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袁隆平年輕時去相親,女方皺起眉頭:他我沒看上,介紹人倒是不錯

又逢芒種時節,稻田內的秧苗正一片嫩綠、水靈。一陣微風輕輕吹來,秧苗紛紛彎下腰,它們在懷念一位老人——“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世人尊袁隆平為當代“神農”。人們不僅仰慕袁隆平在科學上的偉大成就,還羨慕他與妻子鄧則神仙眷侶一般的愛情生活。

可實際上,袁隆平早年的感情生活並不太順利,可以說是一波三折。當代年輕人“脫單難”問題,袁隆平也曾遇到過——他多次去相親,但每一次都是無果而終,慢慢變成當時的“大齡未婚青年”。

那袁隆平這樣的高階知識分子,為何相親之路會如此不順利呢?他又是怎麼和妻子鄧則相遇相愛並相守一生的呢?

袁隆平去相親,女方卻看上了介紹人

1930年農曆七月初七,袁隆平出生在北京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袁隆平的父母都很厲害,父親袁興烈是一名學霸,從小到大學習成績優異,最後畢業於國立東南大學(當時中國最高學府)。母親華靜出生於揚州名門,從小在英國教會學校讀書,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因為父母都是知識分子,所以家裡有重視孩子教育的好傳統。

1953年,袁隆平以優異的成績從重慶西南農學院畢業。畢業後,他服從組織分配,來到地理位置偏遠荒涼的安江農校當老師。

當時的安江農校坐落於一所古廟內,四周環山,環境清幽。學校風景很美,但教學條件很差,連一所教學樓都沒有。從小在大城市長大的袁隆平,覺得這裡的條件和繁華的重慶差別很大,但他生性樂觀,又熱衷學術不太重視外在生活環境,所以很快就適應了這裡。

年輕時的袁隆平

袁隆平工作踏實,勤奮又能吃苦,周圍人對他的評價都很高。可就是這麼一個樸實能幹的人,在學校裡卻始終孑然一身,遲遲未能“脫單”,漸漸成了當時的“大齡青年”。

袁隆平的朋友們一看這不行啊,紛紛熱心地給袁隆平張羅物件,帶他去相親。

沒想到,袁隆平的相親之路走得異常艱難,朋友介紹一個吹一個,當時姑娘們對袁隆平的態度出奇的一致,可以用“敬而遠之”四個字來形容。

為什麼會這樣呢?

原來,年輕時的袁隆平熱心研究學問,對衣著打扮很隨意,經常是一副不修邊幅的樣子。

舉兩個例子:襯衣如果穿髒了,一般人可能會換個乾淨的,但袁隆平的第一選擇是把衣領翻過來繼續穿;上課時要擦黑板,如果找不到黑板刷子,一般人會耐心尋找,但袁隆平會用直接自己的衣袖擦黑板,導致後來學生們看見他的衣袖都忍不住要憋著笑。

哪怕是與人相親這種場合,袁隆平也不會特意收拾一下自己。相親時,他還是穿著和平時一樣的髒兮兮的衣服,那些和袁隆平相親的姑娘們,都是這樣被他“嚇跑”的。

所以,朋友們給袁隆平介紹了好幾個物件,但一到見面環節,袁隆平都“過不了關”。有一次更離譜,介紹人帶著袁隆平相親,姑娘皺著眉頭看了袁隆平一眼,搖了搖頭,然後說:“他我沒看上,介紹人倒是不錯。”弄得大家都哭笑不得。

正當袁隆平為結婚問題陷入苦悶之時,一段愛情卻不期然地到來了。

被運動波及,不得不和第一個愛人分手

1956年,袁隆平被農校派去鄰近的一所中學代課。在這裡,他遇到了一位才貌出眾、溫柔善良的女教師。

和之前相親遇到的姑娘們不一樣,這位女教師一點也不嫌棄袁隆平的穿衣打扮,而是看中了袁隆平優秀的內在:才華橫溢、志向遠大。他們經常在一起促膝長談,談生活,談理想。女教師對袁隆平的日常生活也十分上心,看見袁隆平的衣服破洞了就會主動幫忙縫補。

