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這個詩人無節操:寫詩給女皇示愛卻遭拒,武則天:有樣毛病難接受。

唐朝最無恥的詩人,殺親奪詩賣友求榮,寫情詩向女皇求媚卻遭拒絕。這個詩人無節操:寫詩給女皇示愛卻遭拒,武則天:有樣毛病難接受。

唐朝是個盛產詩人的時代,其中不乏品行高潔、影響深遠的優秀詩人,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杜牧、劉禹錫等等。但是,才德不配位者也有之,比如今天老黃要給你介紹的這位渣男詩人,他的詩雖然寫得不錯,但,人品實在太差,一生中乾的盡是令人不齒的齷齪事,這個人就是初唐詩人宋之問。

1/詩稱“沈宋”

宋之問是中國文學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和同時期的沈佺期完成了五言、七言律詩的定型。《新唐書》評價為“魏建安後迄江左,詩律屢變。至沈約、庚信,以音韻相婉附,屬對精密。及之問、沈佺期,又加靡麗,回忌聲病、約句準篇,如錦繡成文。學者宗之,號為‘沈宋’。”

在唐代詩壇,宋之問的名氣也不小,看看他的朋友圈子,就知道他當時在詩云的地位了——宋之問除了同時期的著名詩人沈佺期並稱“沈宋”外,還與陳子昂、盧藏用、司馬承禎、王適、畢構、李白、孟浩然、王維、賀知章等合稱為“仙宗十友”。

宋之問是虢州弘農(今河南省靈寶)人其家世並不顯赫。宋之問的父親宋令文,好個好學的鄉下青年,自幼矢志於學,多才多藝,不僅“富文辭,且工書,有力絕人,世稱三絕”。唐高宗時,宋父做到左驍衛郎將和校理圖書舊籍的東臺詳正學士,饒著聲譽。

在父親的影響下,宋之問和弟弟宋之悌,宋之遜自幼勤奮好學,各得父之一絕;宋之悌驍勇過人,宋之遜精於草隸,宋之問則工專文詞,一時成士人相傳的佳話美談。唐高宗上元二年,年僅20歲的宋之問進士及第,喜登“龍門”,從而踏上了仕進正途。

這樣介紹,如果你對宋之問還沒啥具體可感的印象,我們再來看看下面這首小詩,你可能就會恍然明白:“啊,原來是他呀!”詩很短,只有四句,二十字。其詩曰: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一句“近鄉情更怯”,將遊子的內心寫到淋漓,直到現在還常常被人引用。

這首詩的作者就是宋之問,詩題為《渡漢江》。該詩為宋之問遭貶瀧州(今廣東羅定),由貶所逃歸洛陽,途經漢江(指襄陽附近的漢水)時所作。全詩語極淺近,描摹心理卻熨貼入微,不矯揉造作意卻深邃。

短短的二十個字,就將詩人“思鄉情切,近鄉情怯”的激動、不安以及畏怯的複雜心理,渲染得淋漓盡致。可見,宋之問是無愧“沈宋”之名的。

2/龍門奪袍

宋之問入仕之時,正是武則天當政之際。武后承應“貞觀”,勵精圖治,選拔人才,不拘一格,宋之問以才名被召分直內文學館,不久出授洛州(今河南洛陽市東北)參軍。永隆二年(681年),入崇文館充學士。天授元年(690年)秋,武后稱帝,改國號為周,敕召宋之問直於洛陽西入閣。15年間,宋之問很快由從九品殿中內教躋身五品學士,為世人欽慕。

宋之問文才出眾,頗受恩寵。宋之問成為武則天的近臣,所以,大部分時間,是混在神都洛陽的。武則天建立大周之後,常常御駕臨幸洛陽龍門香山寺之。有次游龍門時,武則天“命群官賦詩,先成者賜以錦袍”,並由她的文學侍從著名才女上官婉兒主持裁定優劣。結果左史東方虯首先交卷,詩為《詠春雪》:

春雪滿空來,觸處似花開。

不知園裡樹,若個是真梅?

