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南越王”是如何運送到國博的?

兩千多年前嶺南歷史文化的畫卷,藉助332件(套)文物,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徐徐展開。

“海宇攸同——廣州秦漢考古成果展”是首個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的廣州考古成果專題展。展覽不僅展出了絲縷玉衣、“文帝行璽”金印、南越母艦等赫赫有名的國寶級文物,廣州地區近年出土的漢代金餅、陶胡人俑燈、珠串、漢代陶鴞形五聯罐等代表性文物也紛紛亮相。不少展品即使在廣州,也尚未展出過。它們引起了現場觀眾的強烈興趣。

今年是中國考古學誕生100週年,為什麼中國國家博物館(以下簡稱“國博”)在這個時間,選擇了來自廣州的這個展覽呢?這些珍貴文物又是如何來到國博的?

“南越王”首次正式進京 圓了幾代人的心願

嶺南古代文化是一種頗具特色的地方區域文化,也是中華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展覽在秦漢時期多元一體的政治、文化視野下,從塑造構建、基因傳承、融匯交流等角度,考察、展示這一時期嶺南地區物質文化遺存的格局與面貌,進而闡釋嶺南文化在主流文化及其他區域文化的輻射影響下,漸次形成、持續發展的互動過程。

南越王博物院副院長林冠男告訴記者,“海宇攸同”展其實是國博和廣州方面共同努力促成的成果。

林冠男說,國博有系統地陸續推出中國各地的考古主題展,但早期南越王墓出土的文物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沒有能夠在國博的平臺加以呈現,也沒有在國內進行整體、系統的外展。對於作為全國區域文化重要代表的嶺南文化來說,這是一個遺憾。2019年,國家博物館舉辦“殊方共享——絲綢之路國家博物館文物精品展”,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提供了幾件展品。在那次的開幕式上,南越王博物館方面與國博王春法館長初步達成了在國博做展覽的意向,然後就開始推動和落實。

在展覽的內容設計方面,南越王博物館提供了基礎的內容大綱和文物框架,當時的館長吳凌雲也在早期進行了具體的學術上的指導。國博則進行具體的內容設計和形式設計。文物選擇上既有體現南越貴族政治等級、禮儀文化的南越王墓、南越王宮等一系列重要考古發現,也有體現其他各級臣民日常生活、特色禮俗的物質文化資料,能夠比較有代表性反映南越社會的全面情況。

林冠男說,這也可以說是南越王第一次正式“進京”,圓了南越王博物館幾代人的心願。

林冠男告訴記者,展覽主題方面,最早大家想突出南越王概念,從南越王來看嶺南文明。後來廣州考古研究院的文物也進來了,又考慮突出廣州考古,最終確定了多元一統、多元一體這個主題。

專業運送 精心籌備 確保文物安全

珍貴文物是如何運送的?幾個月前,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就透過招投標方式確定了專業的文物運輸公司負責此次外展的文物包裝、運輸和布展。鑑於此次赴展的文物規格高、數量多,且文物材質多樣、儲存狀態各異,“如絲縷玉衣,它包含頭套、身體、手套、手臂、腿套、腳套10個部分,它們大小不一,輕重有別,必須針對不同部位採用不同的包裝方式。像越式銅鼎、銅提筒、銅烤爐等器物,它們不但體積大、重量重,而且其足、耳、銜環等部位都較脆弱;再如漆木屏風的鎏金銅構件,它們的造型複雜且脆弱”,藏品部與運輸公司就文物包裝方式和運輸路線等問題進行了反覆和深入的溝通,根據每件文物的特質和運輸條件,設計具有針對性的包裝方案,並選用不同密度和厚度的包裝材料,確保文物有效抵禦長途運輸中的顛簸、受潮等風險。對一些異型文物,藏品部工作人員為其裝具製作了隨形的內囊,以達到最佳的固定和緩衝效果,再加上運輸公司的專業包裝,確保文物安全萬無一失。

“此次文物運輸路途遙遠,運輸距離長達2100公里,且南北方氣候差別大,為了保證文物安全,我們首先對文物包裝、點交環境進行預先干預,減少由庫區冷環境進入常溫區可能對文物造成的影響”,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相關人士表示,“其次我們在運輸箱上全面使用了震動標籤和傾斜標籤,全面規範運輸行為,避免文物受到超過合理範圍的加速度衝擊以及傾斜影響。”

8月2日凌晨4時,所有文物安全到達中國國家博物館,當天便開始了緊張的布展工作。一些文物的佈置難度較高,像絲縷玉衣,除了要將頭套、身體、手套、手臂等部位平穩有序地組合起來,還要將和玉衣一同出土的玉觹、雙聯玉璧等物合理放置。漆木屏風複製品由於體型大,組合複雜,平時極少赴外展出,要把屏風整體組合展開,同時安裝好人操蛇託座、蟠龍託座、朱雀頂飾等複製品構件並擺放妥當,對專業人員來說也是不小的挑戰。

此外,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此次赴展的144件(套)文物亦委託本次團隊協助布展。

將全國巡展 推廣嶺南文化

廣州(古稱“番禺”)扼珠江與南海之間的交通咽喉,是通向東南亞、印度洋沿岸乃至歐洲和非洲的“南大門”。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一嶺南,開啟了中央王朝對嶺南的首次經略,促進了嶺南社會經濟的發展、各民族的融合以及南方海上交通線的開拓。秦末漢初,在南越統治者的精心經營之下,嶺南地區的經濟、社會繼續穩步發展。漢武帝時期,嶺南地區再次成為中央王朝直接管轄的行政區域。經過秦漢帝國四百餘年的積極經營與大力開發,嶺南社會、經濟取得了巨大發展,海上貿易和文化交流空前繁榮。廣州迅速崛起,成為海內外貿易的重要集散地和繁華的大都會,也成為秦漢時期南域最耀眼的一顆明珠。

展覽策展人、中國國家博物館陳列工作部副研究館員翟勝利說,展覽集中體現了近年來廣州考古的重要成果,也能夠真實呈現兩千多年前嶺南地區的歷史文化面貌。這正是做好出土文物和遺址的研究、闡釋和展示工作,把我國文明的起源與發展,以及對全人類的偉大貢獻更加清晰、更加全面地展示出來的一次實踐。

南越王博物院院長李民湧表示,這個展覽一方面希望讓觀眾能夠對中華文明的多元性有進一步的瞭解;第二個方面就是從嶺南文化的發展和傳承角度來考慮,嶺南文化特色非常鮮明,但它不是突然冒出來的,也不是斷代的,而是有著漫長、有序的傳承;還有一點,透過這個展覽,可以讓大家看到嶺南文化與周邊的甌越、駱越,包括長沙國等區域文化的聯絡。

李民湧說,這個展覽接下來還要進行全國巡展。具體會在哪些城市展覽,也是經過了精心的選擇。首先是需要有足夠的承接能力,軟硬體方面一定要過硬,因為這些文物都非常珍貴,安全是第一位。第二,希望巡展的城市能夠攜手廣州做好對南越文化、廣州考古的推廣傳播,更好地推廣廣州文化。還有一點,透過巡展,也希望大家能有一種比較的眼光,認識到廣州的秦漢文物,認識到嶺南文化與其他地區的異同,從而瞭解中國文化的豐富、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