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西晉國滅成笑柄,前人覆被後人笑,東晉立國奇葩,與王家共天下

東晉初年流行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時間延續了大概二十多年。

現代人讀這六個字,可能不知道里麵包含的意義。

這裡特別展開來說一說。

話說,西晉開國,若以滅東吳算起,國土面積是很大的,疆域北至山西、河北及遼東,與南匈奴、鮮卑及高句麗相鄰;東至海;南至交州(今越南北部);西至甘肅、雲南,與河西鮮卑、羌及氐相鄰,達543萬平方公里。

但是西晉統治者自己作死,先是立了個腦袋不靈光的晉惠帝為帝,又立了個愛好爭權奪利的妒婦賈南風為皇后,把政事搞得一團糟,這就引發了司馬家的許多叔伯兄弟看著心煩意亂、嗓子眼裡冒煙。

實際上,也有點怪不司馬家的這些叔伯兄弟。

想想看,當年的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虎視狼顧,睥睨天下的氣勢,是如何囂張跋扈。

而司馬懿可不止只有司馬師、司馬昭兩個兒子,他的其他兒子全都不是善類。

司馬昭也不只晉武帝司馬炎一個兒子,其他兒子中,還有比司馬炎更優秀的。

司馬炎的兒子眾多,卻選了一個最次的為接班人。

讓這個接班人來掌管帝國,就像讓一個三歲孩童守衛一個堆積著金玉珠寶的大寶庫——守得了嗎,他?

全天下人都垂涎三尺、虎視眈眈。

那麼,與其讓外人奪去,還不如自己家人搶到。

所以,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的兒子,甚至司馬師的兒子們,只要有一點兵權在手,都伸手來奪,於是引爆了帝國大動亂、大地震。

參與內亂的司馬氏王爺已經難於統計了,其中影響力最大的,有八人:司馬懿第四子司馬亮、司馬炎第五子司馬瑋、馬懿第九子司馬倫、司馬昭的孫子司馬冏、司馬炎第六子司馬乂、司馬炎第十六子司馬穎,史稱“八王之亂”。

這“八王之亂”已經引發西晉帝國內部迅速崩潰,外族又趁機風雨相侵,則西晉王朝的歷史就定格在了公元316年,即從滅東吳算起,西晉止有37年國祚,悲夫!

“八王之亂”是一個歷史悲劇,也成了異族入侵者口中的一個笑話。

永嘉奇禍之後,晉懷帝司馬熾被匈奴人擄到平陽叩見漢趙皇帝劉聰。

劉聰笑嘻嘻地問:“你司馬家的人怎麼這麼傻?骨肉相殘,而且殘到了這個程度?”

毫無骨氣的司馬熾為了活命,一派奴態地阿諛道:“這可能就是天意吧。大漢是受天命而振興的正統,我們司馬氏不敢勞煩陛下親自動手,就先把自己不符合天意的地方剷除乾淨了。假如我家人人都奉行武皇大業,精誠團結,豈不會妨礙陛下取天下了?!”

一句話,說得劉聰樂開了花。

劉聰沒有想到的是,後來的漢趙帝國滅亡也很悲慘,他的兒子劉粲被權臣靳準所殺,且居於平陽的劉氏宗室無論少長皆斬於東市。劉聰本人及其父劉淵的墳墓都被掘開,屍體被拖出斬首,劉氏宗廟全部毀於一炬。

漢趙大將石勒後來建後趙國,其侄子石虎在其死後,盡殺其子孫,篡奪了政權。

石虎很自大,經常摟著自己心愛的兒子,在文武大臣面前埋汰西晉的“八王之亂”,說:“朕就是想不明白,為什麼司馬氏父子兄弟要自相殘殺,正是他們的自相殘殺,才使朕有今天在中原稱帝的機會。你等看仔細了,朕們父子情深,朕怎麼會捨得殺我的嬌兒!”

石虎萬萬沒有想到,在他嚥氣後,他的兒孫們便轟轟烈烈地上演了一出屬於他們的石氏版 “八王之亂”,參演主角有太子石世和其他的石遵、石斌、石衝、石衍、石鑑、石苞、石祗等七個宗王,一個不多,一個不少,剛好也是八個。

只能說,權力是一柄神奇的魔權,誰對它產生了慾望,誰就會喪失理智。

話說回來,西晉滅亡了,司馬氏的故事還沒有完,有下集。

話說,司馬懿有個兒子名叫司馬伷;司馬伷有個兒子名叫司馬覲;司馬覲有個兒子叫司馬睿。

司馬睿世襲琅邪王,為人很低調,在“八王之亂”中,他儘量遠離爭端,避免戰禍,以求生存。

蕩陰之戰後,東海王司馬越在諸王相爭中,勢力坐大,司馬睿為求庇護,就依附上了司馬越。

司馬越手下有一個參軍,姓王,名導,字茂弘,小字阿龍。

那麼,司馬睿和王導就是“王與馬,共天下”中的主角了。

王導的家鄉在琅琊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琅邪王氏,那是琅琊臨沂的大門閥世族!