袁隆平與女教師快速墜入愛河。對於袁隆平而言,這位女教師不僅是他的初戀情人,也是當時千金難換的知音。袁隆平對她的出現感動不已,願將自己的真心與真情全部交付於她。

朋友們都發自內心地替袁隆平感到高興。他們勸袁隆平不如趁熱打鐵,快點領證結婚。袁隆平也有這個打算,卻不料被一場意外結束了這段美好的愛情。

1957年,耿直的袁隆平因為說了一些心裡大實話,差一點被人歸為“中右”分子,安江農校的校園裡有人開始批判袁隆平。

袁隆平

這個訊息很快就傳開了。學校的領導立即找到了女老師,勸她結束和袁隆平的關係,還對其施加壓力:“想好了,你到底是要愛情,還是要思想進步?”

這位溫柔善良的女教師淚如雨下。最後在強大的壓力下,女教師不得不公開表示與袁隆平“決裂”——有情人沒成眷屬,卻成了陌路人。這種痛苦,恐怕只有真心愛過一回的人才能懂。

這次失戀給袁隆平帶來了很大的打擊,他開始對愛情和婚姻心灰意冷,隱隱有一種準備孤身一人走完一生的想法。同時,為了排解心中的痛苦與悲傷,袁隆平把自己的精力與時間全部投入到教學和科研當中去,徹底變成了一個工作狂人。

情場失意,事業逢春。1960年7月,一次偶然的機會,袁隆平在一塊試驗田裡發現了一株天然雜交水稻。他望著這株水稻,一個大膽的念頭在心中萌生了:我要搞雜交水稻研究!

傳統的理論認為,水稻屬於自花授粉植物,在雜交上沒有任何優勢,所以水稻雜交屬於一個“世界性難題”。

袁隆平決心攻克這個難題,於是把全部身心都投入這項工作之中。

和妻子鄧則的相遇相愛

也是在1957年,一位名叫鄧則的女學生從安江農校畢業,被分配到縣裡農業局當技術人員,因為特殊的家庭原因,擁有穩定工作和姣好容顏的鄧則一直到25歲都還沒有嫁人,這在當時也算是“大齡女青年”了。

周圍的老師和同學們見袁隆平和鄧則年齡都不小了,就動了心思,想把二人撮合在一起。

鄧則原是袁隆平的學生,她對袁隆平可以說得上是“知根知底”,打心眼裡尊敬這樣一位有學問、有抱負的人,所以一聽介紹人說的是袁隆平,立即就答應了下來。而袁隆平對鄧則也很滿意。

1964年,在朋友們的催促下,33歲的袁隆平在鄧則來安江農校參加職工運動會的時候,與她舉辦了一個簡單的、倉促的婚禮。用現在的話來說,大概可以叫“閃婚”。

婚禮只花了50元,除了喜糖是新買的,家裡沒有置辦任何結婚物品。因為袁隆平當時比較拮据,所以連個結婚禮物都沒有給鄧則買。

袁隆平和鄧則

二十多年後,功成名就的袁隆平才第一次為鄧則買新裙子,而且是一口氣買了兩條,因為粗線條的他不知道妻子穿衣的尺碼,只能讓妻子自己試一下——袁隆平還是袁隆平,儘管在科學上的成就鮮有人及,卻還是那個不太懂浪漫的樸實男人。

婚後,因為袁隆平一直在忙於科研,家裡的事幾乎都是鄧則在操心。鄧則為袁隆平,為家庭,付出了很多很多。

當時,搞雜交水稻研究是一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之事,要想研究順利展開,袁隆平必須先在自然界中找到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鄧則持袁隆平的科研事業,她陪袁隆平一起踏上漫漫的尋“株”之路。

