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石母”到底是啥古代皇帝建造墓穴,為什麼都怕挖出“石母”!

“風水”一詞最早出於晉代郭璞的《葬書》,其中第一次詳細解釋道:“葬者,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而根據這條總結,歷代封建王朝不斷髮展並補充,最後逐漸總結出:“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

古人講究死者為大,會認為先輩去世之後仍能感知現實彼岸的一切,以至於死者同樣在另一個世界有著生前同樣的生活。由此而來,“事生如事死”的喪葬習俗就大行其道。事實上,一些王公貴族早在健在之時,就會為自己謀求上等的風水寶地。而皇帝作為封建王朝的最高統治者,為彰顯生前的豐功偉績,對陵墓地建造更是有過之而不及。

但在方士尋找上佳風水寶地過程中,特別是在修建帝王陵寢之時,尤其擔心會挖見一種極為怪異的東西——石母。

什麼是“石母”?不管是在官方史書,還是民間雜記,自古至今都流傳著無數雲波詭譎的傳說,而修建帝王陵寢一挖見“石母”都會被認為是風水惡地。當然,此處所指的“石母”並非袁宏道在《嵩陽宮古》所載的那種先天有生殖缺陷的婦女——山中怪事知多少,石母生兒定有無。而是指“泉石”,所謂雲貴川一帶所言的“呇”,即涓涓細流的泉眼。

於此撇開玄又玄的風水之論,“石母”乃是伴生於地下水脈周邊的石頭。所以在修建帝王陵寢之時,一旦挖到“石母”,就意味著附近的地質並不穩定,根本不適合大興土木。

一般皇家建築的規模十分浩大,常常需要動用數萬民夫,而很多皇帝在年暮之時追求長生不老,但在於事無補之下,他們就開始將目光投向死後的世界——陵寢。

秦始皇作為千古一帝,其陵寢規模堪稱中國曆代皇帝之最。這項聲勢浩大的土木工程貫穿秦始皇一生,前後共39年,佔地約有56平方千米。而如此龐大的工程卻罕見地沒有挖到“石母”,真乃大幸。但浩瀚的歷史之中就有一位倒黴皇帝,陵寢眼見過半,都已經砸下海量的人力與物力,卻意外挖出“石母”,只得停工再選地址。

而這倒黴皇帝就是大清王朝第8任皇帝——道光帝,他於1850年駕崩並葬於清西陵。其實按照乾隆皇帝設立的相關制度,他本該葬於清東陵,但他之所以違背祖訓,實屬無奈。

當初道光皇帝繼位不久,便遵從乾隆皇帝的設立的制度,開始在清東陵勘探風水寶地。後來經過一番考察,最終定在清東陵寶華峪附近。為保證陵寢能夠順利建成,道光皇帝還委託兩位親王代為監造。要知道,道光皇帝在位期間的生活極為簡樸,絕不輕易鋪張浪費,但在陵寢之上他卻斥以重資,可見王公貴族對死後的世界極為上心。

從風水勘探到正式開工動土,道光皇帝本人都非常關心。即使有兩位親王專門負責監督,但他仍不放心,有時甚至會親自前往施工現場檢視進度。於是就在悉心關照之下,東陵寶華峪在6年後終於落成。爾後,道光帝便下令將原配妻子葬入其中,但時日不久,護墓人突然稟報陵墓出現滲水的痕跡。

道光皇帝聽聞之後,就連忙派心腹前去查驗,果然發現皇陵與地下水脈極為接近,如果以後將靈柩安放其中,肯定會被水流損失殆盡。無奈之下,道光皇帝只得將孝穆成皇后改葬另外之處。

帝王陵寢乃是皇家的重要門面,如今出現重大工程失誤,道光皇帝自然要下令嚴查。原來在動工之初,東陵就曾挖出過“石母”,但兩位親王聽到報告之後卻不以為意,覺得“石母”只是一塊總普通石頭而已,並不意味著附近有地下水脈。於是他們也就沒有向道光皇帝彙報此事,便強令東陵繼續開工,而就是因為他們的疏忽,才導致上百萬兩白銀的東陵棄之無用。

道光皇帝一生視錢如命,得知巨資如泥牛入海,他當即就嚴懲相關施工人員。而兩位親王由此被削為郡王,其他官員則全部免職。在接下來的皇陵選址過程之中,又在東陵附近發現兩三處風水寶地,但道光皇帝都不滿意,最後只得將陵寢修在西陵。而前後兩座陵寢遠超預算,最終讓道光帝成為清朝喪葬花費最高的皇帝。

所謂人死如燈滅,焉知生,何問死?再高貴的帝王到最後也不是一抷黃土,儘管陵寢修得雄偉壯闊,其實又有什麼用呢?

參考資料:

《葬書》

《嵩陽宮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