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戰和有分歧,宋孝宗借修史向宋高宗發難,他允許了什麼內容公開?

歷史鉅著《資治通鑑》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編年體史書,書中記載了從東周的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共計十六個朝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公元前403年-公元959年)的歷史。

因為本朝不修本朝史書(只記錄)的慣例,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沒有記載北宋的歷史,可在南宋的宋孝宗時期,卻有一部承接《資治通鑑》,且記載了完整北宋歷史的史書《續資治通鑑長編》獲准刊印發行。

《續資治通鑑長編》是南宋名臣李燾編撰,李燾在書中記載北宋初期的那場皇位繼承紛爭時,還是比較大膽的,他在書中隱晦暗示了宋太宗趙光義謀殺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得位不正。關於宋太祖死去的那一夜,書中是這麼記載的:

癸丑,帝崩於萬歲殿。時夜四鼓,皇后使王繼恩出,召貴州防禦使德芳。繼恩以太祖傳國晉王之志素定,乃不詣德芳,徑趨開封府召晉王……後聞繼恩至,問曰:‘’德芳來邪?‘’繼恩曰:‘’晉王至矣。‘’後見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貴,勿憂也!‘’

從宋皇后使王繼恩召趙德芳,到王繼恩卻去找了趙光義入宮,再到宋皇后愕然、害怕和臣服,隱晦指出了趙匡胤實際上沒有傳位給趙光義的事實。這段記錄本來是記載於司馬光所寫的筆記《涑水記聞》裡面,李燾完整的搬到了自己寫的書中。除此之外,李燾還在幾處記載中,暗示宋太宗殺了宋太祖的兩個兒子。

《涑水記聞》只是筆記,《續資治通鑑長編》卻是正統的史書,書中的言論是要蓋棺定論並流傳後世的,且李燾將《續資治通鑑長編》遞交給宋孝宗趙昚審閱時,宋太宗後裔、宋高宗、太上皇趙構還活著,但宋孝宗卻依然審閱透過,允許《續資治通鑑長編》刊印發行。

其實,關於宋太祖死於‘’斧聲燭影‘’,且沒有傳位給宋太宗趙光義的傳言,在北宋很有市場,但大多都是士大夫們私下閒聊,再就如司馬光這樣的史學家記錄在私人筆記中,對外還是隱瞞的,可為何宋孝宗卻在宋高宗還健在時,允許揭露這個事件?

這實際上要從宋孝宗和宋高宗的關係說起,宋孝宗是宋高宗因無子繼嗣而從宋太祖一脈子孫中挑選出來的繼承人,宋高宗從流落到民間的眾多宋太祖後裔中選出了宋孝宗繼承皇位,宋孝宗是十分感激的,這從他後來的諡號是‘’孝‘’就可以看出來。

但尊敬和感激卻掩飾不了宋孝宗跟宋高宗在政治理念上的重大分歧,眾所周知,宋高宗在對金國的態度上,是比較堅定的投降妥協派,可宋孝宗卻是堅定的主戰派,為此,雙方在親情上和諧面對的同時,在政治上卻始終在爭鬥。

這種爭鬥貫穿整個宋孝宗執政時期,一般來說,在兩人矛盾要激化時,都是宋孝宗主動妥協,畢竟,孝道是宋朝時最大的主流價值觀,宋孝宗無論如何都是宋高宗名義上的兒子,且沒有宋高宗,就沒有宋孝宗的皇位,雙方面對面時,宋孝宗天然就處於弱勢。

在政治上,宋孝宗是滿懷怨氣,但又找不到發洩的地方,對著宋高宗發脾氣?宋孝宗是堅決不會幹的,只能隱晦的反擊,比如,抹去宋高宗殺岳飛的事實,以被秦檜陷害的名義為岳飛平反,再比如審閱《續資治通鑑長編》時,默許宋太宗的不堪往事公之於眾。

這是在暗示宋高宗,皇位已經傳回到宋太祖一脈,希望宋高宗能在政治上退讓,否則,南宋的史官沒準會怎麼寫宋高宗這個投降皇帝。且在宋朝的民間,本就有同情宋太祖一脈的輿論,宋高宗還不方便就這個事去跟宋孝宗公開爭論。

民間的呼聲心向宋太祖一脈和主戰的宋孝宗不說,爭論得越多,《續資治通鑑長編》中隱晦記載的事件或許越爭論越明白,宋高宗作為宋太宗的後裔,當然不願意祖宗的不堪往事被揭發的太多,只能默默吃下這個啞巴虧。

這大概就是《續資治通鑑長編》刊印時,沒有刪除有暗示宋太宗陰謀奪位事件記載的原因,宋孝宗因‘’孝‘’無法跟宋高宗公開決裂,在戰與和之間又跟宋高宗有嚴重分歧,只能採取認可公開發行的史書中貶低宋太宗的方式表達不滿,雖然政治上繼續壓抑,但也算是出了一口心中怨氣。

備註:《續資治通鑑長編》作者李燾,唐朝宗室後裔,唐太宗李世民第十四個兒子曹王李明的後代,曹王李明就是李世民和弟媳齊王妃楊氏所生之子,後來過繼給死去的李元吉繼嗣,所以,李明的後人李燾相當於是李元吉的後代。

推薦閱讀:宋朝近百年間連續有皇帝去做太上皇,他們是在皇位上待膩味了嗎?

宋高宗趙構成為投降派的原因探討,孤身南下,擔心掌控不住局勢

宋高宗和秦檜為何能毫無顧忌的冤殺岳飛?嶽王爺其實是“軟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