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蜀漢滅亡後,東吳如何單打獨鬥了17年?

三國往事,爾虞我詐,奇處頗多。其中就有一件“稀奇事”,東吳為什麼在蜀國滅亡後,還能形單影隻地存留十七年?到底是上天垂憐,還是另有隱情?

01、機緣巧合,暫避危亂

(公元263年),鄧艾率軍打敗諸葛瞻,攻破綿竹,直逼成都。蜀後主劉禪見狀投降,在西南存續42年的蜀國宣告滅亡。家國已破,劉禪倒沒啥,遞上降表,樂呵呵地頂著“安樂縣公”的名頭過小日子去了,悽苦全部丟給了孫吳。

魏滅蜀之戰,圖源網路

本來面對國力強大的魏國,吳蜀自覺搞了個鬆散聯盟,勉強維持著“三國鼎立”的局面。魏大舉攻打蜀國時,吳國最終還是出兵救援,又是攻魏,又是走水路入蜀,結果倒好,援軍還沒趕到,就等來個“蜀主劉禪降魏問至”,也只能作罷。

(今四川省奉節縣)。

影視劇中的孫休/94版《三國演義》截圖

也怪吳國運氣不好,此時鎮守永安城的是蜀漢舊將羅憲。羅憲見狀火冒三丈——“本朝傾覆,吳為唇齒,不恤我難,而邀其利,吾寧當為降虜乎!”你這盟友,不來救我們,還想趁機撈一把,反正蜀國已亡,我寧願投降魏國,也要和你們剛到底。

後來,魏將又在蜀國故地爭權奪利,自相殘殺,孫休瞅準時期派兵增援,意圖拿下蜀國,羅憲面對來犯的步協、陸抗依然面不改色,愣是拼死抵抗,沒讓吳軍進城。沒過多久,司馬昭派胡烈前來,協助羅憲一起擊退了陸抗。

對此時的吳國來說,時機已去,出兵成不成功還是後話,如何保住自家小命才是大問題。畢竟,三國對陣變成兩方對壘,更別說孫吳的國力差了魏國老遠一截兒。正是這時,孫休也走完了自己二十餘年的人生,駕鶴西去。

外有強敵虎視眈眈,內是國君新喪,交阯還發生叛亂,一堆亂攤子交給誰呢?歷史選定了孫皓。孫皓,孫和的兒子,孫權的孫子。本來孫休有兒子,孫皓早早被送去封地,怎麼也不可能有帝王命,偏偏這孫皓與烏程令萬彧交好,後者極為看好孫皓,還沒事就和當時的丞相濮陽興和左將軍張布說,這兩人一合計,太子和諸皇子年齡還小,內憂外患,不如就讓孫皓坐上皇位。

孫皓畫像,圖源網路

(公元264年)孫皓即位。這位被選中的統治者做得如何呢?根據記載,當政早期,孫皓幹得像模像樣的——

“皓初立,發優詔,恤士民,開倉廩,振貧乏,科出宮女以配無妻,禽獸撓於苑者皆放之。當時翕然稱為明主。”

孫皓認真幹了幾件大事。首先是清除權臣,尋了個理由,把扶自己上位的濮陽興、張布殺了,雖是殘酷冷漠,但也實現了政由己出,改變了孫權去世后皇權旁落的政治格局。

手握大權,順利親政後,孫皓開始整頓朝局,找人為國賣命。一方面,軍務大事得由能人負責,孫皓立馬加封陸抗,先是鎮軍大將軍,後又拜為大司馬、荊州牧,尤其是將吳國的命門“荊州”全權託付給陸抗。事實證明,陸抗在隨後與西晉的對弈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不僅擊退了羊祜,還攻殺了叛將步闡。陸抗的兄弟陸凱也被孫皓重用,被封為鎮西大將軍,後遷左丞相。陸凱在歷史上以勸諫孫皓而聞名,說白了就是經常和孫皓對著幹,司馬昭死後,丁忠建議趁機會偷襲弋陽,孫皓也是聽了陸凱的勸,才沒有貿然跑去招惹西晉。

東吳名將陸抗畫像,圖源網路

搞完軍務,孫皓也沒忘記整頓一下文官隊伍,挑選有識之士充任常侍,專門讓他們發表批評言論。據考證,孫皓當政早期逐漸形成一股“清議之風”,甚至能夠比肩東漢末年的清議風尚。

正是這段短暫而寶貴的時間裡,東吳的朝堂沒有經歷過多動盪,人心暫穩,為其政治生命的存續打了一劑微小的強心針。

02、西晉初立,獲得喘息

真要說起來,東吳也算是被上天足夠眷顧了。本來,司馬昭滅蜀的時候,就已經提前給東吳熱好了“盒飯”。只是考慮到滅吳得造戰船、開水道,再加上忌憚吳國強大的水軍,便把滅吳的計劃延後:

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後,在巴蜀順流之勢,水陸並進,此滅虞定虢,吞韓並魏之勢也。

照這麼看,消滅蜀國後,魏國的刀就已經架在了吳國的脖頸上,滅吳已經是板上釘釘之事。誰也沒料到的是,蜀國剛滅,魏國還來不及磨刀,公元264年八月,司馬昭暴斃,時年55歲。拿刀之人一命嗚呼,滅吳計劃自然暫時擱淺。不到半年,公元265年,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改魏為晉,一段新的歷史書寫。

對剛坐上皇位的司馬炎來說,“滅吳”並不是頂頂要緊的事,反而要花點心思鞏固皇權。司馬炎反思了一下,覺得前朝亡在宗室受控過嚴、皇權孤立無援,自己得好好重視一下血緣宗親。

