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大明最出格的皇帝,是荒唐還是牛掰?

正德十四年(1519年),明武宗朱厚照親自下旨,讓奉天威武征討大將軍、鎮國公朱壽統率軍隊南下,去平定寧王朱宸濠的叛亂。

南征隊伍剛離開北京,王守仁的捷報已經送來了——寧王朱宸濠之亂在汀贛巡撫王守仁的吊打下,僅持續43天即宣告失敗,寧王本人也成了王守仁的俘虜。

鎮國公朱壽決定把捷報壓下來,一行人繼續南下。

到南京後,跟隨鎮國公朱壽南下的錦衣衛指揮使江彬趕緊找來王守仁,讓對方“識趣”些,把朱宸濠放了。等鎮國公朱壽大軍抵達後,再行俘虜。

礙於鎮國公朱壽的神威,王守仁無奈,只能將擒獲的寧王朱宸濠以“獻俘”的形式,押送南京,交鎮國公朱壽重新體驗一把抓寧王的樂趣。隨後,在朱壽及其部將的“圍攻”下,寧王朱宸濠二度成為俘虜,論罪伏誅,廢除封國。

01

奉天威武征討大將軍朱壽到底官居幾品?放眼當時整個大明王朝,官員們都紛紛搖頭,表示不清楚。但對於領銜主演朱壽的那個人,官員們無不五體投地,表示臣服。

因為,朱壽就是明武宗朱厚照本人。

▲明武宗畫像。

關於明武宗朱厚照,歷來頗有爭議。有說他為人絕頂聰明,通曉多國語言,是為一代明君。也有人認為其強搶民女,放蕩不羈,沉溺玩樂,是個不折不扣的昏君。在小說、戲劇和影視中,他更是被瘋炒的熱門IP。

不過,關於他的“好命”這一點,所有人都保持一致的觀點。

作為大明王朝成立以來的第十位皇帝,朱厚照打小就是父皇認定的皇位繼承人,並且沒有任何競爭對手與之抗衡。

他的父親、明孝宗朱佑樘從出生開始,就經歷著後宮的腥風血雨,直到其父明憲宗駕崩之後才得以告一段落。或許是童年的磨難,讓明孝宗不得不重新審視皇帝與後宮妃子的關係。在明孝宗的“愛情觀”中,有一人相伴即可。因此,明孝宗也成了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奉行“一夫一妻”制的皇帝。

在這種情況下,終其一生,明孝宗與皇后之間也才誕下了兩個皇子,其中一子早夭。如此,朱厚照就成了明孝宗遺留下來的唯一成年皇子,自然也就是皇位的唯一繼承人。

如此的好運,他能不浪嗎?

作為大明第一家族,父母對獨苗朱厚照的溺愛,可想而知。在皇帝老爸的安排下,朱厚照兩歲就被立為太子。從4歲開始,在父親的親自調教和引導下,一步步規範言行舉止,學習經史子集。

為了避免朱厚照受宮廷奢靡享樂之風的影響,明孝宗更是在尚書馬文升的提議下,杜絕太子朱厚照參與一切宴樂活動。宮宴、曲戲、元宵煙火等都在此範疇。

▲明孝宗朱佑樘。圖源:電視劇照。

而這些,對於極度寵愛太子的明孝宗來說,還遠遠不夠。

於是,在朱厚照9歲那年,明孝宗又給他找來了楊廷和、吳寬、費宏等當世名家為其講學。這群講官中,楊廷和少年成才,曾參與編撰《明憲宗實錄》;而吳寬、費宏都是殿試狀元出身,經筵史集爛熟於胸。

正所謂“名師出高徒”,在這群講官和父親的悉心教導下,朱厚照少時即喜讀書,且善作詩。按《國榷》的說法是,“揮筆輒就,曾不構思”。這說明他下筆成章,思維敏捷。

朱厚照本人生性好動,喜騎射。針對這一點,明孝宗其實很早就看出兒子的頑劣,但出於將其培養成朱元璋、朱棣等雄主的美好願景,也並未過分限制。

照理,像朱厚照這種經名師調教、能文能武的太子,稍加些時日,必大有可為。然而,事情到這裡發生了轉變。

根據史書記載,身為太子的朱厚照自從出閣讀書起,每日都是重複做著研讀四書五經、祖訓遺言的學問。而長期單調地做著同一件事情,任何人都會產生厭惡,但身為太子的他,不僅不能停下來,甚至連厭惡都不能表露出來。在老師們的敦促下,他必須做出“色容莊謹”的姿態。每次授課完成,還得按照禮儀,起身作揖,答謝講師。

