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曾侯乙墓主的棺身是傾斜的下葬時失誤,古人認為不吉利

曾侯乙墓的東室是墓主棲身之地,最醒目的就是內外兩層組成的一副巨大套棺。

其外棺與常見的木棺製作不同,以青銅為框架嵌厚木板構成,周身髹漆繪彩,華麗異常。出水時,整個巨棺呈傾斜狀,蓋上東南角銅鈕斜插入南槨壁板內,致使整個棺不能全部落地,東邊被懸空,並造成東邊棺蓋與棺身沒有蓋嚴,留有8釐米的縫隙,可窺視到裡面有一具更漂亮的內棺。按照古人觀點,下葬時棺身傾斜,多被視為不吉利。這應該是當年下葬時失誤所造成的,之所以沒有挪正,估計也是力所難及。因為考古隊原本打算將套棺整體起吊,結果8噸的吊車油門踩到頭,儀表已到極限值,大棺仍穩如泰山。最後不得不現場開棺,分層取吊。最後測得的資料,外棺銅框架用銅量在3000公斤,總重約7噸,內棺總重約2噸;除去木板含水重量,下葬時的總重當在6噸以上!很有可能是棺太重重心失衡,下棺的繩被拉斷,造成如此局面但已無力糾正。

墓主屍骨為男性,42—45歲左右,身高約1。62—1。63米。主棺周邊浮起共8具陪葬木棺,棺內人骨均為年輕女子,年齡19-26歲,推測也許是墓主生前的妃妾或近侍。東室與中室相通的門洞旁,還有一具未漆的小棺材,開始考古人員以為是小孩的棺材,後來才鑑定為一隻成年雌性大狗,肩高0。6米,體長約一米,應該是墓主生前的愛犬。東室也有一些樂器、兵器、禮器等,但樂器與中室明顯不同,有十絃琴1具,五絃琴1具,懸鼓1件,漆木瑟5具,笙2件,這支小型室內樂隊大概著意復現的是,墓主回到內宮後,妃妾輕歌曼舞、絲竹之音繞樑的逸樂時分。

有人把北室稱為兵器庫,倒是貼切。其時最主要的兵器如戈、矛、殳、戟、弓、矢、盾等,幾乎應有盡有,因為當時主要盛行車戰,這些兵器多與車戰有關。僅箭鏃就出土4500多件,比歷年來許多東周墓地出土的箭鏃總數還多,可見數量之巨。此墓出土的皮甲冑,也是歷年來數量最多、儲存最好的,過去一座墓最多能出一件,皆為人甲,還難以復原。北室成堆的甲片後運往北京,經社科院考古所有關專家與技術人員,用近半年時間清理完,最後拼接復原了13件人甲冑與2件馬甲。北室最後取出的是2件大尊缶,是目前中國考古所見同類器中最大最重者,屬先秦青銅禮器之重器。兩件通高126釐米,腹徑100釐米,每件可裝430公斤酒,大概也是軍中誓師祝捷之用。

西室相比就冷清很多,沒有禮器、樂器、兵器,也沒有其他日常生活用品,僅有棺內隨葬的一些小件玩具與服飾。全室僅容得下發掘出的13具比較簡陋的木棺,人骨經鑑定均為女性,年齡比東室的女子們更小,在13-24歲之間,骨骼未見刀砍斧傷痕跡。這些妙齡少女更有可能是歌舞樂人,不管是否出於自願殉葬,都就此長眠於黑暗的墓室之中。

本文為大魚號獨家稿件,未經大魚號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