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為什麼乾隆帝最終選擇了才具平庸的第十五子永琰承繼大統

原因是沒得選!乾隆帝晚年選擇皇十五子永琰作為嗣皇帝、秘立儲君的人選,其實是在十分無奈、被動地情況下做出的決定。但凡他之前預定好的儲君有一個沒出意外,皇位都不會落到“平庸、薄才、中智”的永琰頭上。

自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雍正帝駕崩後登基,至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薨逝,乾隆帝共計在位六十年,為太上皇帝三年,壽高八十九歲,是中華歷代王朝四百多位皇帝中,實際掌權最久、壽命最高的皇帝。他一生緊握皇權、太阿在握,自登基伊始至駕崩之前,從來都沒有將手中的權力放鬆過一刻。

但一生執政波瀾不驚、運氣逆天的乾隆皇帝,也有著他無法避免的困局,或者說化解不開的傷心事,那就是關係到國家傳承的建儲立嗣之事。終乾隆帝一生,甚至到了退位成為太上皇帝的風燭殘年後,老邁的他還耿耿於懷於此事,經常懊惱苦悶。這件事實實在在是一輩子順風順水的乾隆帝罕見的挫折,沒有之一。

要說乾隆帝的兒子算起來也不少,足足有十七個之多,皇子數量在清代十二位皇帝中,僅次於他最仰慕的祖父康熙帝(三十五個兒子、序齒二十四個),名列第二。這樣多的皇子,按道理說乾隆帝怎麼也不會有嗣君人選難以抉擇的情況發生,但是事情就是這麼弔詭,在乾隆帝的立儲過程中,居然出現了立一個死一個、立一個死一個的詭異場景,其他皇子也是早夭的早夭、過繼的過繼,還有幾個因為乾隆帝因自身的悲傷而遷怒、嚴苛訓斥後居然鬱鬱而終、英年早逝,搞得平時無論家事國事都自信心滿滿的乾隆帝一時間對建儲之事幾乎失去了信心,即使最終選擇了後來的嘉慶帝、當時的十五阿哥永琰為嗣君後,還心懷忐忑,偷偷向上天祈禱,請老天爺給暗中把把關,不要再折磨自己這脆弱的心臟了。

其實乾隆帝剛剛登基的時候,對於立嗣一事還是非常有信心的,乾隆元年(1736年)七月,乾隆帝登基伊始,就急不可耐地按照“嫡子承繼”原則、及雍正帝創立的“秘密建儲”制度,將富察氏皇后所生的嫡長子永璉的名字封入鐍匣,高置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後,永璉也因此成為乾隆帝第一次立儲的人選。

但世事難料,就在年輕的乾隆帝陶醉於自己可以開創嫡子傳承製度的時候,九歲的永璉突然患病,太醫院緊急施救也沒有奏效,終告不治,於乾隆三年(1738年)早夭。乾隆帝親自選定的嗣君就這麼夭折了,使得他身心備受打擊,哀痛不已,連續五天都沒有視朝。

之後,強打精神的乾隆帝在上朝時特地命人到乾清宮取下鐍匣,將裡面密立永璉為皇儲的諭旨向王公大臣們公示,宣佈永璉是按制密立的皇太子、儲君,不是普通皇子,然後下詔追封永璉為端慧太子,為永璉舉辦皇太子儀制的喪禮,並親臨祭奠。永璉隨後被葬於朱華山皇太子陵,這也是清朝唯一一座皇太子陵。

自乾隆三年(1738年)至乾隆十一年(1746年),在這九年裡,乾隆帝在世的兒子有皇長子永璜、皇三子永璋、皇四子永珹、皇五子永琪、皇六子永瑢,但是乾隆帝因為他們都是庶子,不是皇后所出,所以一直沒有再次立儲,期盼著皇后能夠再次誕育嫡子,好讓他能夠再有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將含有嫡子名字的鐍匣放置於此的機會。

乾隆十一年(1746年)四月初八、正是佛誕日,皇后富察氏不負所望,再次為乾隆帝誕育下嫡子,這是乾隆帝的第七個兒子。一心立嫡的乾隆帝再得嫡子、大喜過望,又是作詩慶賀,又是大宴群臣,與天下同賀國母再誕嗣子。

乾隆十一年(1746年)九月,乾隆帝迫不及待地為嫡次子賜名“永琮”,打破了皇子起名應在適齡後的祖制。“琮”是古代帝王祭祀用的玉杯,隱含承繼宗廟的意義,“永琮”二字蘊含傳承之意,乾隆帝再次立嫡的想法顯露無疑。

乾隆十二年(1747年)四月初八,永琮剛滿週歲,乾隆帝即著手準備再一次密立儲君,預備在明年正月正式建儲,放置鐍匣於乾清宮。但就在乾隆帝信心百倍地準備第二次立嗣時,乾隆十二年(1747年)十二月,永琮感染天花,病情迅速惡化,於除夕之夜不幸夭折,年僅兩歲。

