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朱元璋為何不選朱棣,而是要傳位於孫子朱允炆?老師:他不夠資格

朱元璋傳位於孫子,合情合理更合法,一點毛病沒有。

公元1392年,朱元璋長子,懿文太子朱標薨。對於朱元璋而言,這並不是簡單的老年喪子,而是他欽定的接班人沒了。此時朱元璋已經六十五歲了,眼見著沒幾年好活,他若一死,這偌大的江山基業,又該由誰來繼承?

所以,選定新的接班人,乃是當務之急。不久之後,朱標之子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成為新的的接班人。

公元1398年,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

對於朱元璋這個在晚年傳位於孫子的操作,一直以來都有許多人表示不理解。朱元璋兒子一大堆,即便是寄予厚望的長子朱標掛了,那也不應該傳位給孫子啊。他難道不可以就在剩下的兒子裡面再選一個繼承皇位嗎?

嘿嘿,還真就不可以,除非他朱元璋想自己打自己的臉。

在中國古代,貴族們為了維護自己的世襲統治,專門創造了一套規則,名為宗法制。其乃是以“傳嫡不傳庶,傳長不傳賢”的嫡長子繼承製度為核心,按照血脈的親疏關係來分配權力。

其最早的完善版本可以追溯到周朝時期,當時周天子大搞分封制,諸侯建國於四方,與王室並立。那麼如何保證周王室的統治地位,就成了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故,宗法制便被搬了出來了。

當時周王室規定,天子之位,只能由嫡長子一脈繼承,是為‘’大宗‘’。而其他的王子,則分封為諸侯,於四方建國,拱衛王室,是為“小宗”。而在各諸侯國內,諸侯之位,又繼續由嫡長子一脈繼承,是為諸侯之“大宗”。

其他兒子則繼續分封為卿大夫,於境內築城,拱衛宗家,是為諸侯之“小宗”。卿大夫往下,還可以繼續分封,同樣是嫡長子一脈為大宗,非嫡長子為小宗,稱之為士。士往下,則不再分封了,除了嫡長子繼承家業爵位之外,其餘諸子皆為庶民。

我們可以把周王室家族看做是一個不斷生長的的大樹。樹的根就是這個家族始祖。樹的主幹就是王室大宗,與始祖一脈相承,始終佔據主導地位。分出去的樹枝,就是王室小宗。而樹枝上的分叉,又是諸侯的小宗。隨著大樹的開枝散葉,這個家族也在不停的茁壯成長。

這就是宗法制的一個大概的流程脈絡,其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保證王室的一脈傳承以及大宗地位。不僅分家產不用愁了,王室的本家地位也得以穩固。其他諸侯卿大夫即便是輩分更高,但因為其小宗的身份,依然是要低於天子一頭。

經過數千年的演變發展,宗法制早已經深入人心,在中國古代社會中根深蒂固。尤其是嫡長子繼承製這一核心內容,幾乎是古代大家族傳承的首要選擇。

朱元璋貧苦農民出身,非常看重血脈關係,所以他對於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那一套,是比較認可的。所以他才會在稱帝建國之後,分封諸子為王,令其就藩建國。

同時還在《皇明祖訓》中規定:“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將嫡長子繼承製以國法祖制的形式規定下來,世代遵守。很明顯,他就是想效仿西周,把老朱家打造成另一個周王室。

那麼,按照這個邏輯,朱元璋放著諸多兒子視而不見,去選孫子朱允炆,那就在正常不過了。

因為按照宗法制,太子朱標作為嫡長子,是毫無疑問的皇室大宗。那麼在正常情況下,皇帝之位,一定是從他們這一脈優先選擇的。即便是朱標死了,但他還有兒子,即朱允炆。雖說從輩分上講,朱允炆要比朱棣這些叔叔們低了一輩,但是在繼承者的優先順序上,肯定是要高過他們的。畢竟人家是大宗,朱棣這些皇子則是小宗,身份差別擺在那裡,從出身的時候,就已經定好了。

宗族理念這東西是先天攜帶的,和能力無關。這就好比《火影忍者》裡面的日向一族,宗家和分家之間相差宛如鴻溝,宗家註定繼承家業,而分家卻要聽從宗家。即便日向寧次的能力出眾,堪稱日向家族的第一天才。但因為他是分家,相當於小宗,那麼他就只能是雛田大小姐的下人,一輩子以守護宗家為己任。

