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兩個象群同時離開保護區,一個北上、一個南下,西雙版納怎麼了?

連日來,

15頭野生亞洲象“斷鼻家族”

的史詩般旅程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它們一路向北、跋涉了一年多,暴走了500多公里,日前已進入了昆明市轄區。與此同時,

另一個17頭野生亞洲象的象群也一路南下

,由於幼象在5月下旬無法渡過羅梭江,輾轉進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至今仍未離開。

據官方資料顯示,這兩個象群都是來自於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勐養子保護區。

“斷鼻家族(因領頭母象斷鼻得名)”於2020年3月開始北遷,最初是有16頭大象進入普洱,接著在12月有母象生了寶寶。而今年4月,其中2頭公象因“貪杯”掉隊返回普洱,其餘15頭大象(成年母象6頭,公象3頭,亞成年象3頭,幼象3頭)繼續旅行,穿越大半個雲南省,日前已進入了昆明。過去短短42天,“肇事”412起、破壞農作物達842畝,直接造成經濟損失680萬元。

而“南下象群”由17頭個體組成,其中成年象11頭、亞成年象4頭、2頭幼象。據說它們也是在去年開始向南遷,並在今年2月路過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接著在5月下旬,羅梭江江水上漲,象群中的幼象無法渡江。隨後進入植物園,逗留至今,引發園區高度緊張。因為園區珍稀瀕危植物上千種,一旦遭破壞,損失難以衡量。

為何勐養子保護區的兩個象群會同時“出走”?

究竟是為了尋找食物,還是頭象經驗不足迷失了方向?還是說保護區發生了什麼?

象群“一南一北”遷,為哪般?

實際上,大象原本就有季節性遷徙和漫遊的習慣。由於大象的食量比較大,成年象每天大約要吃150公斤以上的食物,而且所吃食物基本相同,因此象群會對幾個棲息地迴圈利用,在旱季和雨季有不同的活動範圍。但奇怪的是,它們(斷鼻家族)的活動範圍創下了

中國大象有史以來最長的跋涉記錄

,而且大大遠離了它們適宜棲息地。

有專家表示,這裡恐怕不僅有環境影響,也有大象自身的原因。

大象種群翻倍

亞洲象是亞洲現存的最大陸生動物,體長可達6。4米,肩高可達3米,重達5噸。現存野生亞洲象大約不到50000頭,分佈在東南亞10多個國家和中國等,屬我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其中我國的亞洲象一般主要分佈在西雙版納、普洱和臨滄一帶,上世紀80年代只有193頭,而現在約有300頭。

我國亞洲象數量在30年內翻倍,表明我們的保護力度得力、盜獵杜絕,更適合大象生存。但棲息地空間有限,象群數量在增加,那原來的食物就不夠吃了。而動物都有向外擴散的本能,當原棲息地食物不夠吃,自然而然就向外尋找新的棲息地。

人為造成的森林結構變化

造成保護區食物不夠吃的原因,除了象群數量翻倍外,人為改變的森林結構也是原因之一。從表面數字來看,我國大部分地方的森林覆蓋率比以往大大提高。但森林覆蓋率增高,不代表生態系統在變好。因為這些森林並不是天然林,而是橡膠林或桉樹林。

我們都知道,桉樹號稱地球抽水機,地下水位不斷下降就大量種植桉樹林造成,而且桉樹林裡基本沒有其他植物,嚴重破壞原生林和植物的多樣性。而橡膠樹也一樣,也是抽水機。簡單來說,西雙版納地區森林面積有所增加,但熱帶雨林面積有所減少。而大象所喜歡吃的是偏高喬木層下的草本植物,得不到充足光照條件,導致亞洲象可採食的植物逐年降低,迫使得一些象群向外擴散。

另外乎上有一個觀點挺有意思的:就是“斷鼻家族”的史詩般旅途,是我們給大象的“自由”過了火。

西雙版納是最適合亞洲象生存的環境,但它們為何可以一路向北越過墨江、元江、石屏?因為我們在最適合堵住讓大象回頭時候(早期有通道很窄的地方,堵住後大象自然回頭),沒有人進行堵截,導致它們一路北遷。而大象越往北遷,雖然環境不適合大象生存,但是這些地方都有大量的農作物,農作物比它們通常吃的森林食物更有吸引力。所以“斷鼻家族”就一路吃,一路逛,如同來到了快樂星球。而且還有人類提供食物和保護,以至於造成如今的局面。

如何才能讓野象回保護區?

亞洲象最適合棲於熱帶雨林和季雨林地區,而繼續北上,只會越來越冷。那怎麼才能讓野象返回保護區?實話說,這個非常難。有人提到為何不直接麻醉它們,然後裝進籠子運回去?一是麻醉風險太大,二是沒有籠子(據說全雲南的動物園可能都湊不齊15個大象轉運籠)。

大象是一種擁有自我意識的和同理心的動物。它們不僅能記住傷害自己的人,也能記住象群裡其他成員被傷害的事件,而且極為記仇。最好的策略是一起放倒象群的成年和亞成年象,不然一旦攻擊,容易造成大象受驚,導致大象發怒,大象發怒不是開玩笑的。然而問題是,一頭成年象需要多少麻醉量才會剛剛好?這個劑量不好掌握。因此,麻醉有風險,需慎之又慎。

所以目前的困局應該怎麼破?我們靜待事件的發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