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曾國藩:把握交友的三重境界,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人在社會中生存,難免會與人交往,會結交朋友,那麼,如何結交朋友,如何尋求別人的幫助,則是大有學問的,曾國藩在多封家書中,都提到如何交朋友。

從這些家書中,我們可以看出,曾國藩對於交友有一套自己的認識和辦法。?

01 京城的交友之道

在《京師為人文淵藪》中,曾國藩講到了他在京城的交友之道。

曾國藩說:“現在朋友愈多。雖所造有淺深,要皆有志之士,不甘居於庸碌者也。京師為人定淵藪,不求則無之,愈求則愈出。近來聞好友甚多,予不欲先去拜別人,恐徒標榜虛聲。”

現在的朋友越來越多。有講求躬行心得的,有研究經書、探求道理的,有講詩、文、字而藝通於道的,有才氣奔放的,有英氣逼人、志大神靜的。

這些人中有自己主動去探訪的,也有慕名來拜訪自己的。雖然學問有深淺,但都是一些有志之士,是一些不甘居於庸碌輩的人物。

京城是人文薈萃之地,不去探求便沒有朋友,越去探求就越有很多的朋友。近來聽說好朋友很多,我不想先去拜訪別人,恐怕徒然標榜虛名。

曾國藩談到自己結交朋友時,總是別人先拜訪他,他不先拜訪別人,擔心會招致“標榜虛聲”的譏諷,這與我們當今的交友之道有所不同,也許這是當時京城的風氣吧。??

02 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人際關係學和管理學中,都非常重視人際交往,認為交往是不可或缺的成功之道。

關於交友之道,曾國藩自有一套功底。他能夠金榜題名,並在仕途上獲得超乎常人的升遷,這離不開他平時的苦讀及學業上的深厚功底,也與他善於交往,有很多朋友有著直接的關係。

結交朋友對匡正自己的不到之處,是大有益處的。標榜以盜虛名,是會受大損失的。天下有獲益的事,便有不益的事包含其中,所以不可不加以辨別。

京城不僅是政治、經濟中心,也是文化中心。京都人才聚集,曾國藩在這裡結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他與朋友們相互切磋,不僅在學業上有所長進,而且他們中的許多人也都成為日後曾國藩事業上的好幫手、好夥伴。

這些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也是很有啟迪意義的。

現代社會,已經不是單打獨鬥的時代,而需要團隊作戰、集體作戰,團隊之間相互信任,相互支援,互為朋友,只有大家坦誠相待,肝膽相照,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才能不斷進步,最終奪得最後的勝利。?

03 兄弟之間應成為朋友

一次曾國藩和九弟閒談,說到:“為人子的,如果使父母看見我好些,其他兄弟都不及我,這便是不孝;如果使族黨稱讚我好,其他兄弟都不如我,這便是不悌。”

為什麼呢?因為人要想使父母看到我的好,便有了討好的念頭,於是在暗中使用計策,使自己在父母面前得到好名聲,而使其他兄弟得到壞名聲,那以後的嫌隙便由此產生了。

劉大爺、劉三爺兄弟都想做好人,最後卻變為了仇敵,因為劉三爺在父母族黨之中得到了好名聲,而劉大爺得到了壞名聲。

兄長因為弟弟得到壞名聲而擔憂,弟弟因為兄長得到好名聲而高興。兄長不能盡道義上的責任,使弟弟得到好名聲,是兄長的罪過;弟弟不能盡道義上的責任,使兄長得好名聲,是弟弟的罪過。如果大家都這麼想,那麼就不會再有一絲一毫的嫌隙了。?

04 交友的三重境界

交友的最高境界是相知相悅,其次是能相互鼓勵、相互幫助,再次是一般的交往。

西方諺語說:“要想了解一個人,只消看看他交的朋友”。中國傳統文化中也一直把交友看得十分重要。

每個人都希望結交真心的朋友,難怪古人會說:“君子忌苟名,擇友如求師。”

曾國藩在《與其出而教館,不如靜坐家塾》中說:“鄉間無朋友,實是第一恨事,不惟無益,且大有損。習俗染人,所謂與鮑魚處,亦與之俱化也。兄嘗與九弟道及,謂衡陽不可以讀書,漣濱不可以讀書,為損友大多故也。”

曾國藩擇友,注重的是對自己有裨益,結交的也大多是高明博雅之士。難怪四弟也要出外找館教書,認為能認識更多的名師益友。

曾國藩不斷叮囑四弟:“與其出而教館,不如靜坐家塾”“但取明師之益,無受損友之損”。

他深知學問事業受師友的影響很大,所以他平生對訪師擇友極為留心。他曾說:“凡做好人,做好官,做名將,都要好師好友好榜樣。”

凡為人必有師,若是無老師,就不知道嚴格要求自己;凡為人必有友,若是無朋友,就不知道如何互相監督和幫助。

交友一定要謹慎,韓昌黎說:“好人不願意和我交往,我要努力接近他;不好的人不討厭我,我要竭力拒絕他。”

人一生的成敗,大多與朋友是否賢能有關,所以交友不可不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