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蜀漢譙周誤國背後的故事:一條讖語引發的勸降行動

譙周這個人在歷史上的名聲並不太好,因勸後主劉禪降魏,落下了個“賣國賊”的惡名。一提到“賣國賊”,可能大多數人都會覺得譙周長著一副賣主求榮的小人嘴臉。其實歷史上真實的譙周算不上什麼小人。

譙周,字允南,是益州的大學問家,蜀漢太常杜瓊稱他為“通儒”,著《三國志》的陳壽、寫《陳情令》的李密都是他的得意門生。可能這時有人會說了,學問好並不等於人品好,學問好人品差的大有人在,這話說得確實沒毛病,但套在譙周這兒著實不太合適。

譙周的家境不太好,《三國志》稱其“家貧”,但這卻絲毫沒有影響他學習的熱情,“誦讀典籍,欣然獨笑,以忘寢食”,此情此景不禁讓人聯想到孔夫子的得意門生——顏回,說這樣一個安貧樂道的人是小人,著實令人難以信服。

劉禪立太子不久,譙周便被任命為太子家令,當時諸葛亮已經過世,劉禪便有點兒放飛自我了,“頗出遊觀,增廣聲樂”,看到劉禪不務正業,譙周作為臣子,站了出來,上疏力諫,勸諫後主要“奉修先帝所施,下為子孫節儉之教”。這哪是小人啊,明擺著良臣麼。

既然不是小人,那譙周為何又要力諫劉禪降魏呢?我們先大致瞭解下當時譙周勸降的情形。

蜀漢景耀六年,鄧艾偷渡陰平,一路打到了雒縣,直逼成都,劉禪於是召叢集臣商議該咋辦,當時主要有兩種意見:

其一,投吳,孫吳和蜀漢是盟國,吳主應該會收留他們;

其二,奔南,南中地勢險峻,或許能躲避一時。

但譙周卻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他認為“投吳”、“奔南”都是不可取的,孫吳弱於曹魏,最後勢必會被曹魏所滅,現在投靠孫吳,到時還得投靠曹魏一回,何必受兩次侮辱呢。而“奔南”,提前做準備尚可,但現如今我們要大禍臨頭了,而南中的那些小民小吏沒有一個能靠得住的。唯有降魏才是唯一的出路。

對於譙周的提議,後主劉禪和群臣都沒提出任何反對的意見,只是有部分大臣覺得鄧艾未必會接受他們的投降,譙周拍著胸膛向眾人保證,孫吳尚在,此時投降曹魏肯定會善待他們的,如若得到不到應有的待遇,我譙周願意親自前往魏都據理力爭,話都說到這份上,大家也就沒啥意見,決定降魏。

譙周當時所講雖說是“投降言論”,但也算是有理有據。但令人想不到的是讓譙周說出這麼有理有據的“投降言論” 的背後竟是一條讖語——“代漢者,當塗高”。熟悉三國的朋友對這句話應該不陌生,大軍閥袁術當初就是因為這句讖語而僭越稱帝的。據載,此條讖語由來已久,早在漢武帝時便有這樣的說法。

對於這條讖語,各地學者都發表了不同看法,在蜀地最為流傳的一種說法是“當塗高者魏也”。這話出自東漢末年益州名儒周舒之口。但至於為什麼?他並沒有說。不過蜀漢太常杜瓊倒是做了解釋,在古代,“魏”指觀闕(宮門前的兩座樓臺),而這兩座樓臺是又正當大路,又高大巍峨,因而說是“當塗高”,除此之外,杜瓊還做了進一步的補充說明,他說自漢以來,“曹”成為了官屬的專用名,“名官盡言曹,吏言屬曹,卒言侍曹”。又是“屬曹”,又是“侍曹”,再加上“當塗高者魏也”,這不是明擺著說,天下該由曹魏來統一麼。而譙周對於這一言論是生性不疑。為此譙周還特意提出了兩條“反動言論”:

蜀漢政權的兩位統治者是先主劉備及後主劉禪。譙周這個人膽子還挺大,竟然在這兩位主君的名字上作起了文章,他說:“備”是具備的意思,“禪”是禪讓的意思,合起來就是“已經具備了,那就該讓出去”的意思。這不明擺著說蜀漢政權二世而亡麼,這是實打實的“反動言論”。

景耀五年,蜀漢皇宮中的大樹無故折了,譙周在柱子上寫了條“眾而大,期之會,具而授,若何復”的反動言論,這話啥意思呢?陳壽先生給了我們明確的解釋,前兩句是說曹魏的,曹魏眾且大,天下人都期待匯聚到他那裡;後兩句是說蜀漢的,具備了而又讓出去,哪兒還有復立者。所以說這言論要表達的意思很明確:蜀漢遲早是要滅於曹魏之手的。

除此之外,他還提出了反對出兵曹魏的《仇國論》,即便如此,譙周非但沒受到打壓,反而被升任為光祿大夫。這說明啥?首先譙周此人在蜀地肯定很有威望,連統治階層也不敢輕易開罪於他。其二便是譙周的這些“反動言論”在蜀地很受用,這受用的背後便是蜀人對蜀漢政權的失望,對曹魏政權的渴望。這是為何呢?難道蜀漢政權對他們不好麼。

首先,作為蜀人,最期望的當然是蜀人治蜀,劉焉來了,蜀人的蛋糕被分了一半,劉備來了,蜀人的蛋糕又變得更少了,作為益州的本土人仕,蜀人並不太受重用,劉備集團更為信任的還是從荊州帶過來的老班底。如果蜀地歸於曹魏政權就不一樣,曹魏政權的大本營在中原,蜀地對他來說只不過是一個管轄之地,自然極有可能實現蜀人治蜀。而後來的事實也證明,蜀漢滅亡後,蜀人基本上實現了蜀人治蜀。

其二,蜀漢戰事太多,蜀漢是三國當中最為弱小的,但卻戰事頻頻,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打仗就意味著燒錢,而這些錢糧都要取自蜀人,本就不富裕的蜀人日子過得就更艱難了,據《漢晉春秋》記載,當時吳使薛珝出使完蜀漢,曾向吳主報告“經其野民皆菜色”。這說明蜀地的老百姓日子過得並不好,老百姓最看重的便是過好日子,既然蜀漢政權給不了他們好日子,那就只能寄望於更具實力的曹魏政權了。

我們現在回頭來看,譙周的勸降也好似不那麼卑鄙無恥,畢竟蜀漢之上還有整個天下,蜀漢最終也是要歸於天下的,而當時最有可能統一天下的便是曹魏。因而說,譙周的“賣國”算不得是道德品質問題,充其量只不過是政治立場問題,只不過他擁戴的是曹魏罷了。

參考文獻:

《三國志》、《漢晉春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