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寧古塔到底隱藏著什麼樣的秘密,讓官員聞風喪膽,不惜自殺也不願去

在清宮劇中,當我們看到身為九五至尊的皇帝,突然雷霆大怒,喊出:“發配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時,底下的臣子一定猶如五雷轟頂般,大腦一片空白,瞬間面如死灰。

為什麼這些臣子,一聽到要被流放至寧古塔,就露出生不如死的表情呢?寧古塔到底隱藏著什麼樣的秘密,才導致清朝官員如此聞風喪膽?有的甚至不惜自殺也不願去寧古塔呢?

01寧古塔到底是什麼?

寧古塔其實是一個地名,大概在今天的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長汀鎮古城村附近,在明清時期,那裡是東北邊疆重鎮。明末文人王家禎的《研堂見聞雜錄》曾這樣描寫寧古塔:

“寧古塔,在遼東極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積雪,非復世界,中國人亦無至其地者。”

今天的寧古塔已經是一個完全對外免費開放的景點,不過如果你去那裡遊玩,就會發現那裡並沒有塔,那寧古塔為什麼沒有塔呢?

因為“寧古塔”原本是滿語轉譯過來的,“寧古塔”的漢語意思是“六個”,相傳努爾哈赤曾祖父的六個兒子,曾在這裡生活過,也就是清六祖所居之地,所以稱這裡為寧古塔。

那王家禎為什麼在《研堂見聞雜錄》中,說沒人到過那裡呢?那是他不瞭解,當時隱藏在深山中的女真族就在那裡生活。

而女真族屬於遊獵民族,特別是努爾哈赤的建州女真,就是發源於那片白山黑土之中,在牡丹江、綏芬河、長白山一帶依靠打獵為生。

而等到清朝挺進中原,在北京建都後,那裡的滿族人大多都搬到了關內,留在那裡的基本上就是披甲人。

那披甲人到底是什麼人呢?這要從女真族的八旗制度說起,所謂八旗制度,就是“以旗統軍,以旗統民”的意思,也就是平時耕田打獵勞作,打仗時披甲上陣。

按照身份地位主要分為三等,第一等是“旗丁”,也就是女真族人;第二等是“披甲人”也就是投降女真族的人,民族成分比較複雜;第三等是“啊哈”,也就是奴隸,大多是漢人、朝鮮人。

所以披甲人就是為清朝鎮守邊疆的人,他們本身就是降人,身份地位很低,而隨著清朝統一全國後,降人越來越少,披甲人也基本上等同於鎮守邊疆的軍人。

清朝時期,滿人為了保護自己所謂的“龍脈”,根本不允許關內的漢人去東三省地區,但披甲人在那裡很辛苦,於是清朝皇帝就把犯人發配到那裡,給披甲人充當奴隸使用。

所以,不管男女老少,或是官員、文人墨客,只要惹怒了皇帝,就會被髮配流放到寧古塔,那為什麼大家都對寧古塔特別害怕呢?請往下看:

02寧古塔為什麼是人們的噩夢?

我們開篇說了,所有人一聽說自己要被流放到寧古塔,都會露出生不如死的表情,可那好歹是清朝祖宗的發源地,至於那麼可怕嗎?事實上真的非常可怕!

第一,發配過程很痛苦。我們剛才說了,寧古塔在牡丹江市,以今天的發展來看,從北京到牡丹江走高速的話,大概是1500公里左右,開車需要16個小時左右。

如果坐高鐵的話差不多隻需要9個小時,而坐飛機時間就更短了,大概2。5小時就能到達牡丹江,但我們要知道那是今天的速度。

在清朝時期,根本沒有發達的交通工具,一切只能靠走,並且路途中還要翻山越嶺,所以實際走的距離至少要3000多公里。

關鍵這些犯人還不是正常地行走,他們需要戴著沉重的枷鎖,加上之前受刑時,身上可能有很多傷,每走一步都很痛苦。

最關鍵的是陪著他們走的衙役,也是一身怒氣,時不時地還會踢打他們,一路上還要經歷風吹日曬、冰霜雪雨,很多人往往沒有走到目的地就直接死去了。

第二,自然環境很惡劣。現在的牡丹江是一個景色優美的地方,尤其是冬天時,有很多人會到那裡欣賞雪景,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可在古代時,古人絕對不會那麼想,因為古人根本沒有現代人那麼好的禦寒裝備和過冬物資。

而那裡在冬天時,氣溫要達到零下三四十度,缺衣少糧的,你想找吃的根本不可能,因為冬天時,一片白雪皚皚,啥都沒有。

那可能有的人會說了,古人可以打獵啊!當年的女真族就是在那裡打獵的!我們要知道發配過去的犯人,大多是北京以南的中原人士。

並且這些人中,有很多之前一直是養尊處優的官員、文人,別說打獵了,他們就連基本的野外生存能力都沒有。

所以,那些人一來不適應寒冷的氣候,二來缺乏野外生存技巧,到那裡後,可以說是生不如死。

從清朝把犯人發配到寧古塔那裡來講,清朝皇帝確實夠狠,因為在清朝以前的朝代,大多把犯人發配到南方地區。

雖然也是南方地區的荒涼之地,可至少不會挨凍受餓,比如宋朝時,喜歡把犯人發配到廣東、海南等地。

著名的蘇軾就曾因“譏斥先朝”的罪名,被貶到嶺南地區(今廣東),可他卻在那裡寫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千古詩句。