影視劇中的晉武帝司馬炎/94版《三國演義》截圖

頭一件事就是大封群臣。叔祖父、叔父、弟弟…… 反正但凡和自己有這麼點血緣聯絡,都得封王,之後便是封賞對自己上位有功的臣子。這麼一連串動作搞完,費了不少時間。

此外,國朝初立,司馬炎還遇上了一些麻煩事,暫時騰不出手去收拾吳國。

其一是不斷的天災。根據史書記載,司馬炎登位後,晉朝遭遇的自然災害不在少數,水災、旱災、螟害,幾乎樣樣都來。甚至公元271至273年,西晉連續遭受三年旱災。

其二是少數民族的侵擾。其中最讓晉國頭疼的一次,是由鮮卑發動的叛亂,史稱秦涼之變。要說也是事出有因,早年間,鄧艾招降了鮮卑族人,並把他們安置在雍州、涼州等地,和漢人混居。本身鮮卑族平時也沒多被待見,又遇到了連年天災,雍、涼、秦三州爆發饑荒,肚子吃不飽,民眾不滿是情理之中。此時,任秦州刺史的是胡烈,不恤民苦就算了,胡烈偏要採取高壓手段,武力鎮壓。公元270年,鮮卑首領禿髮樹機能發動叛亂。這場叛亂整整持續九年之久,硬生生地阻礙了司馬炎伐吳的步伐。

反映秦涼之變的連環畫,圖源網路

事實上,在此過程中,司馬炎不是沒想過攻打吳國,還認真地和眾人商議此事,但一到這種時候,賈充、荀勖便會阻止,認為吳國實力尚存,時機不夠成熟,不能去自討苦吃,有時還會勸司馬炎先把少數民族的問題處理妥當,再論伐吳。總之,反對聲一陣又一陣,司馬炎便是多想給吳國致命一擊,也只能想想而已,沒法有實質性的進展。

也正是諸如此類的麻煩事兒,束住了司馬炎的手腳,為孫吳爭得了寶貴的喘息機會。只是,上天的仁慈往往只有一次,面對這樣珍貴的生機,吳國明顯沒能把握住。

03、自作自受,大廈傾頹

上天待吳國不可謂不好,可惜的是,吳國並沒有珍惜這樣的幸運。

前期勤勉當政的孫皓,皇位剛剛坐穩,便暴露了自己的暴虐本性。

除了誅殺濮陽興、張布外,對其他的臣子,孫皓也沒多客氣。據記載,孫皓每次設宴款待群臣,必會讓臣子們喝醉。君臣同醉同樂也就算了,孫皓還專門找了十個人做“黃門郎”,滴酒都不許他們碰,讓他們專門檢查群臣的醉酒過失。宴會一結束,這些人就來給孫皓彙報,說大臣們都有哪些不敬之處,不管是眼神不敬,還是言語不尊,都會被記錄。官員們要是有大的過失,會被立即施加嚴刑,即便是小的過失,也會被記為罪過。

這樣的暴政,即便是飽受寵信的臣子也無法倖免。司市中郎將陳聲就一直受到孫皓信任,看到孫皓的愛妾派人到集市上搶奪財物,氣不打一出來,把犯事之人繩之以法。小妾不樂意,去給孫皓告狀,孫皓一聽,大怒,尋了其他事由,拿被燒紅的鋸子生生割掉了陳聲的頭,還把屍體扔到了四望山下。

這麼一搞,原本忠心耿耿的官員們如履薄冰,只求保住項上人頭,還有些將領乾脆率眾歸順魏國,早早給自己尋條生路。

暴虐之外,孫皓還窮兵黷武,幻想收拾西晉。早期,孫皓還忌憚魏國實力,處事謹慎,甚至還讓紀陟跑去獻土特產。後來,孫皓在與晉軍的幾次作戰中獲得一些小型勝利,自此逐漸放鬆,越發不把西晉放在眼裡。後來,步闡叛亂,陸抗奉命討伐,但考慮再三,沒有主動出擊,孫皓知道後大怒,派人責問陸抗,陸抗趁勢上書,勸諫孫皓儲存實力,不要因為戰事勞民傷財。孫皓置若罔聞,我行我素。公元274年,陸抗去世。

與此同時,對手卻開始認真搞起事業。公元272年,司馬炎開始有意識地發展水軍,幾年後,馬隆擊敗鮮卑,拔除了西晉伐吳路途中最顯眼的荊棘。

西晉滅吳形勢圖,圖源網路

叛亂平息,軍備充足,於西晉而言,真正的伐吳良機來了。公元279年,司馬炎任命太尉賈充為大都督,任冠軍將軍楊濟為副都督,派遣王伷、王渾、王戎、胡奮、杜預等分路而出,率二十餘萬大軍攻吳,水陸並進,來勢洶洶。

戲劇性的是,晉軍所到之處,吳軍鮮有抵抗,幾乎是不戰而降,甚至東吳百姓還歡迎晉軍進城。晉軍勢如破竹,孫皓見狀,奉上印璽,主動投降。公元280年,東吳滅亡,瀰漫著狼煙戰火、群雄角逐的三國時代宣告結束。不久後,孫皓在洛陽病死。

雖說三國爭鋒,歸為一統是大勢所趨。但在蜀亡後,硬生生又多堅挺了十多年的東吳,也算是一個小小的奇蹟。可惜的是,上天縱有好生之德,卻不會無限度的庇佑,苛政當道,窮兵黷武,東吳的悲劇落幕,在民不聊生,怨聲載道之時,便已註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