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除北京之外,中國是否應該重新樹立東京、南京、西京、中京?

“南濱大河,北際幽朔,東瀕海岱,西壓上黨。”——《宋史·地理志》

在很多人眼中,北京雖然是如今的首都,但論起歷史底蘊,比起西安、南京這些還是有所不足,畢竟只有元、明、清三朝的歷史積累,因此他們紛紛提出建議,認為應當設立“五京”,也就是除了北京之外,再設立東京、南京、西京、中京另外四京。

這種說法靠譜嗎?從歷史的角度來說,的確沒啥大毛病。

周朝:

設立多個京都這事,在封建社會還沒開始的奴隸制國家中,就已經存在。周朝向來是被古代封建王朝視為正統,周禮的傳承至今都對華夏民族有著很深刻的影響,儒家思想華夏文化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其根本核心就是“仁義禮智信”,而這個禮就是周禮的禮,因此遵循周朝的一些思想以及制度,在古代來看是完全正確的。

周武王建立周朝後,定都鎬京,也就是如今陝西西安長安區,這是歷史上最早稱為“京”的城市,乃是周朝首都,又稱為宗周。但在鎬京之前其實還有個豐京,也稱“酆”(注意,不是鬼城酆都),是當初周文王伐崇侯虎後遷徙的都城:“既伐於崇,作邑於豐。”周武王定都鎬京後,豐京並沒有廢除,依舊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

除此之外周朝還有個成周,也就是洛陽,是周公旦的營地,由於位於中央,諸侯蕃屏四方,因此是作為牽制諸侯國的:“八方之廣,周洛為中,謂之洛邑”,乃是當時世界最大的城市,後來周平王遷都正是遷徙到了成周附近的王城。

唐朝:

除開周朝外,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政治都最為鼎盛的唐宋兩朝,更是擁有四京甚至五京。

唐朝一共有五京,當然,我們比較熟悉的是京師,也就是西京長安,還有公元657年設定的東京(東都)洛陽。洛陽在唐朝五京中地位僅次於西京長安,是為陪都,對於當時的長安來說,洛陽是固守長安的最重要防線。除了洛陽以外,公元690年還設定了北京太原府。

安史之亂後李唐王室被到處攆著跑,皇帝到哪哪就成了都城,因此在公元757年唐肅宗將鳳翔府(古為岐州,今為陝西寶雞一代)設為了西京,又立成都為南京,之後收復長安、洛陽等候,長安成了中京,洛陽還是東京,太原繼續為北京,自此五京齊全。

到了公元762年,也就是唐代宗的寶應元年,鳳翔府被撤去,恢復成四京都。

宋朝:

宋朝在某些方面跟安史之亂後的唐朝很像,反正就是皇帝被敵人追著到處跑,只不過宋朝南方安定,經濟發展繁榮富庶,倒也偏安一隅佔據半壁江山佔了數百年。

由於晚唐動亂,原本繁華的長安被燒了兩回,直接成為了一片廢墟,因此趙匡胤後來取代後周建立宋朝的時候,京都沿用的是後周設立的汴京,也就是如今所說的開封,是為東京,張擇端那副著名的《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就是東京人民熱鬧的市井生活。

在都城方面,洛陽繼續保持陪都地位不動搖,只不過由原本唐朝的東京變為了北宋的西京;北宋的南京也是個歷史名城,商丘,曾經夏、商兩朝都城,後來稱為宋州,在《宋史·地理志》中商丘同安也難怪熱鬧非凡:“宮城週二裡三百一十六步。門曰重熙、頒慶,殿曰歸德。京城週迴一十五里四十步。”

至於宋代的北京,則是引語描繪的那座城市,大名府。大名府位於如今河北邯鄲市附近,算是歷史名城中後續發展比較糟糕的一座城市,但在當時由於需要抵禦西夏、契丹等入侵,大名府修建的很是牢固。

遼金元:

除了上述介紹的這些外,遼金元時期也非常喜歡設立眾多復都,光是《遼史》中五京並稱就有35次,遼國的五京分別為臨潢府(赤峰市林東鎮)、遼陽府(遼寧)、析津府(燕京,在如今北京西南方)、大定府(內蒙寧城縣)、大同府(山西大同)。

順便一說旁邊的渤海國也設立了五京制度,同時之後元朝還有三個都城,分別為大都(北京)、上都(內蒙)、中都(河北張北縣)。

結語:

看了中國古代的復都制度以後,不少人都認為恢復五京是尊重傳統,但在這篇文章中其實有介紹,很多時候其他京都的建立,是為了威震周圍,捍衛京畿,比如說周朝時震懾殷商遺民的成周,比如說唐宋時護衛長安與汴京的洛陽,還有北宋為了震懾北方的大名府。

但到了現代社會,已經不再需要這種陪都去拱衛京畿,去鎮壓四方,可以說設定其他都城的作用已經大大減小;再加上如今各省份、直轄市、自治區都有著良好的發展勢頭,不需要再借助“京都”這一身份來聚攏人口發展經濟,因此就筆者個人認為,其實沒太大必要去再重新樹立另外四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