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道教的“正一派”與“全真派”有什麼區別,其實只看一點就明白

道教是源於我國的本土宗教,它最早誕生於東漢末年,是由張道陵建立的“五斗米道”。

道教經過歷朝歷代的發展,雖然變化出多個宗派,但最主要的是兩個宗派,一個就是張道陵建立的“正一道”,另一個則是王重陽創立的“全真道”。

道教也有很多戒律,而且戒律和佛教的戒律有很多相似之處,

其實,道士有出家和不出家的區別,不出家的道士又稱為“居士”,在金代、元代以前,對於道士出不出家並沒有明確的要求,基本上,道士都不會出家。

正一派的道士以男道士居多,他們可以結婚生兒育女,過正常的家庭生活,也可以食葷飲酒;除了上殿誦經、做法事,必須獨居並素食之外,平時可以穿俗裝,不留鬍鬚,髮式也隨俗,俗稱“火居道士”。

比如,張道陵所創的天師道的歷代掌教都是以嫡親身份繼承法統的。在張道陵死後,由其子張衡、孫張魯相繼掌教。

張魯死後,其子張盛繼續擔任掌教,他辭官不受,並從漢中遷居至江西龍虎山,以此為中心傳播天師道,道教也開始由我國北方地區向東南地區發展。

等到金代王重陽創立全真教以後,才有了出家制度(即丘處機的傳戒制度,指的是出家道士必須要進行師長的受戒儀式)。

全真派認為修真養性是道士修煉唯一正道,故必須除情去欲,識心見性,使心地清靜,才能返樸歸真,為此,這就規定所有虔誠的全真教徒不可以結婚。

由此,全真教的道士就成為出家道士,他們不可結婚生子,吃飯也只是吃素食,並住在道觀裡面,男的為道士,女的為道姑,皆蓄長髮,攏長髮於頭頂並挽成髻,也可以戴道冠,其中,男道士還要蓄鬍須。

這樣相比較一下,全真教的道士們似乎和佛教中的僧人一樣了,他們不能結婚生子,不能吃肉喝酒,唯一還有點區別的就是沒有剃髮變成光頭。

我們熟悉的全真七子,因為出家制度,而都沒有結婚生子,即使馬鈺和孫不二原本是夫妻,但他們成為王重陽的弟子後,也變成了出家道士,同丘處機等人一樣,他們都沒有留下後代,遠不像張道陵那樣,一代代的有嫡親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