盛夏時節,稻田裡高溫難耐,袁隆平夫妻二人每日頭頂烈日,腳踩爛泥,頂著昆蟲的叮咬,在稻海中來回穿梭只為找到極其罕見的天然雄性不育株。有時候,感覺要中暑了,他們就吃幾片藥頂一下,在地頭歇一會,然後繼續尋找。

皇天不負有心人,走遍學校附近的所有稻田,經過一年多的不懈努力,夫妻二人最後終於找到了6株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

袁隆平欣喜若狂,他像寶貝一樣,耐心地培育、照顧這些雄性不育株,記錄它們的生長髮育過程,並把獲得的科學資料進行整理、分析,最後寫成了論文。

袁隆平的研究成果,引起國家的高度重視。

然而,研究剛起步,十年動亂就開始了。袁隆平擔心妻兒會被自己連累,他鄭重告訴鄧則,讓她作好隨時分手的思想準備。

鄧則卻說:“這有什麼好怕的,大不了我跟你一起回去種田當農民!”

鄧則的明確表態,給袁隆平增添了面對逆境的勇氣和力量。袁隆平非常感動,他緊緊抱住妻子和孩子。

但讓人欣慰的是,袁隆平因為雜交水稻研究取得了成果,被國家列為了保護物件,躲過了這場劫難。

雖然人沒事,但有些人卻不肯放過袁隆平的實驗田,他們多次暗中搞破壞,甚至在一夜之間拔去了袁隆平的2分實驗田中的全部秧苗,讓他的心血毀於一旦。

袁隆平大受打擊,但在鄧則的鼓勵和陪伴下,袁隆平沒有屈服,頂著逆流繼續勇敢前進。

60年代末期,袁隆平被上級調到省裡的農科院工作。因為一些特殊原因,鄧則不能與他一起同行。

袁隆平沒有料到,從此之後夫妻開始了20多年的兩地分居,而偌大一個家全靠鄧則一人照看。

琴瑟和諧

袁隆平和鄧則一共有三個孩子,相互之間的年齡只差兩歲。一個本身有工作的女人帶著三個不大的孩子,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有一段時間,鄧則實在無力同時照顧三個孩子,只得將兩個較大的分別送到奶奶家和外婆家,等到八九歲時再接回來。

除了孩子,還有老人。隨著時間的推移,袁隆平夫妻二人的父母都已步入高齡,需要人照顧飲食起居。鄧則分身乏術,只好把兩個高齡老人接到身邊一起生活。

此後的近十年時光,都是鄧則一個人在家中照看老幼,可她卻從未向袁隆平抱怨過一句。

1974年年底,袁隆平的父親病危。老人家不願打擾兒子的重要工作,他讓鄧則向袁隆平隱瞞了自己病危的訊息。袁父病逝後,鄧則紅著眼獨自一人料理完袁父的後事。

1982年8月,袁隆平的母親患病住院。此時,又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國外訪問需要袁隆平參加。袁隆平陷入忠孝兩難的抉擇。鄧則看出了丈夫的心思,她告訴袁隆平放心去參加訪問,家中有她就行。

袁隆平懷著對妻子的感激之情踏上了外出訪問的征程。可是,還未等他從國外回來,母親就已經去世了。袁隆平非常難過,他感嘆忠孝不能兩全,痛罵自己是一個不孝之子。鄧則第一時間給予了他安慰,說把雜交水稻搞成功了,就是對老人最大的孝順了。

在袁隆平和鄧則漫長的婚姻中,他們也歷經生活的種種考驗,但因為彼此的信任和支援,兩人相愛相守了一生,最終成就了一段佳話。

5月24日上午,在袁隆平告別儀式的現場,一襲黑衣的鄧則坐在輪椅上,揮淚告別愛了一輩子的丈夫。此後,在三個孝順兒子的陪伴下,她將繼續自己的傳奇人生。

以此文悼念袁隆平院士,先生千古。也願鄧則女士身體健康、福壽綿長,感謝您為先生和祖國所做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