接連遭受嫡子夭折的打擊,使得乾隆帝痛苦萬分,悲慟不已。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乾隆帝釋出諭旨,說明永琮是內定的皇嗣人選,本來要藏名於正大光明匾後,只是沒有來得及正式建儲,因此永琮的葬禮規格要高於其他皇子。之後乾隆帝把永琮安葬在其兄端惠太子永璉的朱華山皇太子陵內,並追贈他為為“悼敏皇子”(皇子夭折後追賜諡號,於清代很罕見)。

接連兩個嫡子夭折,大大打擊了乾隆帝的立嫡之心。更加讓人沮喪的是: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皇后富察氏在隨乾隆帝南巡的途中,因痛失愛子導致抑鬱成疾,身心受損,半道就病重不治,薨逝於德州。

嫡子先後夭折,髮妻也因此鬱鬱而終,讓乾隆帝一心立嫡的夢想接二連三遭到重創。在帶著皇后靈柩返京的時候,情緒極度痛苦、暴躁的乾隆帝將無處控訴的悲痛轉化成驚天怒火,全部發洩到前來迎駕的皇長子永璜、皇三子永璋二人身上,嚴厲呵斥他們,認為二人的迎接禮儀和悲傷態度全是假裝,心中必定以為弟弟和嫡母去世而有機會可以入繼大統,因而竊喜。雷霆震怒之下,乾隆帝不可理喻地遷怒於二子,甚至要當場抽刀格殺二人。被大臣們拼死勸阻後尚餘怒未消,恨恨地發誓說“此二人斷不可承襲大統!”剝奪了永璜、永璋的繼承權。莫名其妙遭遇飛來橫禍的永璜因此驚嚇成疾,兩年後在惶恐、落寞中早逝,永璋也由此一蹶不振,鬱鬱寡歡,無聲無息地在二十五歲時便去世了。

乾隆帝失去了兩個嫡子,又因為自己的不理智遷怒而失去兩個庶子,心中著實後悔不已,他認為這都是自己一心想立嫡子為嗣君、但是希望破滅後轉悲為怒的扭曲心態所造成的,自己是咎由自取。

疼定思痛之後,乾隆帝公開對大臣們說:“先朝未有以元后正嫡紹承大統者,朕乃欲行先人所未行之事,邀先人不能獲之福,此乃朕過也。”從以後,乾隆帝再沒有向群臣透露過立儲的念頭,也不允許臣子向他建議立儲,並申明如有上奏建議立儲者立行正法,嚴懲不貸。就這樣,乾隆帝的立儲之事暫時擱置下來,一直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

在此期間,乾隆帝先後又獲得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四個皇子,加上之前的皇四子永珹、皇五子永琪、皇六子永瑢(皇九子、皇十三子、皇十四子早夭),一共有七個兒子在世。其中永璂為乾隆帝繼皇后那拉氏(嫻妃、嫻貴妃、皇貴妃)被冊立為皇后之後所生,稱得上是乾隆帝第三個嫡子,如果乾隆帝決心第三次立嗣還是立嫡子的話,永璂自然是第一人選。

但乾隆帝前兩次立嗣,所選擇的嫡子人選卻先後夭折,立嫡願望兩次落空,對他心理上的打擊實在太大,心中下意識地對繼續立嫡子為嗣君產生了莫名的恐懼感。再加上實際上的長子永琪(永琪為皇五子,但乾隆帝此時在世最長的皇四子永珹已經過繼為乾隆帝十二叔履懿親王允裪的嗣孫,宗法上不再是皇子身份,所以永琪是實際上在世最年長皇子)當年已經二十三歲,為人仁厚、恪盡孝道,又聰慧沉穩,博學多才,騎射功夫在皇子中也是出類拔萃,可以說表現很優異。因此乾隆帝在暗中考察諸皇子、以便擇優秘密建儲的人選中對於到底是擇賢還是立嫡猶豫不決,一直沒有下定決心。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五月初五,乾隆在圓明園居九州清晏殿居住,準備在這裡和諸皇子及宗室王公們共度端午節。就在準備午宴時,圓明園內突然發生火災,火勢迅速蔓延到九州清晏殿,乾隆帝被困在殿中,情勢危急萬分。在千鈞一髮之際,是接父親旨意前來圓明園準備赴宴的永琪及時趕到,然後不顧火勢兇險,以身體撞破九州清晏殿門,背起慌亂中的乾隆帝迅速逃離火海。此事除了給予乾隆帝極度的震撼之外,也使他更加欣賞永琪的忠孝之心、和果決勇敢的品性,立永琪為嗣君的想法也愈發堅定。