長期的束縛與規訓,在他的潛意識中種下了一顆種子。對那些重視禮教的官員的憎恨乃至報復的心理,只等著發芽。

02

弘治十八年(1505年),36歲的明孝宗積勞成疾,英年早逝。皇位理所當然由皇太子朱厚照繼承,是為明武宗。

當年,明武宗僅有15歲。按照古代男子20歲加冠才算成年,明武宗登基時還是“小孩子”。

而明代賦予皇帝的權力卻是至高無上的,為防止明武宗剛即位就做出些出格的事情,明孝宗臨終前特別安排了大學士劉健等人輔政,並叮囑他們:“東宮年幼,好逸樂,卿等當教之讀書,輔導成德。”

知子莫若父!沒了父親約束的明武宗一登基就有些飄了。從前,在明孝宗及東宮諸位老師的約束下,宮廷的奢靡享樂之風對其影響還有限。而如今身為天子,他擁有絕對權力,想玩,想搞事,還不是他自己說了算?

對於新主子的心思,自明武宗為太子時即在身邊侍奉的那群太監又怎會不知?當時,以劉瑾為首的八大太監(時稱“八虎”)最是瞭解新皇帝想放飛自我的心理。在他們的“苦心”安排下,明武宗終於可以擺脫束縛,扮演除皇帝以外的其他身份,或為小販,或為平民,帶領小太監穿街走巷,觀奇賞異,充分滿足自己內心缺失了十多年的對大明社會的好奇。

不過,在封建君主的專制時代,儘管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但也並非事事可以隨心所欲。在日漸成熟的行政生態系統中,皇帝更多時候不過是充當調解各方矛盾的最高仲裁。何況,“代天巡狩”歷來都是對中國帝王最基礎的要求。代替神仙掌管人間,本來就需要營造一種神秘感,如今皇帝公然在太監的唆使下,自貶身份,甘於平凡。那群受命輔佐明武宗的大臣,又豈能袖手旁觀呢?

於是,從六科給事中、通政司到六部、內閣,滿朝的文官紛紛指責皇帝的不當言行;同時,對於“八虎”的曲意迎合、阿諛奉承,嗤之以鼻,並要求皇帝罷黜他們。

對明武宗而言,平衡各方勢力是身為皇帝必做的事情。但如果應允了朝中那群顧命老臣的意見,勢必會讓自己再度陷入厭惡的禮教束縛中。而如果偏袒身邊宦官,雖有昏君之嫌,卻能讓自己握有與大臣抗衡的力量,使朝中態勢不致影響君權。打起小算盤後,明武宗遂對憂國忠君者的肺腑之言,充耳不聞,反而任憑宦官把持朝政,對抗強勢的文官集團。

▲明孝宗畫像。

當時,在明孝宗遺留下來的內閣中,除李東陽一人仍忍辱負重在朝中獨立支撐外,劉健、謝遷因屢遭誣陷,處處受明武宗冷落而被迫辭官。當年建議明孝宗讓朱厚照出閣讀書的吏部尚書馬文升,也因例行裁汰官吏,開罪“八虎”,被勒令退休。而德高望重的兵部尚書劉大夏,下場更是悲慘。性格耿直的他,因歷數宦官罪惡,年逾古稀仍被判處流放充軍。

總之,在明武宗正德初年的這場政治風波中,因皇帝本人想要加強皇權,曾經輔佐明孝宗開創“弘治中興”的那群老臣,通通被清除出去。取而代之的是,明武宗本人信任的宦官和武將。

但即便做了這麼多,紫禁城這個憋悶的“牢籠”,對明武宗的影響還是全面的。要想徹底擺脫宮廷對自己的束縛,要麼退位讓賢,要麼利用手中的權力徹底逃離。

明武宗選擇了後者,在皇宮之外的豹房單獨居住,並要求各級官吏的奏摺,需差人送往豹房。

關於豹房的作用和具體方位,歷史上眾說紛紜。有人認為這是明武宗設立的專供打仗使用的“總參謀部”,也有人認為這是明武宗找個藉口繼續享樂的地方。但可以肯定的是,用來豢養老虎、獅子的皇家動物園,短暫代替了紫禁城,成為天子日常起居的住所。

