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江門常住人口超479萬人 城市競爭力和吸引力不斷增強

我市常住人口為479.81萬人 城市競爭力和吸引力不斷增強

加速集聚人氣 壯大城市能級

江門日報記者/梁佳欣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江門正加速集聚人氣,為發展蓄能——2020年,我市(江門)常住人口達479。81萬人,十年增長率排在全省第8位,5個市(區)常住人口突破50萬人。同時,我市常住人口中,有78。26萬人是從外省流入,在新一輪城市發展中當“人”不讓。

5月22日,市統計局、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正式釋出《江門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我市常住人口總量在大灣區城市中(不含港澳)排在第6位,在廣州、深圳等大灣區中心城市強大的虹吸效應下,江門人口保持穩定增長,尤為不易。這也從側面印證近年來我市搶抓“雙區”建設機遇,壯大城市能級,打造宜居宜業宜遊僑鄉的過程中,城市競爭力和吸引力不斷增強。

人口快速增長

近年來,隨著江門城市品質持續提升、產業叢集做大做強、營商環境不斷最佳化、戶籍政策全面放開,人氣越來越旺:人口普查公報顯示,2020年11月1日零時,江門常住人口為479。81萬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444。89萬人相比,10年共增加34。92萬人,增長7。85%。

流動人口中,我市外省流入人口為78。26萬人,省內流動人口為86。85萬人。與2010年相比,流動人口增加61。35萬人,增長59。12%,比全省高7。41個百分點。

江門職業技術學院副校長、教授蔡勇表示,在周邊發達地區強大的虹吸效應下,我市常住人口總量在大灣區城市中(不含港澳)排在第6位,很不容易。

那麼,僑都“引力”從何而來?

“江門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具有自身的優勢,譬如人居環境、空間優勢等。隨著大灣區建設加快,江門與周邊城市的溝通交流更加便利,聚才引智的條件越來越優越。”在江門市“520”人才節活動中,中國工程院院士崔愷說。

珠西創谷行政總裁馬振富表示,江門是僑鄉,許多港澳、海外創業者祖籍江門,有“根”的情結;其次,江門是大灣區難得的成本“窪地”,創業成本相對較低,環境宜居,政府對人才重視、扶持力度大,創業者在政策、投融資等方面獲得的幫助非常多。

從深圳到江門創業5年,廣東南大機器人有限公司創始人周志強對此深有體會:“近年來江門城市面貌提升明顯,利好政策多,吸引更多人才和產業集聚,讓人才安居樂業。”

向東部地區聚集

近年來,隨著江門城鎮化程序穩步推進,不僅吸引了更多外來人口,也促進轄區內人口快速流動。人口普查公報顯示,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324。49萬人,佔67。63%;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155。32萬人,佔32。37%。

與10年前相比,“城裡人”增加了47。22萬人,“鄉里人”減少12。48萬人,城鎮人口比重提高5。33個百分點。

“城鎮化是地區發展的普遍趨勢,不是簡單改變農民的身份,更帶來群眾生活方式的變化。成為‘城裡人’後,老百姓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更加密切。”蔡勇建議,一方面江門要繼續加快城鎮化程序,投入更多公共資源和服務適應城鎮人口的增長,同時也要加快鄉村振興,讓鄉村同樣宜居宜業宜遊,從兩頭推進發展。

2020年,鶴山成為蓬江、新會、台山、開平之後,又一個常住人口超50萬人的市(區)。與10年前相比,全市有5個市(區)常住人口淨增加,人口增長較多的市(區)是蓬江、江海和新會,分別增加了13。39萬人、11。03萬人和6。01萬人,其中江海常住人口增長43。37%,增幅比全省和全市高22。56和35。52個百分點。

還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人口進一步向東部地區集中。2020年,東部三區一市常住人口占全市的55。39%,佔全市常住人口總量的比例比10年前提高了3。3個百分點。從人口增量看,東部三區一市常住人口10年間增加34。01萬人,佔全市增量的97。39%。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江門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

為此,我市在2018年提出構建“三區並進”區域發展新格局,打破行政區劃侷限,以功能區為引領,將江門市劃分為都市核心區、大廣海灣區、生態發展區,透過發揮各區域優勢,差別化發展解決區域、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三年多來,全市發展格局不斷呈現新變化,都市核心區一體化程序加快,戶籍人口突破235萬人;大廣海灣區重點平臺建設不斷提速,粵港澳大灣區(珠西)高階產業集聚發展區呼之欲出;生態發展區綠色優勢逐步釋放,鄉村振興戰略連續兩年在全省實績考核中被評為“優秀”等次。

