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為什麼漢元帝要為西漢由盛轉衰負責任?

為什麼漢元帝要為西漢由盛轉衰負責任?

西漢王朝在我國曆史上,絕對有被大書特書的資格。從公元前202年創立至公元8年覆滅,在這二百一年的王朝歷史中,一共湧現出十五位帝王。

除了大家比較熟悉的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還有文帝、景帝以及漢武帝劉徹等,都為西漢王朝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這些擁有輝煌統治歷史的皇帝祖先面前,漢元帝劉奭不僅黯淡無光,而且還被後世稱為西漢由盛轉衰的“昏君”。

雖然這種帶有歷史偏見的評價並不客觀,但從整個西漢王朝發展史上來看,漢元帝劉奭統治時期確實是西漢由盛轉衰的起點。

如果將秦朝滅亡和西漢未創知識的歷史,比喻成一塊待開墾的荒地。那麼漢高祖劉邦就是西漢開天闢地的第一人,是他將一塊貧瘠的土地拓荒為田。

開啟“文景之治”的漢文帝劉恆和漢景帝劉啟,在前朝幾代皇帝辛勤耕耘的基礎上,在這塊劉姓田地上不斷播種灑水,並最終夯實了西漢王朝的根基。

到了漢武大帝劉徹時,一改西漢“隱忍”的歷史,透過主動出擊匈奴並大獲全勝,幫助西漢王朝達到了統治巔峰。

雖然漢武帝統治後期,西漢王朝的一些弊端也逐漸顯現出來,但是到了漢宣帝統治時西漢又重回巔峰。

但到了漢元帝劉奭統治時期,由於其個人的性格以及統治思想的侷限性,再加上外部環境的影響,導致曾經盛極一時的西漢王朝,不斷從巔峰下滑直至最後出現王莽篡漢。從這個角度來看,漢元帝劉奭確實需要為西漢由盛轉衰負責任。

漢元帝劉奭與西漢衰落的關係

1。繼位背景

漢元帝劉奭是漢宣帝劉洵的第一個兒子,在其八歲的時候就被漢宣帝立為太子。劉奭之所以受到劉洵的青睞,除了與父子天性和嫡長子有關係之外,其實最大的原因就是其母許平君。

這位傳奇的女人既是劉洵的結髮之妻,同時也與劉洵有過共同患難的經歷。

劉奭就是在這種“天時、地利、人和”的前提下,於公元前48年登基為帝。但是後人對漢元帝劉奭的評價並不高,即使是他的父親漢宣帝劉洵,曾經也既悲憤又無奈的說過“亂我家者,太子也”!

筆者認為在西漢王朝的歷史上,漢宣帝雖然無法與劉邦和劉徹相提並論,但是他在位期間締造的“孝宣中興”,使西漢繼漢武帝之後又一次走上巔峰之路。

從這個角度來分析漢宣帝確實是一位文治武功都特別出色的皇帝。

但是他的兒子劉奭卻並沒有繼承他的衣缽。並且在幾經周折之後將西漢王朝帶入了歷史的深淵。從知子莫若父的角度來看,漢宣帝對劉奭所說的“亂我家者,太子也”,確實有一語成讖的意味。

2。 “宜用儒生”的治國理念

在漢宣帝劉洵統治時期,以“法家”和“王道”作為治國的基本理念,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有殺伐決斷的魄力。而漢元帝劉奭的主張卻是“持刑太深,宜用儒生”,這個觀點其實與其父劉洵的治國思想大相徑庭。

劉奭認為父親劉洵的做法太過激烈,採用漢武帝時期的“獨尊儒術”思想治國,才能讓國家得到長治久安。

正是基於這樣的想法,劉奭在漢宣帝劉洵去世之後,將漢宣帝時期的治國思想以及改革措施幾乎全部廢止。並在全國範圍內大肆推崇儒術,這其實就是他“持刑太深,宜用儒生”思想的具體表現。