03

由於明武宗的放任,皇帝身邊的“八虎”權勢熏天。八虎中,宦官馬永成主持東廠,谷大用控制西廠,全面掌控帝國內最具實權和監督權的要害部門。當時京城甚至流傳著一句歌謠:“大臣趕著內官拜,廠裡校尉系鑾帶。”

為了規勸皇帝早日走回正道,科道言官從未放棄上奏彈劾“八虎”專權。然而,明武宗對此置之不理,任由事態繼續發展。

“八虎”的猖狂,尤以劉瑾為甚。

▲明武宗與劉瑾。圖源:電視劇照

在明武宗的默許下,劉瑾開始插手國庫賦稅收繳。他委派自己的親信到各地去直接收取商稅,並給每個親信都安排了額度任務。在他的親自監督下,各級官吏在商稅領域上吃虧空的現象大幅減少,這令各級官吏氣得牙癢癢。

劉瑾發現,在京城周邊,有不少百姓因為農田被官僚地主侵佔,而被迫淪為農奴,生不如死。經他的建議,明武宗決定從官員手中強行奪過土地,納入皇莊,使京城土地兼併之風,戛然而止。

為了加大對帝國官員的監察,獲得皇權特許的劉瑾,又在錦衣衛和東、西兩廠之外,再設第四個特務機構——內行廠,只聽命於明武宗一人。內行廠的職責除了監督官吏外,還凌駕於東西兩廠以及錦衣衛之上,負責監察他們。

但即便到了這種地步,劉瑾仍不放心。他要求所有言官每天到衙門上班前,必須到他指定的親信處報到,否則一律以缺勤罷官免職。

就這樣,劉瑾不僅徹底得罪了文官集團,也動了“八虎”中其他成員的蛋糕,引得大傢伙對他咬牙切齒。

恰在此時,一個大明郡王的叛亂,將劉瑾送上了死路。

正德五年(1510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栴的後裔、安化王朱寘鐇在自己的封地安化(今甘肅慶陽)打出“誅劉瑾”的旗號造反。本來明代藩王造反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如明武宗的直系祖先燕王朱棣就是個造反篡奪皇位的君王。但自朱棣以後,明代藩王實力被削弱,郡王在親王的管束下,更是隻有吃皇糧的命,如今膽敢打著消滅劉瑾的名號造反,此事非同小可。

儘管,明武宗貪玩不愛搭理朝政,時常放權“八虎”胡作非為,但此次矛頭直指劉瑾的藩王叛亂,還是引起了他的重視。他緊急下令命涇陽伯神英、遊擊將軍仇鉞等會同都御史楊一清率領京營官兵以及陝西等地各路明軍,共討叛軍,並加派“八虎”之一的權宦張永前往甘肅督戰。

不過,安化王卻沒有燕王神威,軍隊還沒獲什麼特別戰績,就徹底敗亡,前後歷時僅18天。

事後,經查明,此次叛亂與劉瑾奉旨查勘屯田、編審屯糧有關。負責此事的巡撫安惟學為了討好劉瑾,在編審屯田時,做了手腳,大肆搜刮銀兩,供劉瑾揮霍。最終導致士兵譁變,並被安化王加以利用。

對於朝臣的奏報,明武宗將信將疑。不過,被明武宗派去甘肅的宦官張永回來後,也坐實了劉瑾的犯罪事實。

當初張永離京之際,明武宗曾著戎裝親自相送。這一幕恰巧被同受皇命赴甘肅平叛的文官代表楊一清看見。劉瑾的崛起,早就讓“八虎”集團內部變得不那麼和諧。楊一清於是趁機做了張永的思想工作。

▲楊一清畫像。

楊一清對張永說:“公亦上信臣,今討賊不付他人而付公,意可知。藩宗亂易除,國家內亂不可測,奈何!”言外之意,皇帝是肯定相信你的,安化王叛亂本身也不是什麼大事,但你想想劉瑾的所作所為,居然能夠讓一個混吃等死的郡王都恨得起來造反,可見劉瑾是多大的禍害。

