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神醫華佗是如何煉成的?他的醫術有多高明?

漢末時期有一人精於方藥,料病如神,能預知生死,遊走於各國治癒百姓,人們把他認為是上天派遣下凡拯救百姓的神仙,他就是華佗。其實他原名不為華佗(他名華,字元化,沛國譙人)人們之所以稱他為華佗,是因為“華佗”在古代梵語中與“藥”相應,有藥神之意,為了讚揚他“下凡”救世,普度眾生,而稱之為“華佗”,並後世沿用下來。

華佗是如何走上學醫之路而後成為一代神醫?往下看華佗的一生。

父母身亡,走上學醫之路。其實華佗小時候並沒有學醫的念頭,本會跟隨父親去學教書。在華佗7歲時,當時疫病流行,華佗的父母也因病而死,華佗悲痛萬分,發誓長大以後一定要做個醫生,治好百姓的病,不願再看見百姓受病痛的折磨。於是,他找上了與父親交情好的蔡醫生,請求蔡醫生能收自己為徒。但是蔡醫生很為難,孩子太小,學得出來嗎? 不收又對不起死去的好友。於是出了幾個考驗想試一試華佗有沒有學醫的資質,由於華佗聰慧,一一都通過了蔡醫生的考驗。蔡醫生見華佗如此的聰明,也很高興收他為徒。在剛開始他只是掃地打雜,採草藥。但是華佗勤快賣力,做什麼事都全心全意,沒有半名抱怨的話。後來,有一次華佗發現,老師(蔡醫生)把自己的醫術的精華和心血都記錄在幾本題目叫《醫案》的書上,於是他總找機會接近老師,希望能在老師看書的時候,偷偷的看上幾眼。有一天老師正在看那本書,華佗見了,急忙搬上洗腳水為老師洗腳,他一邊給老師洗腳,一邊悄悄地看著《醫案》,老師見狀,也明白了他的心思,於是說:“華佗啊,你想看這本書就拿去吧!”華佗大喜過望 ,他顧不著給老師洗腳了,拿起書便衝下樓去。華佗如此認真的學習醫術,這也是他日後成為一代名醫的原因。

妙手回春。在華佗學醫有成之後便開始遊走於各國,在途經各國之中,也治癒了不少的病人,其中就有不少巧治疾病。有一次路過蜀國時,一位貌美的姑娘找上了華佗看病,姑娘即使已到了可以成婚的年紀,但也是遲遲沒有嫁人,這是因為她的右膝長了個瘡,而且不斷的向外流膿水,人們見了她都躲避不及,華佗看過後,向姑娘的父親說,“派人找一條栗色的狗,然後騎著馬牽著狗跑,讓狗足足跑夠30公里,再帶回來截下狗的腳,趁熱栓在姑娘的瘡口上,不一會,一條小蛇從瘡口中出來,進到了狗腳上。此事一傳十,十傳百。不久華佗的名聲就起來,名氣傳遍了蜀國。

普度眾生。東漢末年,各國鬥爭不斷,加上疾病橫行,百姓們苦不堪言。華佗是惜貧憐苦的人,見此狀況也經常去受難最嚴重的地方去救治病人,其中不管是兵是民,他都給醫治。但他醫治過程中,有很多病人都是有生命危險急需截肢的,疼痛感病人難以忍受,但又不得不進行手術,以致每次進行大手術的時候(截肢等),病人們忍受不了手術的痛苦,大喊大叫,慘狀令人目不忍睹!華佗看了也很心疼,為此華佗想了許多辦法,想減輕手術時病人的疼痛感,即便找了很多藥物但仍是不太見效,華佗並沒有灰心,還堅持尋找著其他的辦法。有一次華佗到鄉下行醫,半路碰到一個奇怪的病人,病人四肢無力,沒有感覺,任憑他人擺動也絲毫沒有動靜,只能睡在地上不動彈。華佗上前看看神態,按了按脈搏,摸摸額頭體溫,發現一切正常,感到奇怪,又問問病人過去有過什麼疾病?病人家裡的人說:“他之前身體挺好的,什麼疾病都沒有得過,就是今天他不小心誤吃了幾朵不知名的小花,才變成這樣的。”華佗聽到病者家人的回答,略有所思,突然他說道:“快把他不小心誤吃的小花拿來我看!”病者的家人就連忙把病人吃剩的一棵連花帶果的花送到華佗面前,華佗接過花聞了聞,看了看,又摘朵花放在嘴裡嚐了嚐,頓時覺得頭暈目眩,滿嘴發麻,心想:“這就是我要找的能麻醉病人的藥”華佗不久找到了病人得病的原因,對症下藥,把病者救了過來。華佗臨走時要了剛剛那朵花。

從那天起,華佗開始對這種不知名的花進行試驗,他先將果葉分離逐一嘗試,後混合嘗試。試驗結果發現這種花的葉麻醉藥效效力最好。華倫又到處走訪了好多有名氣的醫生,同時收集了一些有具有麻醉性的藥物,又經過了多次不同配方泡製,終於把麻醉藥試製成功了!華佗又將這藥劑與熱酒相結合(華佗當時發現酒也能麻醉人,只是效果不是很好),發現效果更好,於是研製出了最好的麻醉藥,又因為麻沸藥與熱酒相結合,所以華佗就給它起個名字——麻沸散。

麻沸散的出現,使得當時的醫治情況得到很大的提升,麻醉散不僅能讓病人減少手術時病痛的折磨,也讓醫生更能全心力的治療病人。也正是麻沸散的出現,讓華佗的醫術達到了當時時代之最。

華佗一生為醫求學,學而不止,又不求名利,不慕富貴,所以專注於醫學上,在醫學上他創立了新的醫學說,這對後世來說是一種巨大的貢獻,而這也使得他達到了尋常醫生難以達到的成就。此外華佗晚年還利用自己豐富的專業醫學經驗將其整理成一部醫學著作,名曰《青囊經》。可惜不久後因曹操猜疑而慘遭入牢遇害,其著作未能保留下來。

後世人為華佗感到惋惜,有人這樣總結了華佗的一生:“醫者刳腹,識別開岐聖門庭,誰知獄吏庸才,致使遺書歸一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