但是這種不以客觀現實為依託的治國思想,不僅沒有延續漢宣帝時的繁榮景象,反而在一步步地向著“亂我家者,必太子也”的預言發展。

筆者認為漢元帝劉奭雖非一無是處,但由於他個人的思想侷限性,不僅毀了祖宗留下的基業,同時也撬動了西漢王朝的根基。

西漢由盛轉衰的關鍵點

漢元帝劉奭即位之後,全盤接收了漢宣帝劉洵打下的家底。此時西漢王朝依然比較強盛,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還是農業以及人口都達到了頂峰。但由於漢元帝並沒有繼續採用“法家”治國思想,他所推崇的“儒術”並不適合當時的社會發展。

劉奭在位中後期出現了比較激烈的社會矛盾。首先是權貴階層為了加強,以及鞏固自身利益集團的既得利益,不惜犧牲國家和人民的利益。

尤其是豪強以及大地主階級瘋狂兼併土地,這個過程中不但使農民流離失所,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皇帝的中央集權。

雖然歷朝歷代都曾經出現過類似的事情,但是統治者為了加強皇權,都會採取各種手段以及改革措施,最終的目的就是消除任何可以威脅皇權的行為。

但是漢元帝劉奭不但沒有采取積極措施,反而放縱外戚和宦官專權,至此西漢王朝開始逐漸走向衰敗。

筆者認為後人評價漢元帝劉奭為“昏君”,其實就是基於他“理想豐滿、現實骨感”的為君之道。這位在西漢鼎盛時期繼位的皇帝,並沒有把握住前人留下的巔峰機會。相反在他繼位之後導致西漢中央控制大權旁落,這其實也說明他並不是一位合格的君主。

漢元帝劉奭在西漢王朝歷史中,既沒有“繼往”的精神,同時也沒有“開來”的能力和氣魄。就連漢宣帝時締造的“孝宣中興”也沒有得到延續。

公元前33年漢元帝在未央宮駕崩。或許在他彌留之際也曾想過“死去元知萬事空”。至此西漢王朝由盛及衰的局面被定型,直至公元9年王莽建立新朝,西漢永遠被放置於歷史的書架之上。

漢元帝統治時期西漢由盛轉衰的必然原因

筆者認為從客觀角度來講,漢元帝並不是傳統意義上所認為的“昏君”。因為他在位期間曾多次派兵與匈奴作戰,並且在“郅支之戰”取勝之後,徹底消滅了唯一反漢的匈奴力量。這說明漢元帝肯定有建功立業的雄心。

但由於他所推崇的“儒術”,在當時來看確實違反了客觀規律。在社會矛盾激化並失控的前提下,他不但沒有透過改革來加強中央集權,反而還放縱外戚擅權的行為。這個時期其實就已經為西漢衰落埋下了伏筆。

從漢元帝個人的性格角度來分析,不難看出他是一個有“遠大抱負”和“理想”的君主。但是在實際統治國家的過程中,他過度依賴和相信外戚以及宦官。

這不僅顯示出了他政治不成熟,同時也反映出了他缺少治國謀略的特性。

只要是有道之君都會透過各種方法,將屬於自己的統治權利牢牢抓在自己的手中。但漢元帝劉奭卻上演了一幕“大權旁落”的戲碼。

筆者分析皇權被分散之後就會缺少主動性,當想要做任何決定的時候,就很容易受到他人掣肘。在這種前提下,西漢又怎麼能延續輝煌不走向衰落呢!

結 語

我們在看待任何人與事的時候,尤其是看待歷史事件或人物時,都應該將其放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中。只有這樣才能更客觀、更理想的去分析和探討相關內容。透過分析我們瞭解到漢元帝劉奭,確實要為西漢由盛轉衰負主要責任。

這主要與他的皇帝身份、治國思想、處事理念等有關係。作為一國之君空有理想和抱負,但卻沒有透過切合實際的方法去實現政治理想。

並且在這種虛無縹緲的理想支配下,漢元帝劉奭所制定和實施的諸多改革,不但沒有改變當時西漢的現狀,反而成為了加速西漢滅亡的催化劑。

【參考文獻】

1。陳良 《西漢衰敗何以始於漢元帝》

2。劉立祥 《“好人領導”漢元帝是如何將西漢推向盛衰拐點的》

3。朱紹侯《對漢元成二帝的評價》

4。趙彥《西漢為何亡於元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