最終,聽懂了楊一清言外之意的張永,從甘肅回京後,在明武宗召見他時,趁機將劉瑾做過的壞事捅了出來。當晚,劉瑾即成階下囚。

但在殺不殺劉瑾的問題上,明武宗犯了難。他始終不願意相信劉瑾真的有篡位之心。他決定網開一面,親自率人去查抄劉瑾家。誰知,一查嚇一跳,在劉瑾的私庫中,不僅發現了大量的金銀珠寶,還有龍袍玉帶、盔甲武器。劉瑾最終被判處極刑,西廠、內行廠相繼被廢除。

04

百官原以為,楊一清計殺劉瑾一事可以引起明武宗的注意,重新迴歸朝政,好好打理祖宗江山。但對於明武宗而言,劉瑾雖然藉著他的權勢,將朝廷上下搞得烏煙瘴氣,但好歹也幫他抵擋了很大一部分來自文官集團的口誅筆伐。

沒了劉瑾,江彬、張永等人又成了明武宗身邊的新貴。

江彬,宣府(今河北宣化)人,原為大同遊擊將軍。史書記載他“魁碩有力,善騎射”。正德六年(1511年),劉六、劉七因不滿明武宗統治,在京城附近發動起義。明武宗調邊軍勤王,江彬亦在此列。因他作戰勇猛,得明武宗賞識,收為義子,入值豹房。

在江彬等人的慫恿下,從正德九年(1514年)起,看厭了京師風景的明武宗就開始謀劃逃離京師的計劃。

正德十二年(1517年)七月,明武宗決定微服“巡視”居庸關,先到北京近郊的長城一線領略邊塞風光。但此舉遭到了負責鎮守居庸關的御史張欽的極力反對。無他,皇帝萬金之軀,宗廟安危繫於一身,萬一出事,自己縱然有十個腦袋也賠不起。但明武宗並未搭理他。張欽只能緊鎖城門,逼退明武宗。半個月後,聽聞張御史不在居庸關,明武宗再度駕臨居庸關,並由此走向宣府、大同等長城一線。張欽得知後,率人追趕不及。事後,明武宗不但不罪責於他,反而關心起他的近況。

其實,明武宗去往宣府、大同的微服巡視或許並不簡單。從15世紀末開始,蒙古一帶的達延汗與滿都魯汗的遺孀滿都海成親,繼承了滿都魯領地,並以此為基地,發展實力,翦除其他勢力,再度整合蒙古草原上的各部落,實力大增。他同時聯絡親明的朵顏三衛,並派兵多次騷擾大明邊境,似乎一切有如當年也先南侵的預兆。故明武宗拋下政務巡邊,亦有未雨綢繆的意思。

到了宣府的明武宗發現,普通士兵都會對將軍比較忠誠。為了跟士兵們增進感情,拉進彼此的關係,明武宗又給自己發明了個好玩的頭銜: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這回總算可以聽士兵們尊敬地稱呼他為將軍,好好地過一把從戎癮。

明武宗沒想到的是,更刺激的還在後頭。

就在他巡邊期間,蒙古韃靼部小王子居然親率5萬(號稱)大軍攻打應州。聞訊,明武宗親率大軍馳援。此戰,在《明實錄》和《明史》皆有記載,被稱作應州大捷。《明史》稱:“冬十月癸卯,駐蹕順聖川。甲辰,小王子犯陽和,掠應州。丁未,親督諸軍御之,戰五日。辛亥,寇引去,駐蹕大同。”

然而,從時間上來看,此戰前前後後開打近5天,投入兵力數萬,雙方傷亡兵力卻甚少,著實詭異。據《明實錄》記載,“是役也,斬虜首十六級,我軍死亡五十二人,重傷五百六十三人,乘輿幾陷。”可知打了5天的明軍不但沒撈著什麼好處,反而摺進去了幾百號人,就連明武宗也差點步了明英宗朱祁鎮的後塵。這其中是否有造假的嫌疑呢?