乾隆三十年(1765年)十一月,二十五歲的永琪被乾隆帝冊立為榮親王。在乾隆帝諸多皇子中,生前封親王的只有四人,而永琪排名第一(另外三位是永瑢、永瑆、永琰),乾隆帝要選擇永琪為儲君的意思已經很明確了。永琪的名字已經無限接近正大光明匾額後、鐍匣中嗣君的位置。

怕什麼就來什麼,就在乾隆帝心中認定永琪是新一任儲君人選、正準備擇吉日安放鐍匣到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時候,乾隆三十一年(1765年)三月,榮親王永琪突然患背疽,醫治無效去世,時年二十六歲。乾隆帝的立嗣想法剛剛萌芽,就又一次落空,這讓已經五十七歲的乾隆帝直是要精神崩潰:一次次想要選鍾愛的兒子建儲,但一次次的天不遂人願,屬意的人選不是夭折就是英年早逝,難道冥冥之中天註定,自己立儲之事要經歷這些痛苦和煎熬麼?

此外,乾隆帝在世諸皇子中,皇十二子永璂雖然才智品性都是平常,排行也不居長,但是在乾隆帝心目中,繼皇后那拉氏所出、擁有嫡子身份的永璂相比其他兄弟自然具有天然的承襲大統優勢(除永琪外)。正常情況下,即使永琪早逝,已經沒有其他選擇的乾隆帝必將立具有其嫡子身份的永璂為儲君,那樣也就沒有後來的嘉慶帝,此時的十五阿哥永琰什麼事了。

但早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閏二月,永璂的生母皇后那拉氏在陪同乾隆帝南巡途中,莫名其妙地同皇帝發生衝突、夫妻反目,皇后氣急之下,斷髮以示決裂。乾隆帝勃然大怒,將皇后遣送回京,收回了冊印冊寶,和那拉氏決裂,一度還有廢黜那拉氏皇后之位的想法。在皇太后和群臣的規勸下,乾隆帝總算沒有廢后。不過那拉氏返京後即被軟禁在皇宮內,削減待遇,不廢而廢。

乾隆三十一年(1765年)七月,那拉氏皇后在絕望中薨逝,乾隆帝對其餘恨未消,把那拉氏在後宮中所留下的生活痕跡全部清除,就當從沒有這個人出現過一樣。而皇十二子永璂,因為母親的牽連,再也沒有了嫡子的身份,只能勉強留在宮內,如同隱形人般低調而小心翼翼地生活,能夠平安,就算他的福氣了。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度過了十一年落寞生活後,永璂默默無聞地去世了,時年二十五歲,沒有封爵,也沒有子嗣。乾隆帝最後一個嫡子,就這樣走完了一生。

三個嫡子都夭折或者放棄了,庶長子也離世了,最鍾愛的皇五子也英年早逝了,再加上年幼夭折的、其他早逝的、過繼宗室的皇子,到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的時候,乾隆帝十七個兒子裡,居然只剩下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區區四個人有資格承襲大統了。

時年六十五歲的乾隆帝再也沒有任何理由繼續耽擱建儲之事,要知道他最仰慕的祖父康熙帝,就是在六十九歲時駕崩的。雖然乾隆帝自認為身體倍棒,再活個二三十年問題也不大,但是世事無常,萬一有個突發事件,自己出了意外,而儲君之位尚未確定,那麼社稷動盪、國家傾覆,都是頃刻間的事。

對於這僅剩的四個有資格繼位的兒子,其實乾隆帝都不是很滿意,剛開始一個也沒有看中。在兒子們都不怎麼成器的情況下,乾隆帝甚至有越過兒子直接傳位皇孫的想法。早逝的皇長子永璜次子綿恩,自小英武聰明,處事果決,十七歲就掌管禁軍精銳“神機營”,為人幹練老成,年紀也合適(綿恩時年已經二十七,比他的幾個小叔叔還要年長)。乾隆帝一直都很是喜愛這個皇孫,曾經很認真地考慮過立綿恩為皇嗣的問題。

不過經過深思熟後慮,乾隆帝還是沒有越過兒子傳位給孫子,因為他不想明初時的“靖難之役”重現於本朝,建文帝和成祖叔侄相殘的故事,萬萬不能因為自己決策失誤而再次出現。綿恩因此與皇位擦肩而過,此後他承襲了父親永璜早逝後被追封的定親王爵位,執掌禁衛軍五十餘年,一直活到道光二年(1822年),壽高七十六歲,富貴一生,可以說沒有遺憾。