追溯這個族群的歷史,可以從漢初開始。

戰國四大名將:“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

這裡面的“翦”,就是王翦。

王翦不但自己牛,他的兒子王賁、孫子王離也同樣牛。

秦滅六國,這王氏祖孫三代出力最多,皆受封列侯。

秦末,王離之子王元為避秦亂,即遷於琅琊臨沂,成就了這一名門望族。

二十四孝故事中的“臥冰求鯉”的主人公原型王祥和二十四悌故事中“王覽爭鴆”典故主人公王覽,都出自這一偉大家族。

“竹林七賢”之一王戎和西晉最富名望的“大清談家”王衍也是這一家族中的著名人士。

王導是王覽的長子王裁所生,他有一個堂兄,名叫王敦,是王覽的次子王基所生。

就是這兩個堂兄弟,把王氏家族推向了一個最為鼎盛的時代——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王家比謝家還領先了好幾個身位。

司馬睿為琅邪王,與琅邪王氏交往密切,尤其與王導交好。

說起來,司馬睿和王導還是同一年出生的,因為這層關係,更讓他們間的交往增進了幾分親切感。

司馬睿依附上司馬越後,得知王導和王敦哥倆一個在司馬越手下任參軍,另一個在司馬越手下任揚州刺史,就都向司馬越申請,把他們哥倆要了過來,讓王導擔任管自己的軍事司馬,讓王敦擔任軍諮祭酒。

話說,西晉滅吳之初,朝中大臣都說“吳人輕銳,易動難安”,認為江東難於管理。

司馬炎曾有封“幼稚王子”於吳的打算,時為淮南相的劉頌大驚失色,認為此議“未盡善”,主張以“壯王”、“長王”出鎮。此事拖延到了八王之亂前夕,吳王晏始受封,但是並未之國。

實際上,江東之地也的確難於管理。

俗話說,強龍難壓地頭蛇,江左僑姓門閥士族實力強大,地頭蛇很多。

陳敏、錢璯等人相繼叛亂,所幸江東大姓周玘動員世家大族,出錢出力出人,配合晉政府“三定江南”,致使西晉雖滅,江東還能處於一個比較安定的政治局面。

這才有了“衣冠南渡”、“五馬化龍”的奇蹟。

所謂“衣冠南渡”,是指西晉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司馬睿聽從王導建議,出鎮建鄴(後改建康,今南京)。

“五馬化龍”指的則是司馬氏中的五位王爺:琅琊王司馬睿、弋陽王司馬羕、南頓王司馬宗、汝南王司馬佑、彭城王司馬紘到達江東成就了王業。

渡江之初,王導深深地認識到,琅邪王司馬睿要在江東立定腳跟,就必須取得江東大族的支援。

但是,司馬炎剛剛滅亡東吳那會兒,中原人蔑稱江東人為“亡國之餘”,很傷南方士族的感情,現在的司馬睿屬於晉室中的疏親,其本人資歷又淺,人望又輕。故江東名士只是冷眼相看,都不願主動到府裡參見。

怎麼辦呢?

王導了一個辦法,對曾經擔任過揚州刺史的堂兄王敦說:“琅琊王仁義德行雖厚,但名望還輕,兄長在軍界混了多年,威風已振,應該幫一幫他。”

正值三月遊春時節,司馬睿乘著肩輿,擺著全副儀仗,出外郊遊,觀看人們的修禊活動。

王敦和王導,還有一大幫北方名士就在後面恭恭敬敬地騎馬跟隨。

江東名士紀瞻、顧榮等人見了,都大吃一驚,不得不在路邊拜謁。

王導因而再向司馬睿獻策說:“古代的帝王,莫不禮敬故老,訪當地風俗民情,謙虛克己,傾心招納賢才。何況現在天下喪亂,九州分裂,大業草創,正是需要人才之時!顧榮、賀循,是江東有聲望的名士,只要招納了這兩個人,別人自然就都肯來了。”

司馬睿由是和王導前去造訪賀循、顧榮,很快將兩人招來。

吳地之人遂望風順附,百姓歸心。

司馬睿以顧榮為軍司,加散騎常侍;以賀循為吳國內史。其餘的紀瞻、周玘、張闓等江東名流也都一一委以重任。

永嘉五年(公元311年),洛陽傾覆,江東就成了一方淨土,中原士族大批大批南遷。

臨沂王氏、太原王氏、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謝氏、穎川鄢陵(今河南郡陵西北)庾氏等望族都陸續渡江南下。

王導勸司馬睿起用南遷人士中的賢人君子,與他們共大事。

司馬睿非常聽勸,前前後後吸收了一百零六個人,安排他們在王府裡做官。

這樣,司馬睿在王導的安排下,拉攏了江南計程車族,又吸收了北方的人才,鞏固了地位。

建武二年(公元318年)四月,既晉懷熾司馬熾被漢趙帝劉聰殺害後,晉愍帝司馬鄴也同樣被劉聰殺害了。司馬睿才在群臣的勸說下登上了皇帝位,改元太興,是為晉元帝,東晉王朝正式建立。

登位之日,司馬睿盛情邀請王導同到御座上就坐,王導固辭。

司馬睿又再三邀請,王導解釋說:“若太陽下同萬物,蒼生何由仰照?”

司馬睿這才作罷。

不過,也可以看出,這東晉政權,就是王氏同皇族司馬氏共同建立起來的。

這“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就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