詩既切題,神速,於是,按事先約定的規則,武則天把錦袍賜給了東方虯。但是,意外情況出現了,東方虯“拜賜。坐未安”,宋之問的詩《龍門應制》也寫好了。《龍門應制》詩共四十二句,洋洋灑灑二百八十六字,盛讚武則天的出遊盛況。其詩曰:

宿雨霽氛埃,流雲度城闕。

河堤柳新翠,苑樹花先發。

洛陽花柳此時濃,山水樓臺映幾重。

群公拂霧朝翔鳳,天子乘春幸鑿龍。

鑿龍近出王城外,羽從琳琅擁軒蓋。

雲罕才臨御水橋,天衣已入香山會。

山壁嶄巖斷復連,清流澄澈俯伊川。

雁塔遙遙綠波上,星龕奕奕翠微邊。

層巒舊長千尋木,遠壑初飛百丈泉,

彩仗蜺旌繞香閣,下輦登高望河洛。

東城宮闕擬昭回,南陽溝塍殊綺錯。

林下天香七寶臺,山中春酒萬年杯。

微風一起祥花落,仙樂初鳴瑞鳥來。

鳥來花落紛無已,稱觴獻壽煙霞裡。

歌舞淹留景欲斜,石關猶駐五雲車。

鳥旗翼翼留芳草,龍騎駸駸映晚花。

千乘萬騎鑾輿出,水靜山空嚴警蹕。

郊外喧喧引看人,傾都南望屬車塵。

囂聲引颺聞黃道,佳氣週迴入紫宸。

先王定鼎山河固,寶命乘周萬物新。

吾皇不事瑤池樂,時雨來觀農扈春。

在短短的時間內,能將命題作文寫得如此到位,說明宋之問確實有兩下子。詩成後,主裁判上官婉兒認為宋之問的《龍門應制》“文理兼美”,經傳看,更是得到大家的公認:“左右莫不稱善”。於是,武則天反悔了,直接將賜給東方虯的錦袍又搶了回來,轉贈給宋之問:“乃就奪錦袍衣之”,這就是文壇上的有名的“龍門奪袍”。

則天幸洛陽龍門,令從官賦詩,左史東方虯詩先成,則天以錦袍賜之。及之問詩成,則天稱其詞愈高,奪虯錦袍以賞之(《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

3/諂事二張

武周時期,宋之問不僅扈從武后朝會遊豫,而且奉承武后近幸的媚臣外戚宴樂優遊,自感“志事僅得,形骸兩忘。”這樣的追求和生活使他逐漸沉溺和墮落,並自覺不自覺地陷入了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的政治漩渦中。

宋之問在朝中雖然也很風光,但是,與武則天的寵臣張氏兄弟(張易之、張昌宗)比起來,他的人生仍是暗淡無光的。為了能在仕途有更大的進步,宋之問放下一個文人的尊嚴,諂事張氏兄弟。

宋之問為求速進,極力諂媚武遇天的寵臣張易之兄弟,“易之兄弟雅愛其才,之問亦傾附焉。”首先,充當是張氏兄弟槍手,張易之、宗昌兄弟應詔和詩等都是宋之問等人代筆。同時也參與張宗昌主編的宮廷宴會詩集《三教珠英》——武則天作為女皇帝,無法像男皇帝那樣公然選秀、納妃,與男寵親密無度又怕人說閒話,便以讓張宗昌編輯內宴的歌詩為由,而長期令其滯留內廷,但真正編纂的是宋之問等人。

做別人的槍手,其實還不算什麼“顯惡”,宋之問做過的最令人不齒的事,是“為易之奉溺器”,就是為張易之捧尿壺。如此功夫之下,宋之問終於經張氏兄的推薦,受到武則天的賞識與重用。

4/詩媚女皇

在張氏兄弟的引薦下,宋之問受到武則天的青睞,因此得以任用。宋之問曾被任命為尚方監丞,負責管理各工種的製造、供應、生產等政務,不久後,宋之問又進入奉宸院,擔任左奉宸內供奉的官職。

奉宸院說穿了就是武則天的後宮,裡面供養的盡是一些從各地挑選而來的年輕美貌的男子,以備女皇享用。作為左奉宸內供奉,宋之問做夢都渴望像張氏兄弟那樣,得到武則天的寵愛,爬上女皇的龍床,於是來了個毛遂自薦,寫了一首豔詩獻給女皇。

武則天讀後讚不絕口,但是,卻難以接收宋之問的“美意”。何也?待宋之問離開後,卻對身邊人說:“這個宋之問,的確是難遇之才,只是他口臭燻人,讓朕無法忍受。”由於口臭,宋之問的美夢化作了泡影。

據說,受到打擊的宋之問,從此養成了睡前睡後都刷牙的好習慣。但是,一切已為時已晚。由此看來,人生要想有個好收成,清潔口腔少不得,得趁早,晚了,滿臉都是後悔的淚。

5/因詩殺親

宋之問有一個外甥名叫劉希夷,與宋之問年齡相仿,中過進士但無心仕途,一心為詩人。有一次,劉希夷寫了一首題為《代悲白頭翁》的詩,其詩云: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女兒惜顏色,行逢落花長嘆息。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