乾隆帝排除了孫子的繼位資格後,只得回過頭來,在四個有資格繼位的皇子中再對比篩選,評定優劣,選一個相對合適的繼承人,作為儲君人選。

皇八子永璇,年齡居長,本來機會很大。不過他為人舉止輕浮,行事急躁,口碑又不好,和諸兄弟關係也比較疏遠,平常人緣也較差,乾隆帝覺得以他的表現,不具備作為儲君的資格,社稷也不能交給這樣的輕浮浪蕩淺薄之人手中。永璇又患有腿疾,行走不便,缺乏人君氣度。這些性格和生理上的缺陷,使得永璇被最終乾隆帝放棄,退出了儲位競爭人選。

皇十一子永瑆,個人素質很出色,書法功底尤其深厚,後世尊其為清朝四大書法家之一,又有《詒晉齋隨筆》、《倉龍集》、《詒晉齋法書》等文學著作傳世,是學識、素養、藝術造詣一等一的才子。

但是永瑆文才過人,騎射武學方面就差強人意了,平時又一派儒學文士的派頭,醉心於書畫詩詞,文章歌賦,這讓看重騎射技藝、保持祖宗尚武傳統的乾隆帝非常鄙視,認為永瑆這種文士做派是迂腐書生習氣,缺乏陽剛尚武精神,自己若是選擇永瑆為繼承人,搞不好就是宋徽宗、李後主再世,社稷的安危存亡也充滿了未知數。思考再三後,空有才華的永瑆也被乾隆帝排除出儲位人選。

皇十七子永璘,時年七歲,懵懂無知,不諳世事,但是已經隱隱顯露出品行頑劣,行事粗魯,不學無術的二世祖德行。這樣的敗家小孩兒,乾隆帝躲都躲不及,怎麼會將江山社稷交給他,永璘當然要被排除在嗣君人選之外。

在幾個兒子都不是特別理想的情況下,同樣也很平庸的皇十五子永琰,相對來說為人比較忠厚、品行也很端莊、又有著勤奮節儉的良好品質,騎射方面雖然天賦平平,但是一直勉力練習,弓馬技藝能夠保持在水準線之上,這樣的素質,在諸兄弟中,已經算是最好的了。

經過許久的衡量對比後,永琰這個原本乾隆帝沒有特別關注過的庶子,因為循規蹈矩、沉默持重的性格,同時也因為相對比較全面、沒有明顯突出的缺陷,終於勉強入得乾隆帝的法眼,成為他最後的儲君選擇。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十一月十九,乾隆帝將永琰的名字鄭重其事地寫進立儲諭旨內,再以鐍匣封存,親自監視著親隨太監們將鐍匣放入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這件事,乾隆帝事後只告訴給少數幾個軍機重臣,以作為陪證。但是乾隆帝並沒有明確告訴他們鐍匣內儲君的名字,只是囑咐他們嚴守機密,不得洩露。所以永琰被立為皇儲的事除乾隆帝本人之外再無人知曉。這一年,永琰十四歲。

即使已經再次確立了儲君,但是對於永琰到底會不會重蹈幾個哥哥的覆轍,乾隆帝心裡一點底也沒有,他的信心早在一次次地失去繼承人的過程中消散殆盡。因此,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冬至,再次立儲後心中忐忑不安、對冥冥天意敬畏不已的乾隆帝親自到天壇主持祭天大典,面對昊天上帝誠惶誠恐地禱告:“所定之子若賢,能承國家洪業,則祈佑以有成;若其不賢,亦願潛奪其算,毋使他日貽誤,予亦得以另擇元良。朕非不愛己子也,然以宗社大計,不得不如此,惟願為天下得人,以繼祖宗億萬年無疆之緒。”

這可以看出,乾隆帝對於立儲已經沒有多少自信,無可奈何之下,不得不向上天禱告膜拜,以稍稍減緩自己內心的惶恐憂慮和仿徨不安。

幸好這一次上天沒有再折磨乾隆帝脆弱的內心,永琰不是永璉、永琮、永琪諸位兄長們那樣的福薄之命,一直平平安安地生活成長,經過近二十年時間的嚴格學習,個人品德素質不斷成熟,已經成為年邁的乾隆帝十分滿意的合格繼承人了。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初一,八十五歲的乾隆帝將乾清宮正大光明匾之後的鐍匣取下,當眾宣佈諭旨:皇十五子、和碩嘉親王永琰為皇太子,並改名顒琰,自己將在次年正月初一舉行禪位大典,傳位給皇太子,新君年號定為“嘉慶”。

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皇宮太和殿,在整齊跪拜於殿前廣場上的諸王公大臣、文武百官、外藩使臣們一片山呼萬歲聲中,乾隆帝端坐於太和殿御座之上,親手把國璽交給嗣皇帝顒琰,正式禪位,以太上皇帝的身份“訓政”,退休而不放權。三十六歲顒琰隨後登基稱帝,成為清朝入關後的第五代皇帝——嘉慶帝。此時,距離他被秘密立為皇儲,已經過去了二十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