所以說相對來講被貶到南方還是很舒服的,那些文人墨客也在南方寫出了很多優美的詩句,不過也正是因為文人墨客嘚瑟個不停。

導致人人都知道發配南方就跟度假似的,到了後來就改了,專往苦寒之地發配,特別是到了清朝,皇帝們對往寧古塔發配犯人情有獨鍾。

第三,流放生活很殘酷。那些犯人就算平安地到達了寧古塔,並適應了那裡的氣候,掌握了生存本領,他們在那裡過得也是非常辛苦。

因為他們是被流放的犯人,要給披甲人當奴隸,基本上天天就是種田、修路、挖礦,被披甲人當牛馬一樣使喚。

吃最差的,住最差的,還得幹最重的體力活,要多遭罪就有多遭罪,關鍵是披甲人一個不高興,還會拳打腳踢的,因為他們是犯人,所以就算死了,也無處伸冤。

還有,我們要知道都是什麼人被髮配過去啊?因為發配之刑是替代死刑的一種刑罰,所以大多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被髮配過去。

正所謂好死不如賴活著,發配之刑就是皇帝格外開恩的刑罰,皇帝能給沒身份、沒地位的窮人開恩嗎?那是不可能的,窮人犯了重罪,直接就被砍頭了,根本沒有被髮配的機會。

那這些高官家的人和身陷文字獄的江南儒士,到了寧古塔後,能像窮人那樣心態平和嗎?不能夠的 ,正所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所以,對於那些被髮配的人來講,不只是身體上的折磨,更重要的是心靈上的打擊,皇帝就是要讓這些人在這裡活受罪。

並且,古人都有落葉歸根的想法,而絕大多數人被髮配的那裡後,終生不允許回來,這對於他們的打擊也是沉重的。

那有人可能會說,難道所有被髮配過去的犯人,都一直遭罪嗎?當然不是,少數的有文化、有技能的犯人,還有可能被奉為座上賓呢!但這種機率是很低的,這一點我們後面會詳細說。

03犯人不能逃跑嗎?

說到這裡,大家有可能會說,到那裡流放又不是蹲監獄,難道不能跑嗎?或者在被髮配的路上就直接逃跑不行嗎?其實,逃跑的機率非常低。

第一,沒辦法逃跑。我們知道被髮配之人,要戴著厚重的枷鎖,如果犯人多的話,還會用鐵鏈相連,走路都費勁,往哪跑?

再加上衙役都手持兵器,如果犯人不老實,或者試圖逃跑,被發現了就是一個死,不僅犯人身上大多有傷,而且在發配路上衙役怎麼可能讓犯人吃飽了?所以根本沒有力氣跑。

至於武俠小說中的那些劫獄之人,更是沒影的事,從古至今都是各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沒人會過來幹這種誅九族的事。

第二,沒有地方跑。到達寧古塔後,犯人們一般都被卸下了厚重的枷鎖,看管的也沒有那麼嚴格了,可他們同樣跑不了。

寧古塔那裡地處邊疆地區,四周荒無人煙,跑出去也沒地方待,如果想回到關內,先不說層層的關卡無法突破,最重要的是很容易就會成為猛獸口中的食物。

就算一切順利,能夠跑回關內,可那時候已經是全國通緝的犯人了,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犯人根本無處躲藏。

第三,根本不敢跑。這些被髮配的犯人,都會被編成組,要求他們互相監督,如果有一個人跑了,其他人就要跟著連坐。

並且,很多犯人都不是自己一個人被髮配過來的,往往是一大家子人一起來的,如果他跑了,這些家人都會遭殃。

再加上很多人,都還心存幻想,萬一哪天皇帝開恩了,給自己來一個特赦,那就徹底解脫了,可如果自己先逃跑了,就徹底完了。

04那些給寧古塔帶來影響的犯人

我們之前說過,像蘇軾那樣的文人墨客,在流放南方時,曾留下不朽的詩篇,也給當地帶來了很多影響,同樣的,發配寧古塔的人中,也有給當地帶來影響的。

比如,推動寧古塔文化發展的,明末清初大臣張縉彥,在被髮配到寧古塔後,苦中作樂,邀請被流放的其他文人,組織成立了“七子詩會”詩社,這是黑龍江省的第一個詩社。

他們每個月都要聚集一次,專題研討,並分派任務,進行吟詩作對,寫下了大量的詩集散文,給黑龍江的文化發展打下了基礎。

同時張縉彥還遍訪當地的山水,將其逐一記錄,並寫成了黑龍江的第一部山水遊記與地名學專著—《寧古塔山水記》,這都對黑龍江的發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再比如,推動寧古塔經濟貿易的,紹興人楊越夫婦,他們因“通海案”被髮配到寧古塔後,積極傳播漢族先進的耕種技術,教會了當地土著先進的耕田方法。

並且還將中原地區的市集貿易方式,教給了當地土著,開創了當地市集貿易的先河,同時他還把浙江小吃的做法帶了過去,生意做得風生水起。

除了上面的例子,在寧古塔還有很多犯人,對寧古塔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當然了他們也因此,獲得了足夠的自由與許可權,可以說在寧古塔過得也非常舒服。

不過這樣的人,只是少數,大多數人,到達寧古塔後,還是非常遭罪的,因為他們沒有一技之長。所以說,還得好好學習,有了本事,到哪裡都吃得開。

05總結

其實,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之所以無數古人都懼怕發配寧古塔,原因無外乎其惡劣的自然環境、低下的政治地位以及不發達的經濟條件。

不管古人如何懼怕寧古塔,它就在那裡,默默地記錄著近三百年的清朝流放歷史,也見證了那裡滄海桑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