▲奉天征討威武大將軍朱壽。圖源:電視劇照

可以肯定的是,應州戰役確實存在,而且從結果上來講,是一場勝利。因為在明武宗去世後,大臣給他寫的《尊諡議》中有這樣一句話:“自丁丑迄於庚辰,屬邊境之不寧,致皇輿之遠狩,天戈至止,月捷頻聞。”即便有吹捧皇帝的嫌疑,但在最後的蓋棺論定上,大臣們都認可他的戰績。

既然如此,那為何還造假?這大概跟文官集團與明武宗之間的直接矛盾有關。因為,在此數十年前,明武宗的曾祖父明英宗也是個貪玩的傢伙,御駕親征不但把明成祖朱棣時期留下的大明精銳盡數斷送,自己也到蒙古部落做起了俘虜。而今,明武宗再度“發揚”明英宗親征精神,將明朝拉入一個讓文官們覺得相當危險的境地。為了守護大明江山,限制君主權力,他們明著不行,在青史上留下幾筆不滿的言語,倒還可行。

除此之外,明武宗的父親明孝宗可算是明代文官集團最滿意的皇帝。就像天啟朝內閣首輔朱國楨所說:“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明武宗好歹從小由聖君明主以及文官大儒教導,在他們心中,做兒子的就應該向老子看齊。但明武宗在位這些年,所作所為,讓人大跌眼鏡。因此,如果將一場大捷改為一場敗仗載入史冊,是否又能起到規勸明武宗以及警醒後世大明皇帝的作用呢?

05

不過,明武宗志不在此。自應州大捷之後,正德十三年(1518年),他又下詔加封自己為奉天征討大將軍、鎮國公,賜名朱壽,並賜予丹書鐵券,追封三代。

對於如此荒唐的行徑,大學士梁儲、毛紀等人以“貶損陛下祖宗”之言極力勸說,卻不見起色。

不久,明武宗玩性再起,這次決定南巡。

自明武宗即位後,始終不臨朝理政,大臣們怒不可遏。大學士楊廷和甚至直接要求明武宗昭告天下:“自今以後,不復巡遊。”並警告明武宗,做皇帝要有皇帝的樣子,別老想著當將軍。

為了阻止皇帝南巡,大臣們也是拼了。如金吾衛指揮使張英“肉袒挾兩囊土數升,當蹕道哭諫”。眼看大臣們態度變硬了,明武宗也不甘示弱。秉著朕就是要南巡的態度,將帶頭鬧事的官員全部下了詔獄,罰跪、廷杖者更是數不勝數。但大臣們始終秉持死諫的態度,即便受到皇帝的懲處,上書勸諫者仍有增無減。見狀,明武宗只能妥協。

事情挺巧,恰在此時,寧王朱宸濠在封地江西南昌起兵謀反,一舉攻下九江,包圍安慶,給了明武宗一個實打實的南巡理由。於是,在江彬等人的陪同下,明武宗掛起威武大將軍的名號,率軍南征。

▲平定寧王叛亂的王陽明畫像。

可惜的是,寧王叛亂與安化王叛亂結局基本相同,明武宗都沒有機會碰上。但打著剿滅寧王的旗號南征,未有斬獲卻匆匆還朝,無疑就失去了南巡的理由。這才有了本文開頭放了寧王,讓其體驗第二次被抓的“快樂”。

為了讓自己的南征日子變得更加充實,明武宗決定繞道實行他的南巡計劃,不料在一次泛舟釣魚中,船翻落水,小命就此不保。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在南巡返京三個月後,明武宗病死豹房,年僅31歲。

臨終前,他傳旨令將邊兵全部遣返回原鎮,加強邊防,並照會身邊大臣:“前事皆由朕誤,非汝曹所能預也。”大概就是朕之前做的那些事,都是朕的錯,與你們無關。至於你們那些勸諫,說實話,對我一點用處也沒有。

明武宗去世後,皇位由其堂弟、興王世子朱厚熜繼承。

明武宗的離世,也標誌著一個時代的落幕。但皇帝與文官集團的衝突卻從未停歇。在下一個即將來臨的時代,皇帝將變成道士,與大臣鬥智鬥勇。只是不知此時,是否還有人會想起那個褒貶不一的明武宗?

參考文獻:[明]費宏等:《大明武宗毅皇帝實錄》,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中心,1986年[明]談遷:《國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清]張廷玉等:《明史》,中華書局,1974年任丹丹:《明武宗正德南巡原因探析》,《牡丹江大學學報》,2018年第2期王鏡輪:《明朝太子的讀書生活》,《紫禁城》,2008年第10期李洵:《少年朱厚照的宮中生活》,《紫禁城》,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