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崇禎殉國了,清軍也入關了,南明的東林黨人到底還在爭什麼?

公元1644年3月,闖王李自成在太監王德化的帶領下進入北京城。崇禎皇帝則帶著太監王承恩,選擇了在煤山上的一顆老槐樹下自縊。然而,李自成在北京也沒有待多久,因為很快就被吳三桂引來的清軍趕走了。

清軍入關後,李自成和張獻忠等農民軍一路潰敗,最後皆落得兵敗身亡的下場。而明朝宗室及文武大臣大多一路南逃。由於靖難之役後,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而南京還留下一套相對完整的行政班子,只要皇帝一到,大臣們就可以按部就班工作了。因此,只要南逃的明朝宗室到了南京,完全可以效仿南宋,劃江而治,與清軍分庭抗禮!

但是,明朝大臣們到了南京後傻眼了,因為崇禎並沒有立繼承人。而亂世之中最忌諱的就是沒有一個名正言順的君主。那沒有指定繼承人也沒關係,可以從崇禎的兒子裡面去挑。但很可惜的是崇禎的幾個兒子從皇宮逃出來後,很快就被李自成俘虜,後來輾轉落到清軍手裡後,落得身首異處的下場。

因此,明朝南京的一些文臣武將決計擁立明室中的藩王,延續明朝,然後揮師北上恢復河山。但是,朱氏藩王實在太多,該立哪個藩王當皇帝呢?於是這群人又像當年嘉靖的“大議禮之爭”那樣吵個不休。根據“皇明祖訓”,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兄終弟及、父死子繼的順序,第一人選為福王朱由崧(前有嘉靖帝繼位為例)。

但錢謙益等東林黨人由於之前的“國本之爭”事件,心存芥蒂,違背了東林黨在國本之爭中的立場,以立賢為名擁明神宗弟弟朱翊鏐之子潞王朱常淓。而史可法則主張既要立賢也要立親,擁立明神宗七子桂王朱常瀛。最終,福王朱由崧在盧九德的幫助下,獲得了高傑、黃得功、劉良佐、劉澤清以及鳳陽總督馬士英的支援,成為最終勝利者。

在江北四鎮將領支援下即位的福王朱由崧,就這樣成為了南明的皇帝,也就是歷史上的弘光帝。

弘光帝即位不久,內部又發生了黨爭,爆發了所謂的“太子案”,導致駐守武昌的左良玉不願與李自成正面交戰,立馬以“清君側”為名,順長江東下爭奪南明政權。馬士英被迫急調江北四鎮迎擊左軍,致使面對清軍的江淮防線陷入空虛。史可法在揚州雖有督師之名,卻無法調動四鎮兵馬。導致一月之中,清軍破徐州,渡淮河,兵臨揚州城下。

史可法在揚州率老百姓奮勇抗擊清兵,使得清兵吃了不少苦頭,可惜還是未能守住。揚州城破後,清軍屠城,揚州百姓死難八十萬,史稱“揚州十日”。不久後,清軍便兵臨南京城下,眾大臣獻南京降清;弘光帝被俘獲送往北京,後被處死。

筆者覺得明朝亡於黨爭不無道理。在國破家亡之時,東林黨人難道不是應該同仇敵愾,擊退清軍光復河山嗎?令人諷刺的是,敵軍壓境,這群東林黨人卻還在為誰來當繼承人而爭得面紅耳赤。

等皇帝定下來後,他門卻又為誰來當太子又吵了起來,導致清軍趁虛而入,國之不存!可恨可嘆!說到底,東林黨爭的,只是自己的既得利益而已!國家在他門眼裡又值幾何?清軍一來,他們又有了新的主子!文人誤國,古人誠不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