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民間故事:官員回京述職想帶3車經書,兒子:經書會引來殺身之禍

古代官員每3年就要回京述職一次。

當官員們返回京城的時候,往往會帶上一些官職所在地的地方特產,或者是平時收集而來的古董寶貝。當然,也有一些比較清廉的官員僅會帶些書籍。

不過紙張得到普及,還是公元404年晉朝時期的事情,在此之前,書籍的載體一般還是以竹簡為主。即便是一些官員,也用不起昂貴的紙張。

然而竹簡的體積大,承載文字的數量又少,一套《六經》(注:古代六經為:詩、書、禮、易、樂、春秋。由於《樂經》失傳,因此變成《四書五經》)就需要將近三大車的體量才能裝滿。

可東漢時期流傳著一個民間故事,一位官員想帶3車經書回京述職,不料遭到了兒子的阻攔,甚至還給出了若帶經書,會招來殺身之禍的理由。

區區三車經書而已,官員的兒子為何要用殺身之禍來嚇唬自己的父親,這個民間故事又告訴了世人一個怎樣的道理?

東漢光武帝時期,一位名叫吳恢的大臣接到命令,前往海南郡擔任太守的職務。

所謂“太守”,是古代一郡之中的最高行政長官,不僅有生殺大權,而且還有所屬轄區內官員的任免之權。

不過要注意,雖然吳恢的權力很大,但他任職的地方是海南郡。

這裡交通不便,地處偏遠,還是流放犯人的聚集地,被稱之為“化外之地”。此外當地文化教育水平低,風俗鄙陋,人情險惡,是一個極其難以治理的地方。

可以說,稍微有些背景的人,都不願意到這個鳥不拉屎的地方來當官。

既來之則安之,吳恢是一個非常有抱負的人,他很有信心,能將海南郡治理好。

為了沒有後顧之憂,他命人千里迢迢將妻兒也接了過來。

然而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儘管他的兒子吳佑才12歲,但卻有著非比尋常的洞察力,且通曉歷史,對史書中講述的爾虞我詐那是有著非常深刻的認識。

吳佑到達海南後就告訴父親:“來到海南為官,其實是一件天大的好事,這樣可以遠離朝局紛爭,專心治理,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看到兒子能有如此見解,吳恢非常開心。

剛上任的吳恢很快就遇到了第一個難題,糧食問題。

海南島的土地多為鹽鹼地,並不適合種植農作物。因此島上的人平時只能靠海吃海,拿魚換糧食。

然而吳恢的兒子卻發現,雖然海南的土地不好,但陽光和水源都很充足,且氣候適宜,按理說非常適合種植水稻。

父親聽後覺得有道理,於是派人前往江南地區請來了水稻專家,最終解決了糧食的問題。

緊接著的經濟,人口,以及流放犯人的問題,吳佑都給父親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議,讓父親在短時間內就獲得了不錯的政績。

時間一晃就到了3年一次的述職時間,吳恢將他這段時間的治理經驗整理成冊,並且還抄了一遍《六經》,準備一併帶回京城獻給皇帝。

然而兒子吳佑卻趕緊阻止,讓父親萬萬不可如此做,不然會引來殺身之禍。

吳恢有些生氣地說道:“這些經驗都很寶貴,而經書也是他親手抄寫的,獻給皇帝有何不可”?

吳佑反駁父親:“千里迢迢,翻越五大山嶺來到海南,竟然不知道其中的利害關係”。

吳恢一聽有利害關係,態度馬上緩和了許多,就問兒子為何如此說。

吳佑告訴父親:“海南地區很難治理是眾所周知的事情,父親在短時間內就治理得如此出色,難免有人會懷疑父親誇大其詞,甚至還會懷疑父親是受了好處”。

“如果是這樣,父親回京述職的時候若不向京城中的權貴們進貢,那麼他們就會趁機詆譭”。

“相反,如果父親述職的時候故意哭訴,那些權貴們覺得無利可圖,也就不會理會。這樣做雖然得不到皇帝的讚賞,但當地的百姓得到了實惠,這就足夠了”。

父親聽後覺得很有道理,於是說道:“那我就只帶這些抄寫的經書吧”。

可吳佑卻說:“帶經書比帶治理經驗更可怕”。

吳恢更加奇怪了:“怎麼經書也不能帶?難道抄寫聖賢的《六經》,表達自己的忠心,還能惹來殺身之禍”?

吳佑不慌不忙地說起了馬援將軍的故事:

“東漢初年的軍事家馬援曾從南方帶回一車薏苡果,馬援認為薏苡果很好吃,帶回來當種子,然後在北方推廣種植”。

“然而不明就裡的人則懷疑馬將軍的馬車裡裝的都是金銀財寶,因此馬將軍死後,這件事被人揭發,蒙受了不白之冤”。

“如今父親裝了滿滿3車的經書,若運回京城,那些權貴們看到後會怎麼想?這種容易被人陷害,嫉妒以及懷疑的事情,發生了太多,一定要時刻警惕”。

此時的吳佑也不過才15歲,居然有如此的見解,實乃一位奇才也。

這個故事也就流傳到了民間,被世人廣為傳頌。尤其是海南地區,至今仍有吳佑的不少傳說故事。

可回過頭來仔細思考一番,這個故事其實有一個非常硬的核心:越是靠近權力中心,爾虞我詐,相互傾軋的情況就越是嚴重。

吳佑早早地看透了這一切,不僅幫助父親避免了許多災禍,就連他自己日後為官時也是如此,時刻小心,處處提防。

在發現了不好的苗頭之後,他馬上辭職回家,最終活到了98歲的高齡。

參考資料:《民間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