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鄭成功已被賜國姓,為何今天仍然稱“鄭成功”而不稱“朱成功”

大家知道,鄭成功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但這個稱呼其實是習慣問題,理論上來說,鄭成功應該姓朱,別忘了,鄭成功一般是被稱為“國姓爺”的。鄭成功的本名是鄭森,但南明隆武政權成立後,隆武帝極為欣賞鄭森,賜其國姓“朱”,並賜名“成功”。

在封建時代,這可是天大的榮耀。鄭成功這個名字是非常古怪的,我們仍然稱賜名“成功”,但卻未稱其賜姓“朱”,而是稱其本姓“鄭”,改叫鄭成功,可謂是各取一半。這就奇怪了:要不叫其鄭森,要不叫其朱成功,各取一半叫“鄭成功”是什麼情況?

“鄭字旗“在鄭成功被賜國姓後是不會出現的

這確實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鄭成功的姓氏是什麼時候改回來的?

其實,鄭成功本人並未改回來,他就姓朱,不過他本人一般不自稱“朱姓”,因為這種賜姓太特殊了,所以鄭成功自從被賜姓名以來,其一直是以“國姓成功”自名。比如鄭成功起兵抗清的時候多自稱“招討大將軍罪臣國姓”(稱“罪臣”是因為其父親鄭芝龍降清),而對荷蘭、西班牙交涉時,多數自稱“大明招討大將軍國姓”。但是,在其自擬之函件或者詩文, 落款寫的都是“朱成功”三字。

漳州軍餉,紋樣便有“朱成功”的字樣

那民間呢?中國民間自然稱其“國姓爺”,或者“鄭國姓”,荷蘭人等洋人不懂漢語,直接稱“國姓爺”的音譯。而和其有聯絡的日本人,則直接稱其為“朱成功”。

那鄭成功的稱呼是怎麼來的呢?這其實是清廷的稱呼,清廷對於朱明十分敏感,所以清廷的文獻一直是稱呼“鄭成功”的。比如,在清朝史料就常見“逆賊鄭成功”、“海賊鄭成功”等字樣。畢竟,如果是正規的明朝皇帝賜的姓,清廷認也就認了,但這是南明皇帝賜的姓,清廷根本不可能承認南明是正統,所以南明的賜姓清朝不可能承認。

鄭荷之戰荷蘭降書,這其中荷蘭人的稱呼是“Koxinga”,即音譯的“國姓爺”

也就是說,鄭成功本人是認“朱成功”的,但是清廷叫其“鄭成功”,由於後來康熙帝統一臺灣,清廷的說法成為約定俗成的說法,於是現在的稱呼就變成了“鄭成功”。當然,也有偶爾的例外,在鄭克塽降清遷居北京後,上疏表示“念臺灣遠隔溟海,祭掃維艱”,請遷內地。康熙皇帝立刻對此下詔:“朱成功系明室之遺臣,非朕之亂臣賊子。敕遣官,護送成功及子經兩柩,歸葬南安,置守冢,建祠祀之。”不過此時是明鄭政權已被消滅的時期,康熙這麼做有明顯的懷柔意味。

臺南市南區的藩府二鄭公子墓(鄭成功四子鄭睿與十子鄭發逝世後合葬),該墓為少數未被清朝遷回中國大陸的明鄭古墓。

但另外還有一個問題:鄭成功的後代姓什麼呢?是姓朱還是姓鄭。

這個問題本身很好回答:姓鄭。臺灣鄭氏政權後面還傳了兩代,分別是“鄭經”和“鄭克塽”,他們的後代現在也均姓鄭而不姓朱。這麼看來似乎其後代還是姓鄭,那麼問題又來了:這是清廷改的,還是他們自己改的呢?

這個問題就比較複雜了,歷史上沒有詳細說明此事。先說鄭成功的兒子鄭經,歷史上是有“朱經”的說法的(“十三年,春三月,明嗣延平郡王朱經出師,取泉、漳、潮三郡之地”——《《清史紀事本末/卷九》》)。但鄭經本人西征時的自稱也曾稱呼過“招討大將軍、總統使世子、罪臣鄭”,即認為自己姓鄭。

蓋有“國姓爺”標誌的西班牙硬幣,鄭成功讓華商領取鄭府令牌和“國姓爺”旗號,以幫助保護華人在海外經商時的安全。

也就是說,鄭成功後代的正式姓氏應該還是“朱”,但由於此事的特殊性,稱“鄭”姓一般也都能理解。

但到了第三代鄭克塽的時候,一般就直接只稱“鄭”姓了。因為已經降清了嘛,後代自然全改回原姓氏,所以現在鄭成功的後裔仍然均為鄭姓。這裡還有一個特殊的情況,臺灣方面是有人提出,尊重歷史事實,改鄭成功為朱成功。2008年,臺灣台南市的文獻委員謝碧連便提出建議:把鄭成功更名為朱成功。因為“鄭成功”是清廷的貶低和侮辱性的稱呼,但是,臺南市文獻委員會討論後認為,不論是“朱成功”、“鄭成功”、“國姓爺”、“延平郡王”等稱呼,都是在不同時空背景下的主觀認定,但“鄭成功”一名已被一般民眾接受及使用。所以並未接納此建議。

圖中這種別人當面稱其“鄭成功”,鄭成功也表示接受的情況是不可能發生的

但,無論如何,現在很多影視作品中,鄭成功自稱為“鄭成功”的情況,都是完全錯誤的。鄭成功本人從未用過,也不可能會認同這種稱呼。

作者:雲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