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秦朝統一時間短,且六國貴族尚在,為何滅亡後沒有分裂而是統一?

從秦到漢,其實還經歷了一段我們姑且稱之為“後戰國時代”的戰亂時期,這個時候的天下就是分裂的,戰爭的烈度更高,給中土帶來的危害更重,人死得也更多。

後戰國時代,以“大澤鄉起義”開始、到群雄割據、到項羽分封、再到劉項相爭,再到漢朝建立,經歷了五個階段。

因為人口急劇的減少,這才導致了漢朝初建,漢朝的國力就遠遠比比不上匈奴的國力。劉邦不僅敗於“白登山之戰”,更無力對匈奴發動反攻,因此為了邊疆的安危,這才有了漢朝的“和親”政策。

“和親”政策,其實就是打不過,所以才用女人來換國家安危。如果沒有漢武帝的北伐匈奴,那這個“和親”政策基本上是要被後人罵到死的。

歷史上的秦王政雄才大略,他發動一場又一場的戰爭,先是滅了六國,暫時性地完成了疆土統一;然後又發動了一場又一場的“政治風暴”,打倒了一批又一批的舊貴族,最終實現了中央集權,實現了他的理想。

這個舊貴族,既有六國舊貴族,也有秦帝國內部的豪門貴族。秦始皇對豪門貴族是無差別攻擊的,比如丞相王綰建議秦始皇分封諸侯,被秦始皇罷免,最終消失在史書之上;而當了十二年的丞相的隗狀也被罷免。

說起隗狀,如果不是秦始皇六巡天下時,在無錫的一塊石頭上刻有“丞相隗狀”字樣,那麼在秦國史書上,是查不到這個人的名字的,秦始皇為了抹除這個人名,竟然連史書都不給記載。

而秦帝國一統之初,王翦、王賁、羌瘣等老秦將軍們紛紛地消失在史書上。為了不再分封諸侯,為了中央集權,秦始皇將這些名臣將相全部罷免,然後用寒門士卿來推進改革,比如李斯、蒙恬、屠睢、趙陀等人,後來又發動了“焚書坑儒”,來推進國人意識形態上的文化統一。

因此,大量的名臣將相被罷免,帝國的守護力量遭到了極大削弱;又由於社會矛盾也太過激烈,也直接導致帝國在十五年後轟然崩潰。

而項羽又走到了另一個極端,他重啟分封,分封了十八個王,加上他自封西楚霸王,一共十九個。

項羽的失敗是必然的,但由此不難看出戰國時代的貴族們對分封諸侯的強烈渴望,對權力和財富的掠奪已經到了瘋狂的地步,於是一個個像“飛蛾投火”一般自取滅亡。

由此可見,從周王朝八百年的“分封制度”,到疆土統一背景下的中央集權制,根本不存在“一蹴而就”的可能,因為沒有誰會自動放棄自己的利益。

後戰國時代各諸侯之間毀滅性的殺戮,對於天下蒼生來說是一個巨大的災難,但也有它的歷史功績,它的功績就是把戰國時代的貴族們一掃而空,把他們統統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

因此,劉邦和他的一幫寒門士人和貧賤武夫才在中土統一後,在朝堂上沒有激烈矛盾和對立勢力的情況下,才走上了中央集權下的郡國制的道路。

秦始皇全面集權失敗了,項羽重啟分封也失敗了,劉邦選擇了“折中”的郡國制,郡國制,即以郡縣為主,分封為輔,而分封也是隻分封同姓諸侯,不再分封異姓諸侯。

劉邦算是平穩地過渡了,但也為漢“七國之亂”埋下伏筆,由此可見,不管是同姓諸侯,還是異姓諸侯,他們都是阻礙統一、阻礙中央集權制的最強大的一股力量。

所以說,秦滅亡之後,天下並不是統一的,不僅有項羽分封、還有劉邦分封、更有後來的七國之亂。直至漢武帝“削藩”之後,整個天下才走上了中央集權制的道路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