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薩爾滸之戰隱情擊敗明軍的不是女真騎兵,而是“自己人”

薩爾滸之戰,明軍大敗,明軍派系林立都想自保,軍事主官對部隊掌控不強,對遼東軍頭是拉攏而不是靠軍令,對客軍如石柱土司軍在糧餉供應明顯不如遼東地頭蛇,如此軍隊各打各的算盤軍心渙散,自保者一觸即潰,敢戰者只有一死報國。步兵打騎兵就是,打勝追不上,打敗跑不掉。所以四路兵馬兜網戰術,原意是壓迫後金騎兵機動兵團空間,後金軍攻打任何一路,其他三路就會圍上來與後金軍決戰,靠優勢兵力殲滅後金軍。但這四路都出了問題,沒有一路能堅持到其他方向的援軍就被殲滅和逃跑了。

再來說杜松一路,當年可沒有現代化通訊系統,杜松部突入過快,形成孤軍深入的局面。因為明軍騎兵遠遠弱於後金軍,明軍做不到偵查後金軍動向,而後金的斥候騎兵完全掌握四路明軍動向。杜松遇敵後並不知道當面幾乎是後金全部兵力,以軍事常識分兵2部分。記住,互為犄角才能互相救援,才能堅守。但面對絕對數量優勢的後金軍做不到互相救援,全部兵力龜縮防禦才是正確的(這太苛求杜鬆了)。

當杜松發現自己面對後金軍全部時,馬上向最近的馬林部求救。但馬林也有兩難的選擇,後金軍幾乎全部是騎兵,面對步兵擁有絕對機動力,圍點打援戰術都懂吧,自己不顧一切地急行軍救援杜松,在野外沒有掩護行軍時,自己沒有偵查能力,遭到八旗騎兵優勢兵力突襲,傻子都知道結局。所以,馬林選擇原地堅守,等另外2路軍隊及時圍上來。等杜松、馬林被殲滅時,李如柏不退卻,等人家打嗎。

薩爾滸之戰,努爾哈赤還沒統一女真,只是建州女真部,不到2萬兵力,明軍從外面調集8。6萬人,加上原先的遼東李如柏(原先李成梁)家兵馬3萬人,朝鮮火槍兵1萬,葉赫女真部3千人,大約12萬多不到13萬,號稱47萬,分四路分進合擊(道路不行,後勤跟不上,只能分四路)。其中主力是杜松部,理論上每一路實力都在努爾哈赤之上,但滿八旗初期戰鬥力還是不錯的,比如500八旗兵就可以阻擊杜松部一天一夜,一千八旗就攻破馬林部。

其實薩爾滸一戰敗了,明朝還是有機會,這時候認清自己與敵人的差距特別重要,必須極力避免大規模會戰,論經濟實力我強敵弱,那麼就實施經濟制裁,加強邊關巡邏,嚴懲走私。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和莽古爾泰不和,幾大貝勒共治,可以拉攏分化之。可惜的是明朝還抱著自己天朝上國的心態,繼續輕視對手,繼瀋陽被佔領後,又打出幾次大規模敗仗,自己被大量放血,有經驗有戰鬥力的部隊消耗殆盡,像四川白桿兵,戚家軍這些有戰鬥力的部隊均因戰術不當被白白消耗,把自己士氣搞得極為低落,後面甚至到了望風披靡的地步。

從萬曆後期數數歷次戰爭明軍人數,歷次未超過14萬人的,這說明明朝的國力到了後期只能支撐10萬人左右的戰爭,而且時間不能拖,一旦時間長了國力就難以為繼,想想也是悲哀,堂堂億萬生民,號稱有百萬軍隊的大國竟然被女真部落征服。實際上女真人從來沒有想過征服中原,而是打家劫舍,搶搶資源人口。但是建中女真與蒙古合併後,再加上中原大亂,吳三桂突然請降,他們才意識到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包括在後來南下的軍隊中,大部分也都是明朝的舊部,實際上滿清統治中國的戰爭是漢人打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