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康熙皇帝最中意的繼承人,究竟是“四子”還是“十四子”!

在清朝歷史上,最令人費解的是,康熙皇帝最傾心的皇位繼承人,究竟是雍正,還是自己的十四皇子呢?畢竟,雍正的死因也很蹊蹺,而且沒有發覺雍正陵墓,因此,就難以推斷康熙最中意的繼承人,究竟是“四子”,還是“十四子”。

正當中國學術界爭論不休的時候,英國人卻突然介入了,要知道,當時的英國外界或者學術人士,都把大清王朝當成了交往深切的黃金寶地。康熙執政時期,英國醫生約翰·貝爾先生,曾駐留北京城,而且,多次參加康熙皇帝及其皇子們,專門為各國使團舉行的接待宴會,約翰·貝爾居然能從中心人物口中,獲得皇位繼承人的一手材料,顯然,這是相當珍貴,而且無可取代的。

在清代歷史上,既有學者接受雍正皇帝的說法,認為他是合法即位;也有與之對應的觀點,認為雍正皇帝篡權奪位,至少,謀害了康熙垂青的皇位繼承人。

雍正皇帝執政時期,大權在握,當然可以在國內控制文獻記錄;可惜,無法清除域外史料。英國醫生約翰·貝爾親筆書寫的“旅行記”,讓後人有機會小心地審視康熙極為傾心的皇位繼承人。

貝爾,屬於名正言順的英國醫生,他出生在蘇格蘭,1718年,作為沙皇俄國派遣的使團成員,在北京城逗留了三個多月。他對古老中國興趣濃厚,趕到清朝之前早已經欣喜若狂。

在京期間,貝爾和使團其他成員一道,多次受到康熙召見宴請。此外,他還和康熙皇帝的諸子諸孫、朝中王公大臣、在京的耶穌會士、來華的朝鮮使臣、入京的孔府家人等等都有來往。他在京期間,將康熙皇帝逝世前的皇位繼承問題,詳細記錄了所見所聞。畢竟,這是英國醫生靠近皇帝身邊,最可靠的“一手材料”。在京期間,貝爾先生多次參加皇帝舉辦的宴會,他的記錄往往從清廷的權力中心獲得,屬於康雍交替之際,事關皇位繼承人的“頂級絕密”,至少。比多少年之後的歷史學家們根據史料或者典籍來分析問題,更具有史實與權威性。

貝爾記錄道:“十四皇子勇猛善戰,正在指揮和卡爾梅克人的戰爭,據說,皇帝想讓他繼承皇位。”所謂“十四皇子”,正是雍正的最大“政敵”——同胞兄弟允禎。有趣的是,貝爾先生落筆非常謹嚴,採用 “據說”的方式。這與康熙去世前夕,一方面繼承人選未定,繼承問題諱莫若深,另一方面各派爭奪加劇,有關訊息紛飛的複雜詭異的政治形勢十分吻合,這些都從另一個側面說明貝爾記錄的可信性。

其實,一個從未到過中國,不通任何中文的英國人,僅僅在北京呆了幾個月,怎麼會注意到皇位繼承人問題呢?

殊不知,貝爾先生的旅行記錄,訊息來源至少有三。其一,康熙皇帝本人。比如,在接待宴會期間,康熙皇帝直言不諱,自己年事已高,希望自己能平安辭世。在接班人問題上,康熙皇帝口風極嚴,沒有半點透露。接下來,就輪到了第二、第三個訊息來源,分別是在宮中“傳教士”與皇子皇孫們。當時接受接見期間,都有“耶穌會士”在場負責翻譯。貝爾和西教士有很多私下往來,也會討論皇權問題。此外,他與康熙子孫,來往頻繁,很多訊息會迅速傳來。

康熙皇帝有二十多個兒子,雍正之子、康熙之孫,也就是未來的乾隆皇帝,與祖父關係親密。同時,皇十四子的兩個兒子,同樣受到了康熙的寵眷。允禎西征後,康熙特旨把他的兩個兒子召至身邊,親自養愛。康熙將十四子之子招致身邊,就發生於去世前不久。皇室親情,也是無法表演的。

雍正繼位之後,明知兄弟不服,只能好言相勸。繼位之初,雍正一直軟硬兼施,逐步削奪康熙其他皇子的勢力和權力,直到雍正四年,他才最後採取行動,將允禟等人或打入監獄,或入監後暗害至死。根據貝爾先生的新史料,足以發現,雍正繼位之時,實際上是另有苦衷。

首先,康熙委以十四皇子平叛重任,身邊的支持者相信,皇位已經唾手可得。康熙皇帝忽然去世,是老皇帝並未在臨終前才明確皇位接班人。雍正瞬間奪權,不能讓人心服口服。雍正只得爭取反撲的機會。不過,允禎躋身於康熙皇帝的皇位繼承人,已經是非常明顯的史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