來的。”司馬睿一聽很驚詫,好小子,小小年紀了不得,這種推理判斷力能太超絕了,將來一定是大才。

司馬家出了這麼一位神童,自然是件值得大書特書的事情。第二天,司馬睿宴請群臣,把這件事講給大家聽,想炫耀炫耀自家孩子的聰明,又怕群臣不相信,這回當著大家的面,又重新問昨天的老問題,“你說太陽與長安相比,哪個更遠些?”司馬紹這回一本正經地說:“太陽近!”這給司馬睿又是一個驚詫。昨天不是說長安近嗎?我還誇獎你聰慧呢。今天咋了?睡了一宿把頭睡扁了?於是疑惑的問:“你為什麼和昨天回答得不一樣?”小司馬紹抬頭看了看天空,不緊不慢地說:“抬頭見日,不見長安!”這回司馬睿又再次驚詫。好小子,左右都是你的道理,嘴上這麼說,實際上這時已經樂得嘴都快咧到耳根了。

東晉王朝的建立,琅琊的王家是功不可沒,尤其是王導,更是居功至偉。所以司馬睿稱帝后組建政權時,將王導封為宰相,主持了朝廷的內政;他弟弟王敦則被加封江州牧,坐鎮荊州,掌管天下的兵馬。形成歷史上有名的“王與馬,共天下”的政治局面。

王導對朝廷是忠心耿耿,沒有異心的。王敦則不然,軍權在握,有些驕橫跋扈。司馬睿駕崩後,司馬紹繼位,這個年輕的君王有些壓不住陣勢了。為了安撫王敦,晉明帝給了他足夠的政治待遇。比如行儀時用黃鉞(皇帝或代表皇帝的大臣所持的斧)、班劍(手執木劍從行的勇士二十名)、奏事不名(奏事時不報己名)、入朝不趨(入朝時可以踱四方步)、劍履上殿這些特權。這些待遇在過去都是不可想象的。

但王敦卻有更大的野心,一到任就開始到處安插王氏家族的人,王含被委任為徵東將軍、都督揚州江西諸軍事,王舒為荊州刺史、監荊州沔南諸軍事,王彬為江州刺史,王邃則鎮守淮陰,這樣,江南的所有軍事重鎮都握在王家手中。等一切準備工作都做好以後,公元323年,王敦公開反叛。

司馬紹聞訊,加封王導為大都督總督各軍,拜郗鑑為衛將軍,徵召蘇峻、劉遐,以及徐州刺史王邃、豫州刺史祖約、廣陵太守陶瞻等入衛京師。這位有鮮卑血統的君主非常有北方少數民族強悍的性格,當王敦兵入石頭城時,司馬紹登上戰車,要親自率將士與王敦決一死戰,中庶子溫嶠一看,怎麼地,這是要“赤膊上陣”呀!趕緊拔劍砍斷馬脖子上的皮套,才算阻止住少年天子的魯莽之舉。

這一次勸阻了,但他心裡頭有了這種冒險想法,那是防不勝防的。又有一次,司馬紹和郗鑑、溫矯、庾亮共同籌劃好討伐王敦的謀略,為了做到知已知彼,司馬紹身著戎裝,跨騎巴滇駿馬,帶上兩名隨從來到王敦的大營周圍進行偵察。這時,王敦正臥床觀書,累了,剛剛休息,突然夢見太陽環繞著其營壘,心中一動,驚叫道:“這肯定是‘黃鬚兒’來了!”下令輕騎搜尋。司馬紹一看暴露了行跡,立即上馬飛逃。王敦派營中輕騎在後面緊緊追趕。

司馬紹跑著跑著,看見路邊有一賣食物的老太太,將自己手中的七寶鞭遞給她,並且對她說,“老人家,如果有騎兵追來,你給他們看看!”然後又將馬糞用冷水澆透,打馬而走。一會兒,追騎趕到,問老太太:“看到一個黃鬍鬚的騎馬人從這裡經過嗎?”老太太說:“已經走很久了!”並把七寶鞭拿出來,輕騎們相互傳看,把玩良久,又見馬糞已冷,相信老太太說的話,以為再也追不上,掉轉馬頭怏怏而回。這次偷窺敵營,膽識堪比關羽。但也真夠危險的,人家關羽單刀赴會手頭上還有青龍偃月刀隨時可用,司馬紹如果被逮住,只有束手就擒的份了。

既然摸清了敵情,那就趕快行動吧。於是司馬紹率部夜渡秦淮河,偷襲敵營,從而大破敵軍。王敦在敗退中病體加重,心知自己不行了,臨終叮囑兒子王應,“我死後,不要發喪,一定要把建康給我打下來!”言訖而亡,時年五十九歲。但已經不頂用了,司馬紹的大軍以摧枯拉朽之勢很快的平息了叛亂。王敦的黨羽皆被誅殺,朝廷官吏找到王敦的掩埋地,挖出屍體,焚燬身上所穿衣冠,擺成跪姿斬首,將首級懸掛在南城門。

然而天妒英才,平定了王敦的叛亂,司馬紹正雄心勃勃準備北伐,收復被胡人佔領的北方大地時,突然得病,英年早逝,年僅27歲。臨死前召朝廷重臣,留下詔書說:“自古至今人人有死,聖賢也不例外,壽命長短,仕途窮達,最後都歸一死,死又何足痛惜呢!朕臥病已久,常憂慮會忽然而逝。念及祖宗大業,未能構建完備,大恥未雪,百姓塗炭,所以心中慷慨難平。\“ 一代英主,不畏生死,心中只念著北伐雪恥,其志足以令人扼腕嘆息!

參考資料:《晉書》唐·房玄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