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齊國風雲錄(一)姜子牙封地,為何叫“齊”國

1990年出品的《封神榜》讓“武王伐紂,興周滅商”家喻戶曉。劇中人物,印象最深的有三個:禍國傾城的狐狸精蘇妲己、“道友留步”的害人精申公豹、仙風道骨的白鬍子老頭姜子牙。

仙風道骨,無人可及

姜子牙,不但神話故事中替天行道、無所不能,歷史上同樣功勳卓著,輔佐周文王“天下三分有其二”,輔佐周武王牧野之戰滅商,興周後締造“齊國”。

在中國歷史上,國號跟人的名字一樣,不是憑空捏造,而是大有講究的。秦兩漢、魏晉、宋元明清國號,都是根據家世、官爵、五德終始說,“翻字典”精珍細琢定下來的。那麼姜子牙的封地,為何叫“齊”國呢?本人雖不專業,倒也想探究一番,希望在此拋磚引玉。

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紂王鹿臺自焚而亡,武王定鼎天下,商亡周興。革命勝利之後,不貪功、不吃獨食的周武王,分封姬姓親族和有功之臣奔赴各地,以眾星捧月之勢,維護周王室的九州共主地位:

群星拱月

紂王之子武庚封於殷地,奉其宗祀,“維穩”商朝舊臣遺民,封其弟管叔、蔡叔、霍叔為侯,監督武庚。

周公封於商奄,曲阜為都,鎮撫東方殷人;

姜尚封於蒲(bò)姑,營丘為都,控制東方夷人;

召公封於燕山之野,北御山戎。

由此看見,周武王苦心孤詣謀慮佈局,下了血本將尚父姜子牙、胞弟周公旦、召公奭的封地放在關鍵核心之處,目的有三:

一是消化掉殷商殘餘勢力或殷商親近勢力,力求防患於未然,保江山社稷穩定;

二是開疆擴土,抵禦東夷、北狄、南蠻、西戎的入侵,鞏固邊防;

三是宣揚周禮,施王道於四方,感化野民。

由“魯”推“齊”,殊途同歸

《左傳·昭公九年》:“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東土也。”

奄,商朝故都,今山東曲阜舊城東。前14世紀,商朝第18王南庚從庇(今河南安陽境內)遷奄,因水害之苦,第20王盤庚自奄遷殷(即安陽殷墟)。人是念舊的,雖然抵不過時間的侵蝕,但亡國不久的商朝在奄地餘恩尚在,這自然成為殷商復國分子的集中地之一,所以周公旦分封於此,各中深意,不言自明。

殷商遷都

“魯”,甲骨文從魚,從口,本義指魚兒擺尾。武王賜周公旦諸侯國名為“魯”,希望周公如魚入東海,海闊憑魚躍,以掃尾之勢橫掃東方的魑魅魍魎。

以此推論,“齊”之名,也應有相似之意。

薄姑故城在青州博昌縣(今山東淄博市)東北六十里。薄姑氏,殷諸侯,封於此,周滅之也。 ——《括地誌》

薄姑,殷諸侯,東夷故地,與商奄毗鄰,國之大患!

武王封姜子牙於薄姑,對其寄予厚望,希望尚父發揮餘熱穩定東方,姜齊世代鎮守此地,為國羽翼!

再分析“齊”的詞義: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論語·為政》

孔子認為:用政令治理百姓,用刑法整治百姓,老百姓只求免於犯罪不受處罰,心中無廉恥之心;用道德引導百姓,用禮制同化百姓,老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還會有歸附之心。

齊釋義為:整治,同化。

華夏四夷

綜合政治時局、詞源字意,我們不難發現齊、魯諸侯國命名的深意:

魯國,殷商故都,威脅性大,故宗室親族鎮守,武力強壓,推行周禮,移風易俗。

齊國,殷商諸侯,化外之人,威脅性相對較小,故有功大臣鎮守,齊之以刑,齊之以禮,軟硬兼施,收攏人心。

歷史也證明,周武王下了一手好棋:魯國,居泰山之陽,齊居泰山之陰,南北呼應,做大做強,拱衛王室,消除了殷商殘餘勢力,穩定了東方。