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

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

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祿池臺生錦繡,將軍樓閣畫神仙。

一朝臥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

宛轉蛾眉能幾時,須臾鶴髮亂如絲。

但看古來歌舞地,惟有黃昏鳥雀悲。

宋之問看到劉希夷這首尚未公之於眾的詩後,讚不絕口,尤其喜愛詩中“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兩句。宋之問請求劉希夷將這首詩讓給自己,劉希夷起初答應了,可不久又反悔,因為他實在難以割愛。宋之問惱羞成怒,為了將此詩據為己有,竟然命令家奴用土袋將外甥活活壓死,可憐才華橫溢的詩人劉希夷去世時還不到30歲。

於是在《全唐詩》中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在劉希夷名下,收錄了這首詩,題為《代悲白頭翁》;在宋之問名下,也收錄了這首詩,只是改了一下標題,將“洛陽女兒惜顏色”一句中的“洛陽”二字改成了“幽閨”,其餘詩句則一模一樣。

6/賣友求榮

風光旖旎的日子並不是永遠都有的,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篤,居住在迎仙宮臥床不起,只有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侍側。宰相張柬之、崔玄暐與大臣敬暉、桓彥範、袁恕己等,交結禁軍統領李多祚,佯稱二張謀反,藉機發動政變,率禁軍衝入宮中,殺死二張。

其後,武則天被迫禪讓帝位與太子李顯,隨後徙居上陽宮(洛陽禁苑之東)。李顯上位後,百官、旗幟、服色、文字等皆復舊制,複稱神都為東都。

宋之問作為張氏兄弟的黨羽被貶為瀧州(今廣東羅定)參軍。沒過多長時間,他難以忍受嶺南蠻荒之地的生活,竟然瞞著朝廷,偷偷逃回了洛陽。前文所述,宋之問的那首《渡漢江》,就是宋之問偷逃回洛陽時所作。

偷回洛陽的宋之問,被好友張仲之收留,並藏匿於家中。令張仲之難以預料的是,他的這一善舉,竟是引狼入室。當時雖然武則天已死,但武姓殘餘勢力仍在,武三思等人依然聲勢顯赫,包括張仲之在內的一些朝中正直大臣對此憤恨不已。一天,張仲之正與人密謀殺掉武三思,宋之問聽到訊息後,認為這是人生翻盤的機會到了,立即派侄子前去告發,結果張仲之全家被殺。

果然,宋之問依附武三思後,不但其擅自逃回洛陽一事沒有被追究,反而被提拔為鴻臚主簿,後又改任考功員外郎。但是,宋之問的賣友求榮之舉,為時人所不齒。

7/遭貶身死

再次受到重用的宋之問,仍以其才華出過風光,不過中宗不懂詩,懂詩的是上官婉兒。某次選詩會上,上官婉兒在宋之問和沈佺期之間選中宋詩,理由是宋詩結句“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以氣魄勝過沈詩的“微臣雕朽質,羞睹豫章材”,“沈乃伏,不敢復爭。”

一年之後,武三思被李重俊兵變所殺,然而,善於投機的宋之問卻未受影響,次年又改任考功員外郎(專門考察干部的幹部),因此,後世又稱宋之問為宋考功。這次宋之問又是靠誰上的位呢?史料上記載的很清——因其“諂事太平公主,故見用”。能被提拔,是由於宋之問已輕鬆地投靠了太平公主。

安樂公主權盛後,宋之問又投進安樂公主的懷抱,如此三心二意的宋之問,被太平公主嫉恨而受到貶謫。宋之問被貶後,並無反思,整日遊山玩水,“窮歷剡溪山水,置酒賦詩,流佈京師,人人傳諷”。半年後,唐中宗被韋后和安樂公主毒死,韋后又被李隆基帶兵所滅,唐中宗的弟弟、李隆基的父親李旦繼位,是為唐睿宗。

唐睿宗繼位後,這才開始清算宋之部,以其無悔過之心故,將其在貶所再次貶謫。唐睿宗在位兩年禪讓兒子李隆基,是為唐玄宗。李隆基直接將宋之問賜死。宋之問最終死在了流放之地桂州(今桂林)。

縱觀宋之問的一生,都是在攀附權貴與女人中度過的,並且常常能逢凶化吉,好運連連。在此,老黃很不厚道地猜測,如果宋之問再晚生幾十年,是否也會攀附上李隆基的愛寵楊貴妃,那樣,他是否就能免去一死呢?

(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