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荷塘月色》涉黃、《背影》違反交通規則,朱自清也要離開課本

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今晚在院子裡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裡,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

月亮漸漸地升高了,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節選《荷塘月色》朱自清

朱自清先生,生於1898年11月22日,原名字華,家境富裕自小生活優渥,但在大學時期家中發生變故,導致家道中落。

但其父為了不影響朱自清的學習,便未將家中變故告訴朱自清,直到1917年朱自清20歲學成歸來,才發現家中的窘迫,心中不由五味成雜,有感動亦有愧疚。而家中昔日富裕不再,為了提醒自己潔身自好不人云亦云、同流合汙,於是便將“自華”改為“自清”,出自於楚辭·卜居之中那句“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

朱自清先生作為中國著名的散文家、詩人、學者,不乏經典之作活躍在課本當中,例如耳熟能詳的《背影》、《荷塘月色》,這兩篇散文都是你我當年需要背誦牢記的文章,若是貪玩不曾記牢免不了要挨先生的竹板子。

關於《荷塘月色》,當年語文課初學這篇課文時,有件事我記憶尤深,至今仍然歷歷在目,上課時,老師讀到“就像剛出浴的美人”,之後便問了句:同學們,剛出浴的美人有什麼特點啊?於是一向喜歡作死的後排在下面迅速答道:“誘惑銷魂”。

然後他從坐著聽課,就變成了站在教室最後。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嫋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節選《荷塘月色》朱自清

就像當年老師的教導,以及教材的解析說的那樣,《荷塘月色》是一篇很美的散文,但不僅只有華麗優美的詞藻,除此之外還象徵著作者心境的變化,如果將《荷塘月色》比做朱自清的詩與遠方,這將是一個很美好但遙不可及的幻想,現實中的苟且無法逃避,心中頗為煩悶的作者出門散心,於是這片美好恬靜的荷塘,便成了朱自清精神的慰藉之地,在這一方寧靜的天地之中,獨生一人漫步,沒有家庭的瑣碎牽絆,沒有生活的柴米油鹽,成了一個只為自己而活著、放下俗世的超脫之人。

這時候的他,不是父親、也不是丈夫、兒子、教師,只是朱自清。

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丰姿,便在煙霧裡也辨得出。

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裡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裡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明明是一片極其美好恬靜的散文,一堆家長卻以低俗為理由,聯名建議刪除這篇文章,之所以被認定為低俗,便是因為那句極其形象動人的比喻——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很多家長提出,自己在輔導孩子功課時,讀出這句時非常尷尬。而正處於青春懵懂年紀的中學生,看到這句優美準確的比喻時,免不了浮想聯翩想入非非。這段比喻當年入選教材之前,葉聖陶先生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認為僅論文章水平、比喻之唯美,是絕對沒問題的,這樣的寫法面向學生多少有些香豔,如果必要的話也可以刪除,但在經過激烈的討論後,最終還是決定保持文章原貌。

對此,我認為大可不必如此脆弱緊張,畢竟心中乾淨的人看事物多半是純潔的,而只有心中骯髒的人才能隨時隨地想入非非。《荷塘月色》成文於四一二白色恐怖時期,而朱自清在白天的忙碌中只能擔負起責任,一個丈夫、兒子、父親、革命家的責任,只有獨自一人漫步在夜色籠罩的荷塘時,才能逍遙自由地幻想,如同一個真正的隱士。

在網路傳播如此迅速的年代,孩子們在網際網路上所接觸的資訊實際上尺度是很大的,與其究竟課本上的比喻如何,不如家長起到一個更好的引導,過猶則不及,只有正確的用平常心去對待,給孩子塑造一個健康的觀念,才是真正的關心。

除此之外,朱自清用極其樸實無華的文字,將父親的偉大描寫的淋漓盡致的《背影》一文,又被專家認定為違背交通規則。1917年,朱自清因祖母去世,於是與兩年未曾謀面的父親朱鴻鈞見了面,之後朱鴻鈞需要前往南京謀事,朱自清則是要在浦口火車站搭車前往北京。

而臨行之前,朱鴻鈞那道蹣跚緩慢的背影,讓朱自清十分心酸。

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臺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著顧客。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節選朱自清《背影》

攀爬翻閱月臺違反交通規則?在當下確實如此,但任何不結合具體時代分析問題就是在耍流氓,在那個火車速度十分緩慢的年代,攀爬月臺實際上很常見,甚至於很多窮困人家,為省下車票錢,透過中途扒火車來蹭車。在那個艱難落後的時代,不能用如今的規矩生搬硬套,而一篇文章之中具備時代烙印更是極其常見的事情。

去年三十,在老家跟著祖父上山掃墓,祖父在前面帶路,我在後面緊跟。路上有些雜草,冬日中的山也顯得荒涼,祖父頭髮花白,一路上只是沉默。

他要帶孩子的孩子,去見自己的父親,去年我十九,我不知道他心中所思所想,或許感慨時間如白駒過隙,如今已年少不再,或許是一種代代相傳的告籍?

我不知道,我看到的只有一個背影。

而這個背影給予我的,只是說不完的遐想,我無法確定任何情緒與想法,也就這這一刻,我忽然明白了《背影》中朱自清的情感,在那些你無法離開的人的背影中,就會告訴你一種名為“歲月”的答案,其實讀不懂《背影》蠻好的,讀懂了,也就快回不去了。

而關於朱鴻鈞究竟是否違反交規,按照當年的標準來看,其實是沒那麼多條條框框與規矩限制的。有人對課本內容產生質疑,其實不是一件壞事,但這些關於刪除朱自清文章的理由,就有些矯正過枉了。

狹隘的人,看到的是違反交通規則的朱鴻鈞;而心中有愛的人,看到的則是一個不善言辭的父親,對孩子默不作聲的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