人口素質持續提升

普查結果顯示,我市15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10。02年。與10年前相比,每10萬人中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由5359人上升為11839人;擁有高中文化程度由19729人上升為20653人。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與10年前相比減少34939人,文盲率分別低於全國和全省1。71和0。49個百分點,顯示出我市人口素質持續提升。

這樣的變化,與江門高度重視發展教育密不可分。

2016年10月,我市提出解決教育學位不足的“三二一”工程,並作為“一號書記工程”推進,讓僑鄉教育發展水平邁上一個大臺階。至2018年年底,我市列入“三二一”工程的17所學校全部建成。18億元的大手筆投入,帶來2。7萬個義務教育優質學位供給,為我市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高等教育也加快發展。10年間,我市本地高校招生規模持續擴大,在校大學生由2010年的2。33萬人上升至如今的8。56萬人。此外,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面貌提升,也吸引高素質人才流入,帶動整體人口素質提升。

對此,身為教育工作者的蔡勇表示倍感振奮:“大力發展高等教育,對於江門提升城市競爭力、吸引人口流入、提升人口素質大有幫助。引來的是全國各地的年輕人,特別是高等職業教育培養出的技能型人才,將對江門‘工業立市’背景下的產業發展輸送大量人才。”

“老齡化”帶來挑戰和機遇

此次公報中,還披露了一些公眾較為關注的資料。

一是人口性別比升高。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為248。55萬人,佔51。8%;女性為231。26萬人,佔48。2%。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10年前的104。75上升為107。47,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4個百分點,低於全省平均水平5。61個百分點。

這主要是受省外流入人口性別比偏高的影響。“我市第二產業近10年來蓬勃發展,對男性用工需求大幅增加,因此人口性別比有所提高。”蔡勇說。若從戶籍人口看,2020年江門戶籍人口性別比為100。51,比2010年下降了1。38個百分點,性別比趨於均衡狀態。

二是戶籍出生人口持續增加。隨著計生政策轉變,我市生育水平有所上升,出生人口顯著增加。2014年實施“單獨二胎”和2016年實施“全面二孩”政策以來,我市戶籍出生人口從2010—2014年的年均4。09萬人,增加到2015年的5。12萬人,2016年達到峰值6。20萬人,此後維持在較高水平。2020年戶籍出生人口為4。3萬人。

三是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全市常住人口中60歲及以上人口為87。63萬人,佔18。26%,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62。42萬人,佔13。01%。與10年前相比,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提高4。71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提高3。91個百分點。按照有關判斷標準,江門處於輕度老齡化階段。

蔡勇認為,老年人口比重上升既有挑戰也有機遇,挑戰是勞動人口減少、社會撫養比上升、養老負擔增大。機遇是老年人增加將帶來消費結構的變化,有利於促進我市大健康產業發展,以及“銀髮經濟”發展。

記者手記

讓人才與產業發展同頻共振

近年來,江門舉全市之力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入實施人才強市戰略,連續出臺“江門科創十條”、人才強市“新四十條”等政策,全市共認定評定高層次人才7433人,高技能人才總量達14。28萬人,專業技術人才21。42萬人。同時,普查公報中關於人口流入、人口受教育程度提升等資料,也都能說明城市的競爭力和吸引力不斷提升。

然而,與周邊發達城市比較,江門的人口增量和增速仍有不小差距,對於高層次人才更是需求迫切。面對發達地區的虹吸效應,“打鐵還需自身硬”,江門一方面應持續最佳化營商環境,以優質產業和崗位吸引優質人口和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完善公共配套,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讓人才和人口能夠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

用最大的誠意愛才、最優的政策聚才、最暖的服務助才、最好的平臺用才……江門市“520”人才節以及前不久召開的江門市推進“5+N”產業叢集發展大會,讓我們看到了一座城市求賢若渴的誠心、聚力發展的決心,更對僑鄉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在大灣區的浪潮中前行,在珠江西岸謀劃中崛起,奔跑吧,江門!聚更多人才支撐產業發展,以產業興旺造就更多人才,在新時代譜出產業與人才同頻共振的發展協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