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他是唐朝著名政治家,卻被後人戲成為網紅,這種情況是否屬實?

關於狄仁傑的故事,可以說在當下紅的發紫了,這當然是拜那部《神探狄仁傑》的電視劇所賜,狄仁傑被廣大網友冠以網紅的稱謂。

他出身於太原的一個庶族官僚家庭,從小接受了嚴格的儒家思想教育,後以透過明經科博得出身而入仕,受到後來任工部尚書的閻立本賞識,謂其是“河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他曾被外放地方任多地刺史,他體恤民情,施政有方,深得民眾之心,有史記載,他於寧州刺史卸任時,寧州百姓仍“歌狄刺史者盈路”,所以,這也可以證明,狄仁傑是個有能力的好官。

4年後,契丹入侵,河北震動,武則天重新起用狄仁傑,任魏州刺史,鎮守北邊以御契丹;及契丹退兵後,武則天大喜,擢狄仁傑為幽州都督,親賜紫袍,並親筆在紫袍上寫了:敷政術,守清勤,升顯位,勵相臣12個金字,以示表彰。過了幾年,復調其回朝再次拜相,然此時的狄仁傑已67歲了,年老體衰,力不從心,但武則天對他更是信任有加,正是在這個時候,他建議立李顯為太子,這明顯表示的態度是,要讓武則天還政於李家王朝。他還舉薦了姚崇和宋環等一大批廉潔、精明幹練的官員,並得到武則天的重用,這些人後來都成為大唐的中興名臣,為後來的開元盛世作了人才儲備。

尤其是他舉薦了一心要光復大唐的張柬之為相,而正是這張柬之,組織發動了“神龍政變”,將武則天的男寵誅殺,逼武則天退位,大唐重光,可惜的是,狄仁傑沒能看見這一天的到來。武則天作為一個傑出的女政治家,在治理國家的才能方面很是高超,在她當政之時,無論是人口還是國家版圖都在增長,且人才輩出,所謂“群賢畢至、眾正盈朝”,她在各個方面都做得相當地好,作為一個臣子,沒有理由去推翻其統治。而且,武則天政治手腕高超,政權穩固,可以說在當時的情況下,要想推翻其統治的只有一個人,那便是武則天自己,其他任何人或勢力如有其想法,無異於以卵擊石。武則天和狄仁傑,二人都是絕頂聰明之人,又是老鄉,關係自是親近,狄仁傑第一次的罷相被貶,其實並不是武則天相信其有謀逆之心,要是相信了定是斬首無疑,武則天只是想挫一挫狄仁傑的鋒芒,讓他知道,啥叫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狄仁傑如何能不理解武則天之用心,儘管他還是堅持自己的政治理念,完全不顧忌武則天知道他想恢復李唐的用意,但武則天自己對傳位一事也進退維谷,她知道如果傳位於武姓是什麼樣的後果。武則天素以心狠手辣聞名,給她當宰相可是高危職業,她在位期間流放了9個,殺了15個宰相,是名副其實的“宰相殺手”;她想要做到的事絕對會努力為之,她不做的,定有其不能做的道理。在當時,敢於逆鱗之人是少之又少,這狄仁傑如何能不知,所以,後世都說他敢於直諫,其實還不如說,他知道這武則天在想什麼,才敢說什麼,只能說他洞察了武則天內心深處不為人道的苦衷。

所以,要說在還政於李唐這件事中,武則天因狄仁傑的直諫而改變了傳位其侄兒武三思的想法,這肯定是有誇大之嫌,最多可以說,狄仁傑的進諫堅定了武則天還政的信心,因為,讓武姓人繼統,這在武則天來看,乃是一件不能做的事情。正是基於這樣的判斷,武則天才能重用狄仁傑,而狄仁傑長袖善舞,聰明能幹,官聲很是不錯,他同朝中各大臣的關係都很好,所以,自然也就成為後期武則天同大臣之間溝通的橋樑,也是調和劑。

至於現在有些人將狄仁傑說成是武則天的“藍顏知己”,這個就兩說了,不過,我是很反對個別人隱隱地說得很諱澀,好像還有更深一層的意思,這就有點過了;還有人將其稱為:潛伏在武則天身邊的李唐臥底,這些太俗氣的言辭,讓人看著很是不爽。狄仁傑不負李唐不負武,既然武則天治理國家得當,那就讓她繼續下去,既然判斷了武則天不會傳位於武氏,那李唐復辟就只是時間問題;反正終究武則天會成過眼煙雲,如果能平穩地過渡,最好不過,這就是狄仁傑胸中真實的想法和追求。

所以,後世將勇於納諫,挽大唐狂瀾於既倒等詞放在狄仁傑身上,實在是有過譽之嫌,只能說他以自己的聰明才智,沒有同武則天硬槓,他只是在理解武則天的基礎上,對其很好地處理家國之關係,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起了一定的催化作用,僅此而已。

狄仁傑沒有辜負武則天對他的信任,亦沒有背叛李家王朝。他在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的武周時代,做到了一個臣子在當時所能夠做到的切,而且做得是盡心盡職,滴水不漏,這就是歷史上真實的狄仁傑,一代名相狄仁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