朱棣是很優秀,能打仗,也能治國,更比朱允炆來的成熟。但他是小宗,出身擺在那裡,那麼他就註定與繼承皇位無緣。除非朱標絕嗣,也就是朱標的兒子都死光了,沒有後代。因為這代表著宗家的血脈斷絕,為了維持家族的傳承,必須要有人來接班。這時候往往就是兄終弟及了,即從朱標的兄弟裡面,選取新的繼承人。

不過朱棣的機會還是很渺茫,因為他只是朱元璋四子,在他前面還有著秦王和晉王兩位哥哥。雖說這兩位哥哥都死的比較早,但至少是死在了朱標的後面。即便是他們死了,其子嗣繼承皇位的優先順序,依舊要高於朱棣。

最為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明武宗朱厚照駕崩之後,因為他是明孝宗獨子,自己有沒有子嗣,導致宗家血脈斷絕。

於是血脈親疏的關係,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被請到京城當了皇帝。要知道當時明孝宗依然還有兄弟在世,但朱厚熜的父親乃是諸位兄弟中最為年長的,所以他這一脈的優先順序要更高。

所以,即便是沒有朱允炆,也輪不到朱棣繼承皇位。除非他前面三位哥哥的血脈全都斷絕,那麼才能輪到他。是故,朱棣想要登上皇位,那就只能是靠造反自己去搶了。

當然了,這時候會有人說,即便朱標一脈是大宗,其子嗣擁有優先繼承權,但那也輪不到朱允炆啊。因為朱允炆的出身有問題,他並不是朱標的嫡長子。朱允炆的生母呂氏是朱標妾室,常遇春長女才是朱標正妻。而且呂氏生下朱允炆時,太子妃常氏已經誕下一子,名為朱雄英。所以朱允炆乃是次子,典型的非嫡非長,屬於小宗之列。

這其實就涉及到一個小宗變大宗的問題,朱允炆在剛出生時,確實是非嫡非長,妥妥的小宗身份。但是人家運氣好啊,出生後沒多久,太子妃常氏就去世了。之後朱允炆的生母便成為了太子的繼室。雖說繼室聽起來比較彆扭,但那也是正妻無疑,他的兒子就必然是嫡子。你不能說庶子母親扶正了還是庶子,這屬於不講道理。

當初漢武帝劉徹也是庶子,其也是在母親被立為皇后之後,成為了嫡子,這才當的太子,漢景帝也沒說直接就給人家封太子。

再後來朱允炆的哥哥,朱標嫡長子朱雄英也去世了,而且是早夭,並沒有留下子嗣。而常氏所生的另一個兒子朱允熥。雖然也是嫡子,但年紀卻比朱允炆小。所以朱允炆不僅成為了事實上的嫡長子,還成為了朱標一脈的大宗。那麼由他當皇太孫,繼承朱元璋的大統,那就非常合適了。

有人說朱允炆只不過勉強算做是嫡出,成色卻不如朱允熥。畢竟一個是繼室所生,一個則是正妻原配的兒子。古代繼室地位低於原配,祭祀時對原配要執妾禮。

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並不是無法解釋,畢竟朱元璋定規矩的時候,就沒有什麼成色不成色的說法。既然呂氏當了太子妃,那麼朱允炆就是嫡子。

《新唐書》有記:

“ 古諸侯一娶九女,故廟無二嫡,自秦以來有再娶,前娶後繼,皆嫡也,兩祔無嫌。

“皆嫡也”三個字,我想已經說得很明白了。而在朱雄英死後,其又在諸嫡子中最為年長,那麼他就是嫡長子,繼承優先順序也就高於朱允熥。

此外,朱允熥母家是常家,勢力龐大。如果朱允熥繼位,那麼便是母亡君幼,主少國疑的局面,有外戚干政的風險。這一點是朱元璋需要特別考慮的,相較而言,朱允炆也就要適合多了。

所以,總的來說,朱元璋傳位於孫子朱允炆是沒有什麼問題的,完全合乎禮法,也更符合當時明朝的處境。其之所以一直以來被人詬病,無非就是因為朱棣後面靖難成功,把朱允炆趕下了臺。正所謂成王敗寇,作為失敗者的朱允炆,自然也就啥也不是了。

相較而言,作為勝利者的朱棣,則是贏家全拿。但即便是朱棣把皇位搶走,他也不敢說朱允炆得位不正。要知道當初朱棣起兵的口號,可是“清君側以靖國難”,朱允炆是正兒八經的君。

再者而言,這又和朱元璋有什麼關係?他又不像我們擁有上帝視角,根本就無法預知未來。試問站在當時朱元璋的位置,誰能預料到朱棣僅憑燕國一隅之地,就把大明朝給顛覆了?若朱元璋真有那麼厲害,朱棣早就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